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城市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城市地理学 >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2)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2)

时间:2011-02-14 15:21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工业的扩展带动城市的扩展,这是城市化的传统推进方式。

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土地的经济职能主要是商业和手工业。由于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占用的城市土地面积也不大。工业革命后,工业成为城市中的一项主导产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工厂之间有集聚成团的倾向,形成规模不等的工业区。同时,为了获得更大利润,企业要扩大再生产,这就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来兴建厂房和各种附属设施。于是,城市在工厂的带动下,急剧向外推进。这一现象在我国城市的空间扩展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在解放后一段时期内,由于片面强调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各城市无一例外将工业作为城市的主要经济部门来发展,结果在旧城外缘断断续续地形成一条工业带,出现工厂包围城市的局面。

到了现代,城市工业在扩展方式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更为强烈。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土地利用更紧张,竞争更激烈。第三产业中的许多部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创造的价值要大大超过那些大型工厂企业,而电子仪表、服装等工业的工厂建筑由于可以向多层结构发展,占用的城市用地及所付代价也较小。在此情况之下,只能作平面布局,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工厂只好向郊外搬迁,以减少土地成本开支。

第二,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如煤气厂、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厂等。这些工厂或因占地面积过大,或因防火防爆,或因有环境保护要求,或因原料产品运输等原因,常常先于其它工厂在外围市区出现,成为城市化的先锋。

第三,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企业。这些企业厂房高大,面积宽广,集中的人口甚多,多采取飞地型城市化在远郊区选址兴建。

最后,工厂外迁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迁移的距离有多远,最终都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因为工厂企业需要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技术协作、产品推销、市场信息等方面使用城市中的各项设施和服务。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居住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通常,住宅用地占城市用地的比重也最大。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住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在发达国家,由于生活水平较高,人们追求带庭院的独户住宅,使住宅在外围市区的扩散较为稀疏。在我国,城市用地比较紧张,新建住宅一般采用居住区集中布局的方式,使住宅向外扩散的距离比较有限。但是,由于80年代城市住宅大规模地兴建,在城市边缘地带仍然可以看到住宅向郊外推进的现象。

住宅扩散还会带动城市其它职能部门的扩散,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设施等等。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城市的气氛才会慢慢浓起来。否则,住宅区将是单调的“卧城”。但是,早期人们并没有认识到住宅扩散中的这一特点。本世纪20年代西方一些大城市为解决住宅问题,曾在近郊区兴建过不少卧城。它们的商业服务设施水准很低,人们的很多活动仍须去母城解决,故吸引力不大。50年代以后,住宅向外扩散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才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导致城市商业区位的重大变化。在城市边缘地带,出现了规模巨大的购物中心、汽车商场等。我国居住区建设中也曾出现过不重视建设商业服务设施的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80年代以来,这一局面有所改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家规定的商业建筑面积得不到保证,过去制定的商业服务设施千人指标有一部分已经过时,商业布局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考虑农贸市场、个体商业街的设置,等等。凡此种种,需要在今后的居住区建设中妥善解决。

除了以上一些主要职能部门的扩散外,还有一些较为次要的职能部门也有向郊外扩散的强烈倾向。如文教科研单位(这里专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特殊病院、苗圃、墓地等。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近郊区,往往是高校、科研机构集中的智力密集区,北京西北郊的中关村、武汉的东湖等就是典型例子。近年来,在这些智力密集区,进一步兴起了高科技开发区。

三、郊区的城市化

郊区,是城市构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迅速向四周扩展,原有的城墙多被拆除,城市与郊区的联系日益密切,郊区成为广大农村中受城市影响最深的地域。当前,郊区城市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土地利用集约化

早在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就勾画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其中最内环,为城市提供蔬菜和鲜奶的“自由农业带”;第二环,为城市提供烧柴和木料来源的“林业带”,都属城市郊区范围。当代郊区土地利用集约化、多样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日本城市地理学家山鹿诚次详细研究了这一过程,他结合日本的实例,将郊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普通农业向近郊农业过渡,经营大田作物改为经营蔬菜、瓜果、花卉、草坪、庭院林木等农副产品。这个阶段可称为作物的商品化。

第二阶段,务农家庭的职业构成发生变化,家中的青壮年渐渐转向市区求职。原来的务农家庭变为兼业家庭。这个阶段可称为劳动的商品化。

第三阶段,兼业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决策人也转向城市,不再务农。他们将土地出售或出租,原来的农业土地利用改为城市性土地利用。这个阶段可称为土地的商品化。

这三个阶段基本反映了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推进情况。我国的国情不同,城市郊区土地利用集约化的过程不完全按照以上三个阶段顺序来进行。

2.产业结构高度化

当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顺序进行,这一规律被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郊区是受城市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无疑也最先影响到郊区。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先是工业,然后是商业服务业向郊区的扩散,从而转变了郊区的产业结构。

我国自70年代以来,随着大城市经济的向外扩散,在农村兴起了各种类型的乡镇企业,也开始了农村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转换过程。但是,与国外情况不同的是,由于我国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口政策和粮食供应政策等原因,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过程中较少伴随着居住空间的转换,出现了所谓“离土不离乡”的特点。不过从产业结构看,不少大城市郊区的经济已转向以工业为主,有些大城市郊区的劳动力结构也已转向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除了农村乡镇工业的发展外,城市工业的发展中,也有采用“飞地”形式在郊区兴建工业卫星城镇或工业点,它们对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

3.城市网络化

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和住宅不断向郊区扩散,各种交通、通讯设施不断向郊区延伸,不仅导致土地利用集约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且重新塑造了城市地区的城市网络结构,使之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所谓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显然,城市网络化的出现和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近几十年来,在某些大城市的郊区也出现了显著的城乡网络的发展现象。以上海市为例,解放前夕,城区的人口超过500万,是全国的经济中心,然而周围各县却依然处于农业社会之中,最大城镇的人口仅2万余人,与中心城的规模差距十分悬殊。经过40多年的建设,如今的上海已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包括卫星城镇、县城、县属镇、乡场集镇、一般村镇共六个层次的城镇体系,郊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到全市的近1/3。随着90年代起浦东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和中心城人口、工业的进一步向郊区迁移,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还将进一步加速。


  本文标题:城市化的近域推进(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chengshi/2518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chengshi/25181.html
顶一下
(1)
25%
踩一下
(3)
75%
-------
欢迎你对城市化的近域推进(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城市化的近域推进(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