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课程改革 > 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教材简介(3)

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教材简介(3)

时间:2010-01-29 00:49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对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用案例,讲事实

  就本书的写作来说,通过大量案例分析说明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例如:关于水污染一节,教材是用水俣病(日本)、太湖富营养化、“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三个案例完成水污染现象、污染物和污染源、污染危害及防治的教学。三个案例是不同角度的真实实事,是三个相对独立,又可共同完善全面认识水污染现象的事实。因此列举案例,通过案例推动教学是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应体会和把握这一特性。在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1)选取案例要恰当,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和经典性;要注意案例的趣味性和可参与程度;要注意案例的创新性,多样化和关联性;书中的案例可用,但教师还可选择更贴近学生实际,自己了解透彻的案例进行替代;正、反案例均可。(2)处理案例要注意案例的有效分析,案例是要分析的,而不是描述的,要设计具体、新颖的问题,问题要有层次,环环相扣,问题要能体现探究性,把握适度原则。

2.常讨论,辨明理

  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围绕课程内容的主要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议论、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热烈,交流的信息也多,能集思广益,相互启发,能培养学生钻研、探索的精神。

  本课程在这方面特征鲜明,课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思考和活动建议,其目的就在于引导教师、学生能够运用更多讨论。讨论教学的过程是这样的:展示一个问题;学生思考解决方案;考虑解决方案的结果;然后表达他们对各个方案的感受与看法;最后作出自由抉择和统一认识,达成共识。这样的过程是集思广益辨明道理的过程。例如本书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中关于水能问题提出“分析水坝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与不良影响”,教师不妨有这样的教学设计,以我国三峡水坝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旁征博引,学会全面、综合地看待一个大型的工程建设项目。

3.勤动手,重参与

  环境教育有三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实践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参与性原则。针对这三个原则,教师在教学上要积极引入观察、参观、调查、实验等教学方法。例如指导学生亲身参加有关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生态破坏现象的实地调查;对保护环境措施采取前后环境改善状况的对比观察;通过环保仪器对大气粉尘、噪声等方面的监测;追踪污染源;参观一个工厂、一个农村的环保成果;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利用仪器测水质、水中溶解氧的浓度、水的硬度;测土壤酸碱度、湿度;模拟水土流失实验;筹等。通过这些室内的实验和室外的观测体验活动,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真实,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其中科学的方法。

  本教材也提供了很多相关的选题:例如第一章中设置了一个环保行动的调查活动,要求你对本地家乡的建设项目进行了解和评价并向相关部门写一份意见书,阐述你的理由;在第二章节中提出对家庭垃圾的组成进行观察和思考;在第三章中提出实地调查了解学校附近耕地被占用的情况,就节约能源方面向社区和学校提建议;等等。教师可摘其一二组织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以研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

4.调整、积累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对于教材的认识,我们应有开放的思想,环境保护课程毕竟不同于必修课程,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实施教学时,教师可在不违背知识体系、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对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开发、调整。例如以第二章环境污染为例,如果当地是以大气污染为主,或者教师在大气污染方面可讲授的资源较多,或者是当地曾经发生过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那就可以多讲、讲透。污染现象和污染类别是很多的,我们无法用很多的案例来穷尽它,完全可能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至于自己了解少的,当地少有的污染现象只需阅读、了解便可。还有课程资源要具有地方性,例如在云南讲水体富营养化,就可以用滇池代替太湖。

  此外课程资源需要积累,尽管在课本和教学中附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和案例,但仍然是不够的,教师应加强学习,从其他读物、互联网等上收集相关材料,以丰富自己的资料库,教师唯有积累,才能做到教学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至于开发课程资源,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及时了解最新事件和最新研究成果。课程需要组织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实验,需要专业人士给予更加专业的知识支持,需要更多的教育活动场地,可能要获得家长、地区、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其他学科教师的帮助和协助。通过建立活动基地、活动项目的形式,获得相对稳定的社会教学资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5.重视课程教学途径和手段的改革

  《环境保护》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应在课程教学途径上给予改革,尽管课堂依然是课程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但由于环境教育的特殊性,要上好本课程还需在课外活动上下功夫。建议教学中可考虑以下活动方式:(1)组建环境研究小组,开展专题性活动,活动方式可以参照研究性学习的模式,选题组成团队,列出计划,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活动,写出报告总结进行交流等;(2)安排一次有环境教育内容的活动,例如结合参观、春游、秋游、听讲座、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主题班会或与其他学科联合开展活动;(3)展开社会宣传、教育普及活动,例如相关内容的板报宣传、刊物,在相关的纪念日到学校、街头参与宣传活动等活动,既能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又能服务于社会,还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熟悉人际交往的策略等,意义巨大。

  在教学手段的改革上,鉴于地理环境本身存在着广阔性和复杂性,因此学生仅靠教师讲授和展示静态画面,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正如新课标中所提倡的一样,教师应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利用网络中地理信息资源、多媒体技术来优化地理教学。例如,真实、动感、鲜明的画面可以深深地感染同学以增强认知;动态的过程模拟,可以使学生更利用理解环境在人类影响下的演变过程。

6.学生、学业评价

  关于评价,由于《环境保护》是新课程体系中的选修课,因此要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设作为参照依据。从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出发,建议如下。

  (1)针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部分地理技能的形成与运用,及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可采用书面测验。例如通过一些选择题、填空题以及图文资料的分析,可以评价学生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概念、发生原理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可以评价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图文资料的技能;可以反映学生对某一区域分析、综合、开展比较研究的能力。

  (2)针对探究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评价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同学们在讨论、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小论文写作,作品展示、家庭环保计划与实施、问卷调查、访谈等多方面来评价。这种定性的评价,教师应制定评价要素,并予以量化,通过自评、他评的方式,公开进行,这种评价除了给出等级外,还应该有适当评语。总之,我认为,《环境保护》课程的学习目标,并不仅仅在于使学习者知道多少原理,而在于通过这门课程使学习者的责任意识和行为有所变化,环境道德观得到提升,实现了知行的统一。所以课程评价要鼓励学习者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而且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设置这门课程的本意。


  本文标题: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教材简介(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394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394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教材简介(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教材简介(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