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球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球概论 > 地球公转的证据(5)

地球公转的证据(5)

时间:2018-07-21 06:3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5.行星的会合运动和逆行

  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行星,行星存在着两种运动,一种是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即行星与太阳在天球上的角距离的周期性变化;另一种是行星相对于恒星的运动,即行星在星座之间的穿行。我们把前一种运动,即行星相对于太阳的周期性运动,称为行星的会合运动。

  从地球上来看,行星与太阳的方向夹角在天球上的投影,叫做行星距角。当行星与太阳在同一方向时,距角为0°,称为合;当行星与太阳在相反方向时,距角为180°,称为冲;当行星与太阳方向相垂直时,距角为90°,称为方照(如图3-32)。

  地内行星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内,不会出现冲和方照现象。它们在天球上位于太阳以东时,就是昏星(例如,金星此时称为长庚星)。在北半球中纬地区,日落以后在西南天空可见。当它们距角最大时,称为东大距。例如,水星东大距的距角为28°;金星东大距的距角为48°。当地内行星处于东大距时,日落以后在西南天空可见的时间最长。当然由于水星和金星在大距时的距角不同,因此可见时间的长短也不一样。地内行星在天球上位于太阳以西时, 就是晨星,(例如金星此时称为启明星)。在北半球中纬地区,日出以前在东南天空可见。当它们的距角最大时,称为西大距。水星和金星的西大距的距角亦分别为28°和48°。当地内行星处于西大距时,日出以前在东南天空可见的时间最长。

  地内行星在一次会合运动中,有两次合,而没有冲。当太阳在地球和地内行星之间时,叫做上合;当太阳位于地球和地内行星之外时,叫做下合。地内行星在上合时,与地球的距离最远,在下合时,与地球距离最近。

  地外行星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外,距角可以从0°变化到180°。当地外行星处于合的位置时,它距离地球最远;处于冲的位置时,与地球距离最近,此时整夜可见;方照是根据太阳的照射方向而定义的,西方照时的地外行星,是中午东升,当日半夜西没;反之,东方照时的地外行星,则是子夜时东升,次日中午西没。

  行星的会合运动,正是众行星绕太阳公转的结果。因此也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证据。

  行星在地心天球上,相对于恒星的运动,即在星座之间的穿行,一般是向东的,即与行星本身的绕日公转方向相同,称为顺行;反之,有时行星运动的方向相反,即是向西的,与行星本身的绕日公转方向相反,称为逆行;行星从顺行转而为逆行,或从逆行转而为顺行的瞬间,称为留。发生留的时候,行星在天球上相对于恒星是静止的。行星在天球上的运动表现为:顺行—留—逆行—留—顺行的依次出现和反复出现,其中,顺行时间总是长于逆行时间,留的时间则很短暂。

  行星的逆行现象是地球和众行星共同绕日公转的必然结果,是由各行星的公转速度不同而造成的。

  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行星运动速度与轨道半径有关,轨道半径愈小,公转速度愈大。所以,地内行星的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比地球的大,地外行星则相反,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比地球的小。

  如图3-33,假如当地球从E1行至E2,地外行星从P1行至P2,则

  P2′,相对于星空是顺时针的,即自东向西的,表现为逆行。由图可见,此时地外行星是处于冲附近的,即与地球位于太阳的同侧的。当地球与地外行星位于太阳的两侧时,即地外行星处于合附近时,例如,地球从E1行至E2,

  

  空视位置则由K1′变为K2′,相对于星空是逆时针的,即自西向东的,表现为顺行。

  如图3-34,地内行星与地球分别位于太阳的两侧,地球从E1行至E2,

  

  位置是由P1′变为P2′,即为顺行。图3-35表示地内行星与地球位于太阳的同侧时,地内行星表现为逆行。

  因此,地外行星逆行发生于冲附近,地内行星的逆行发生于下合附近。

  不论是地内行星还是地外行星,顺行和逆行的转折时,总要经过留的过程,此时行星好像停留在天球上的某个位置不动。

  由上可见,行星的逆行是地球和行星环绕太阳公转,在天球上的一种反映。因而成了地球公转的一种有力证据。

  以上从不同的侧面证明了地球的公转,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地球的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标题:地球公转的证据(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gai/5537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gai/55376.html
顶一下
(6)
66.7%
踩一下
(3)
33.3%
-------
欢迎你对地球公转的证据(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球公转的证据(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