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的湖泊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的湖泊 > 洪泽湖

洪泽湖

时间:2010-01-29 01:12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洪泽湖在江苏省的西北部,位于淮河的中游,其外形好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天鹅。水面浩瀚,面积为1805平方公里,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湖盆的前身是古代潟湖。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断裂上升,以及泥沙的淤积和陆地的不断向海推进,潟湖退居内陆,并分化为无数小的湖泊,史书上有记载的有:破釜涧、白水塘、富陵塘、泥墩湖、方家湖及成子湖等。这些湖泊多有水道相连。隋炀帝乘船游江南,路经破釜涧,时遇大雨,便把破釜涧改称为洪泽浦,洪泽湖之名由此而来。据历史记载,从公元1575~1855年的280年间,洪泽湖大堤曾决口140余次,每次决口,江苏里下河一带顿成“泽国”,特别是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在黄、淮两水的袭击下,古泗洲城沦于水下。京剧“虹桥赠珠”就是描写古泗洲城被洪水吞没的神话故事。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一大蓄水库。湖水全赖东岸大堤作为屏障,湖底比东部平原要高出4~8米,是一个“悬湖”。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建于东汉(约公元200年),原为土堤,长30里,自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后,湖面扩大,堰堤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后经明永乐、万历年间数次修筑,土堤延伸至蒋坝,为现今洪泽湖大堤的雏形。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在大堤的北段改用块石护坡,到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才完成块石护坡,形成“堤堰有建瓴之势,城郡有釜底之形”。在大堤中并筑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减水坝,备大水泄洪之用。这是中国劳动人民治水智慧的结晶。

  洪泽湖年平均水位为12.10米(蒋坝水位站),湖泊蓄水量达24.4亿立方米,水位年内变化幅度为1.24~4.14米,湖泊平均水深仅1.35米,局部最大水深达4.75米。

  注入洪泽湖的河流主要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维桥河等,这些河流大多分布在湖的西部。在入湖各河流中,以淮河为最大,最大入湖水量为26 500立方米/秒,来水量占入湖总水量的70%以上,是洪泽湖水量补给的主要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湖区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使洪泽湖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湖先后建起了三河闸、二河闸及高良涧闸,并建成了蒋坝和高良涧两处船闸。此外,还全面整修了洪泽湖大堤,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二河和淮沭新河,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枢纽工程。现在的洪泽湖已变成为淮河下游的一大蓄水库,每年由灌溉总渠输出的水量约70~14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已扩大到1800余万亩。

  洪泽湖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湖内盛产梅鲚、银鱼、鲤、鲫、鳊、鲌、草、青、鲢鱼及乌鱼等,此外尚有虾、蟹、螺、蚌和鳖等。50年代洪泽湖水产最高年产量曾达4 200万斤,现今的产量只有当时产量的半数。在鱼产量中银鱼和梅鲚的产量扶摇直上,1969年梅鲚收购量为37万斤,1971年增至170万斤,1977年高达317万斤。

  洪泽湖的水生植物以湖西分布较多,芦苇比较集中分布在淮河入湖尾闾的沙滩上,总面积约有6万余亩。所产芦苇除直接外运作建筑材料和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外,湖区不少乡镇还利用芦苇加工成芦席外运。此外,湖区还产芡实和莲籽,1971年收购莲籽约8万斤。1953年三河闸建成前后,洪泽湖大型水生植物的分布有较大的变化。1953年以前不少湖面大型水生植物茂密,莲藕、芡实丰盛,有“鸡头(芡实)、菱角半年粮”之说,可见其产量之多。三河闸建成后,湖泊水位显著提高,不少洲滩被水所淹,大大地缩小了其分布的面积。目前除湖西尚茂密外,大部分湖面已成为开敞的水面了。

  兴建水利设施,使洪泽湖的水产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水利方面的效益是巨大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大力恢复和增殖水产资源,以达到综合利用湖泊的目的。


  本文标题:洪泽湖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po/486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po/486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洪泽湖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洪泽湖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