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学地学科技活动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学地学科技活动 > 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测制(6)

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测制(6)

时间:2010-01-29 01:0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表4-4 几种测图比例尺的等高距

  

  (3)大平板仪在一个测站上的碎部测图工作 主要包括测站上的准备工作、测量碎部点、地形图的绘制三步。

  ①测站上的准备工作。把大平板仪安置在某一导线点上,对中、整平用已知直线定向,然后量出仪器高i,并在视距尺上用明显标志(如橡皮筋、红布条)标出这一高度,还要将仪器高i记入手薄中。

  ②测量碎部点。就是测定测站点周围的地物和地形的特征点,对每一个特征点要测定它的方向、水平距离和高程。具体步骤如下:

  做好定向工作以后,用照准仪的直尺边贴靠图板上的相应导线点点位,并以它为轴用望远镜瞄准立在地物点或地形点处的视距尺,利用望远镜的制动螺旋和微动螺旋使中丝瞄准尺上等于仪器高的标志,读三丝读数;转动望远镜游标水准管的微动螺旋,使竖盘游标水准管气泡居中,读竖盘读数。记录员要把观测数据一一记入测量手薄(表4-5)的相应栏内。立即用计算器根据公式计算出测站点到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碎部点的高程,并记入手薄的相应栏内。根据计算出的水平距离和高程,拉动照准仪上的平行尺通过测站点位按测图比例尺截取距离标出点位,若是地形点还要在点位右侧注记高程。当望远镜视线被障碍物(如树枝)阻挡,不能瞄准尺上仪器高的位置时,可瞄准任意位置S,并记入中丝读数读数栏内,以便计算高差时用。

表4-5 视距测量手薄

  日期:测站5 H5=47.36米

  仪器高 i=1.34米 C=100

  

  在测站上,每测20~30个碎部点之后,就要检查起始方向是否正确,以免因缺乏检查造成错误,引起返工。如何选择碎部点呢?对于地物主要是测出轮廓线上的转折点,也不是所有的转折点都测,一般规定:只有在图上偏离直线0.4毫米的点才需测出,测出的点据相互关系按图式符号表示。对于地形主要是测出地性线上的方向转折点和坡度变换点,除此之外,在坡度一致的线段,还要参考表4-6给出的间距,测定足够的地形点。

表4-6

  

  ③地形图的绘制。测图员每观测一定数量的碎部点(20~30点),并检查无误后,即根据图板上所测各点点位进行地形图的勾绘。对于地物,用三角板和5H铅笔把相邻点连接起来,组成它的外廓形状。例如房屋,是把相邻的房角点用直线连接起来,而道路、河流等,在其弯曲部分则要逐点连成光滑曲线。对于地形,则是根据地形点来勾绘等高线。因为等高线必须通过成整米数(或整分米数)的高程,但测出的地形点高程,多数不是整米数或整分米数,所以,先要按地形点的高程用内插法求得等高线上一些点子的位置,再行勾绘。

  地形图要边测边绘。对于地物,应立即用相应地物符号表示。当测出一定数量的地形点后,即可用图解法勾绘等高线。在把本站的工作全部清理完毕后,才可搬到下一站工作。

  3.图幅的拼接和整饰

  测区面积较大时,整个测区必须分为若干图幅分别进行测绘。由于测图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误差,这样就易使相邻图幅衔接处的地物轮廓和等高线不会完全吻合。左边是图幅Ⅰ,右边是图幅Ⅱ。两图拼按时,出现了铁丝网、道路以及同一高程的等高线位置都不甚衔接。一般规定:明显地物(如房屋、道路等)位置偏差,不得大于2毫米;不明显地物,不得大于3毫米;同一等高线的平面位置:在平地上不得大于相邻等高线平距的1/2,在山区不能大于相邻等高线的平距。如果在接图容许误差以内,则可进行修改。

  为了合理地拼接相邻图幅,规定测图时每幅图的东边和南边,都要测出重叠公共导线点连线以外0.5厘米:如遇有居民地或建筑物时,则要测出以外1厘米。拼图时,用宽3~4厘米的透明纸条先蒙在图幅的东衔边上,把两幅图的公共导线控制点和靠近导线点连线的地物和等高线描在透明纸上,然后将透明纸条按公共导线点连线蒙到右图幅的相同控制点连线上,这样就可检查出相应地物和等高线的偏差情况。如偏差不超过上述规定,则取平均值改正原图。在有些情况下,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判断,以求得更合理地修正位置。
  本文标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测制(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keji/462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keji/462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测制(6)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测制(6)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