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球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球概论 > 地球自转的特性

地球自转的特性

时间:2014-08-18 09:5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地球是无数天体中的一个普通天体。同宇宙间其它一切天体一样,地球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

  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最重要最显著的运动,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自转的特性

  地球自转,是地球自身的旋转。它不以其它天体的存在为条件,所以称为自转。

  1.地轴和极移

  一切物体的自身旋转,都是围绕通过其本身的轴线进行的。地球的自转,是地球围绕着地轴的旋转。地球自转实际上就是构成地球的各个质点相对于地轴的旋转位移,旋转位移的角速度相等,其轨迹是互相平行的圆,所有的圆心都位于地球的轴线上。

  地轴通过地心,与赤道平面垂直相交,同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叫做地球的两极。因此,地轴也就是通过地球两个极点的假想的一条直线。

  朝向小熊星座α星的地球极点叫做北极,可用N表示。在北极看,小熊星座的α星与地轴延长线之间相距只有约1°,由于在天北极的位置没有明亮的星作标志,因此,习惯上人们就以这颗距地轴延长线最近的亮星,来代表天北极,并把它叫做北极星。

  地球的另一个极点,位于与北极相反方向的地表,称为南极,可用S表示。

  在北半球,人们通过观测北极星高度来确定地理纬度。在某地点进行精密的纬度观测时,会发现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纬度值有所增加(或减小)。而与该观测点经度相隔180°的地点,在同一时间内的纬度值则发生与之等量的减少(或增加),这意味着地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大量观测实践都证实了这种现象,说明地极在地面上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

  地极在地表的移动,是地球本体相对于地轴运动而造成的,称为极移。它是一种包含着多种周期性因素的复杂运动,其轨迹是一条弯曲而不闭合的复杂曲线(图3-1)。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极的移动幅度是在变化的,它移动的轨迹也是不规则的。极移的范围,一般在二百多平方米的面积之内。这对于整个地球来说,是极其微小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地极的这种移动是很难觉察到的。

  极移的结果,使地表各地的地理坐标发生变化,而最直观的,就是人们可以观测到天极的高度发生了变化。当然,由于地极在地表移动的范围很小,地理坐标的变化也很微小。

  关于地球的极移情况,可以通过对地理纬度的观测进行研究。早在1899年国际上就已开始了有组织的极移观测研究工作。参加极移观测工作的各国,观测地点都设在N39°8′的纬度位置。我国的天津纬度站从1964年开始进行极移观测研究工作,这个观测站的地理纬度是N39°8′。

  2.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可以用钟表指针的转动方向来表示。从天北极方向看地球,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如果从天南极方向来看,地球则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人们把这样的旋转叫做自西向东旋转。

 

  据此,也可以辨别其它天体的旋转方向:从天北极看,凡是逆时针方向的旋转,都叫做自西向东旋转;凡是按顺时针方向的旋转,都叫做自东向西旋转。天体自西向东旋转,称为顺向旋转;若天体是自东向西旋转的,则称之为逆向旋转。显然,地球绕地轴的自转运动,属于顺向自转。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都在自转,而且大部分为顺向自转,只有金星和天王星的自转,属于逆向自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绕地轴的自转,是周期性的运动。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很难直接觉察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很难直接从地球本身去判定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地球自转及其周期,是从地表某点同地球以外其它天体的相对位置变化发现的。

  在地球上看来,地球以外的绝大多数天体,似乎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动。实际上,这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是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产生的一种相对视运动,称为天体周日视运动。天体在周日视运动过程中,每日两次经过各地子午圈,因而位于观测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当天体经过午圈时,其高度最大,称为上中天;当天体经过子圈时,其高度最小,称为下中天。上中天和下中天,又合称中天。

  地球自转周期是以其它天体为参照来度量的。如用太阳作参照,从它经过某地上中天位置,到下次经过该地上中天位置,好像绕地球转动了一周,实际上反映出地球绕地轴自转了一周。因此,太阳(或其它天体)连续两次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间,即为地球自转周期。

  天体绕地球的视运动,一日内完成一周,于是“日”便成为度量地球自转周期的基本时间单位。但是,这只是一种很笼统的说法。作为表示地球自转周期的日,由于选择的参照天体不同,它所代表的时间长短是不相同的。天文上用作度量地球自转周期的参照天体,通常有恒星、太阳和月球。因而,表示地球自转周期的日,也就相应的有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这三种日虽然都是地球自转的周期,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实际时间长度,互相都有一定的差异。

  恒星日是以某遥远的恒星(或春分点)作参照,该参照点自东向西连续两次通过某地上(或下)中天的时间间隔。恒星日的长度是23小时56分。

  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太阳圆面中心由东向西连续两次通过某地上(或下)中天的时间间隔。太阳日的长度是24小时。

  太阴日是以月球作为参照,月球圆面中心自东向西连续两次通过某地上(或下)中天的时间间隔。太阴日的长度为24小时50分。

 

  上面所用时、分、秒,都是以太阳日长度为基础确定的计时单位。用这样统一的计时尺度,分别度量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所得到的结果不同,表明这三种日实际所包含的时间长度是有差异的。

  恒星(或春分点)与地球距离十分遥远,我们可以认为它在天球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从遥远的恒星(或春分点)作为度量地球自转周期的参照点,该参照点在某观测地点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内,它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视运动,地球也就正好绕地轴旋转了完整的一周(即360°)(图3-3中的位置A2)。

  太阳虽然也属恒星天体,但是,对于地球来说,它是不同于其他任何恒星的极其特殊的天体。这是因为,不仅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比其他恒星近得多,而且它又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在地球上看来,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不像其它恒星那样固定不变,而是以每日59′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以太阳作为度量地球自转周期的参照,太阳圆面中心连续两次在某观测地点上中天的时间内,地球实际自转的角度为360°59′。这就是说,当地球完成一周(360°)的自转后,还需要再自转59′,才算是一个太阳日。可见,太阳日时间长度长于恒星日(图3-3中的位置A2′)。

  月球在天球上的位置,也是不固定的。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绕着地球公转,同时又与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月球在天球上的位置变化,不同于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变化。在地球上看来,月球在天球上以每日13°12′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因此,月球作为度量地球自转周期的参照,当地球自转360°以后,还必须再自转相当大一段距离,才算是一个太阴日。可见,月球圆面中心在某观测地点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内,它所完成的视运动已超过一周(360°)(图3-4的A′位置)。

  上述情况表明,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虽然都是用来度量地球自转周期的,然而,只有恒星日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与地球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太阳的周日运动,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根据太阳的周日运动,来安排作息的。太阳日对于地球上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非常实际的应用价值。尽管它并不能表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却依然成为广泛应用的最基本的计时单位。

  把以太阳为参照的、地球自转360°59′所经历的时间分为24等份,每份称为1小时,一个太阳日则等于24小时。以此为标准去度量恒星日和太阴日,其结果分别为23小时56分和24小时50分。

  4.地球自转的速度

  地球自转运动具有两种速度,即角速度和线速度。

  在单位时间内,地球绕地轴旋转过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角速度。一个旋转刚体的各个质点,不管它们的旋转半径有怎样的差异,在旋转过程中都保持相同的角速度。可见,角速度的大小与旋转半径是无关的。在地球表面,除了南、北两个极点之外,全球的自转角速度都是相等的。

  地球每日(24小时)自转一周(360°),这就是它的自转角速

 

 

  度。如果用较小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则地球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或每分钟15′,或每秒钟15″。这里所说的日,严格来说是指恒星日,而不是太阳日。时、分、秒也是这样。因为,只有在一个恒星日里,地球才真正自转一周(360°)。但是,人们平常所用的日,又都是指的太阳日,时、分、秒也是如此。所以,平常对地球自转角速度的表述,只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是用长度和时间单位来表示的,系指地球上某点在单位时间内绕地轴所转过的线距离。例如,赤道上的某个地点,在一个恒星日内绕地轴旋转了一周(360°),因而赤道的周长,便是该地点在一个恒星日内转过的线距离。用太阳日的秒长度,去度量恒星日,则一个恒星日为86164秒(用T表示)。地球的赤道半径(R0)长为6378160米。这样,就可以求得赤道上的旋转线速度(V0),即:

 

  这里所求得的V0数值,只是地球赤道上地面各点绕地轴旋转的线速度,而不能代表地球所有地点的旋转线速度。整个地球有同一的自转角速度,却没有同一的自转线速度。这是因为旋转刚体的线速度与旋转半径的长度有密切关系;旋转半径越长,线速度越大;旋转半径越短,线速度越小(图3-5)。

  在地球上,各个地点因其所处的纬度不同或高度不同,它们的旋转半径是不一样长的。就海平面高度来讲,赤道上的旋转半径在全球是最长的。从赤道向两极,随着纬度的增高,旋转半径越来越短。因此,地球上任何纬度的自转线速度,都小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

  如要把地球近似的看成一个正球体,那么,位于某纬度()的地点,其绕地轴旋转的线速度(V)为:

 

  可见,地面任一纬度的地球自转线速度,与该纬度的余弦成正比。

 

  60°的余弦值为1/2。因此,在南、北纬60°的地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当于赤道处的一半,即:

 

  同样可以求得南、北纬30°处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 402米/秒。地球南、北两极的纬度都是90°,其余弦值等于零,所以极点的旋转线速度也等于零。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各个质点都在以地轴上的某点为圆心,作圆周运动。一切运动都有线速度。除两个极点外,地球表面的所有地点都有自转线速度。而南、北两个极点既没有角速度,也没有线速度。

  地表是起伏不平的。严格来说,同一纬度不同高度的地点,具有不同的旋转半径,地球自转过程中,它们的线速度也有所不同。如果用h表示任一地点的海拔高度,那么,任意纬度、任意高度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则为:

 

 

  由于地表起伏带来的旋转半径差异,远远不如纬度变化带来的旋转半径差异那么大。所以,在同一纬度不同高度的各地点,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差别并不显著。特别在纬度较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例如,在赤道附近,即使是陆地上最高的地点与同纬度海平面相比,线速度相差最多也只有每秒几十厘米。

  以上所讲的地球自转速度,都是指地球自转的平均速度,即把地球看成是匀速自转情况下的转动速度。实际上,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均匀。在很早以前,人们就曾对地球自转速度的均匀性产生过怀疑。直到本世纪20年代末石英钟问世以后,这个问题才得到了澄清。石英钟是非常精确的计时工具,其误差每日只有万分之一秒。用石英钟测定地球自转周期的结果证明,地球自转速度确实是不均匀的。

  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匀,主要表现为长期变慢、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的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从长期看是逐渐变慢的,变慢的幅度大约是每一百年内,一日增长1~2毫秒。这种微小的变化,在短期内是很难察觉的,只有用石英钟或更精密的计时工具才能测出。然而,经过数十亿年的积累,地球自转速度的变慢,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古生物学家通过对珊瑚化石上日纹的分析发现,在四亿年以前,地球上一年的日数为400日;三亿年前,一年为395日;到六千五百万年前,一年变为376日;而现在的一年只有365日多。

  在漫长的历史中,地球上每年的日数(相当于地球自转的周数)逐渐减少,说明每日的长度在逐渐增加,因而也就证明了地球自转速度的长期变慢。地球自转的长期变慢,主要是月球等天体在地球上产生的潮汐引力影响造成的。

  地球自转速度的周期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年周期变化、半年周期变化、月以及半月周期变化。这些周期性变化的幅度,一般只有1~25毫秒。这些周期性的自转速度变化,主要是大规模的气团移动、太阳和月球的潮汐作用等影响所造成的。

  地球自转速度还有不规则的变化,表现为地球的自转有时快点,有时慢点,而这种变化没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地球自转速度的不规则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等原因造成的。


  本文标题:地球自转的特性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gai/5537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gai/5537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球自转的特性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球自转的特性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