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课程改革 >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2)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2)

时间:2014-09-05 16:41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对高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可获得以下方面的初步认识:

1、高初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基本一致。

从根本上讲,地理课程均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重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区别在于阶段上的目标要求层次不同。

2、均重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高中更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

3、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是高中的基础。初中主要是初步掌握基础地理知识、侧重对地理环境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有关地理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行为动词多为""知道、认识、说出、懂得、在图上说出或找出、举例说出、初步学会""等。自然地理部分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初步认识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强调理性认识地理环境,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掌握并且能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技能要求学生独立掌握与运用,如地理实践观测、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技能等。

4、学习方式相似但高中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递进。初中地理学习主要关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鼓励积极探究。高中重视自主合作学习,倡导探究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

5、地理思维能力与地理学习能力方面,高中阶段是以初中为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初中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对地理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学习能力(比较、分析等),初步具有收集处理地理信息能力,初步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中地理学习能力培养要求比初中更高,更突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之上,侧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关注培养学生具有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更高要求的收集处理地理信息能力。例课程内容的行为动词多为""阐述、分析规律、分析原因、分析问题、结合实例分析、归纳规律、举例说明影响差异""等。

6、均强调运用地图与资料学习地理知识,阅读和提取图文中的地理信息,但高中要求层

次更高。例初中地理""运用地图说明、在地图上说出、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或描述,初步学会阅读地图说出""等等。高中地理""运用地图归纳规律、运用地图分析意义、运用地图和资源概括解释、运用示意图、绘制示意图分析""等。

7、均注重地理案例教与学,强调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地理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例初中课标""举例说明、用实例说明、举例分析、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国家、地区、省区、区域),以某区域为例""等。高中课标""举例说明、结合实例、以某种自然……为例、以某区域为例""等。课标对地理学习内容不作全面系统的要求,而重视通过案例学习,掌握方法。高中地理同样强调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思路,地理原理知识的迁移运用。只在具体内容上不尽相同。

8、在知识体系方面由于对地理学习内容不作全面系统的要求,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的学习没有单独列出,在中国区域、世界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等内容,只列出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具体区域学习不作规定,所以学生对区域认识不全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地理学习。

根据以上对课标的分析,在处理高初中教学衔接问题上,建议在地理基本技能与能力、地理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给予重视。

二.高初中地理教材在具体知识点上的分析比较及教材处理建议

必修I

高中 课标

课程内容: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目标: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对应的初中课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内容标准一

一: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初中内容标准基础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人教版高中教材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

初中教材相应内容

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产生的主要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四季、五带。 湘教版:内容呈现与人教版存在差别。 地球的形状与气候(太阳高度与气温高低的关系),地球的运动与气候,主要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四季、五带。湘教版有涉及对区时的学习,人教版则无。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对这方面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教育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其行为动词是“分析”,表明对本课“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高中地理新教材分别以“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标题来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与初中地理相关内容承接,并不能全面明确体现地球运动产生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方面的地理意义。标题对学生掌握其地理意义,可能产生误导。分析时,虽然大部分地理意义均有涉及,但不够明确突出,有可能使学生认为主要只有“时差”和“季节”两种意义。建议教学时分别以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从昼夜更替、地方时和时差、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三方向分析 (偏转的原因不要求)
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从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分析。这样处理,可能较符合课标要求。而且教材中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不涉及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偏转,对后面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等知识有影响。

高中内容标准二:

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应的初中内容标准

海陆变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主要气候类型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我国的自然环境: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人教版高中教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自然界的水循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初中地理教材相关内容

人教版:
七上:
认识卫星云图,降水量的测量,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全球气候变暖”讨论活动。
七下:亚洲复杂的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季风。南亚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非洲热带草原气候。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八上: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锋面雨阅读材料,灾害性天气台风。 湘教版: 七上:认识认识卫星云图,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的形成原理,降水量的测量。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形状、太阳高度与气温、地球运动与气候、海陆分布与气候、地形地势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热岛效应),地球在变暖阅读材料。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及受西风影响。
七下:亚洲东部、南部的冬季风和夏季风,亚欧大陆同纬度气温和降水量比较,亚欧大陆东部(中国东北)与西部(西欧)冬季气温差异原因分析。对欧洲海洋性气候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因素(陆地轮廓、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与西风、北大西洋暖流、山脉走向、地形平原为主等。)南亚季风与降水。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一、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教材用一幅图说明: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此段教材虽然基本能够说大气的受热过程,但是却使人觉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太阳短波为什么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到地面?而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却会绝大部分被大气截留下来呢?初中地理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作铺垫,而本部分教材又没有适当的阐述,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去掌握这部分知识,对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更是难以真正理解,这不符合高、初中地理的分工、衔接要求。因此,建议在教学本部分内容时,要适当补充大气的组成 (如水汽、氧、臭氧、二氧化碳、云、尘埃等) 并对各组成成份对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等进行适当讲解。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 (短波辐射) 吸收得很少,使之能够大部分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表面吸热升温。而地面放射出的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增高了大气温度等。讲清了这些知识,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图2.4) 和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二、关于气候的形成因素 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教材是通过举例的形式来说明的。初中地理教材基本不涉及风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所以学生不明确它们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而此处教材直接应用说明赤道低压控制—→气流上升—→多雨,而副热带高制控制—→气流下沉—→少雨,觉得较为突然。建议适当说明一下上升为什么就可能多雨 (不一定多雨),下沉为什么少雨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迁移到极地高气压、副极低压带地区。或者把后一节“常见天气系统”锋与天气、低压、高压与天气的知识放到前一节来讲述 (因为其中有讲到空气抬升逐渐冷却,其中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等知识) 作一定铺垫。风带的影响不能只停留在西风带,似应扩展到信风带的影响,因为信风影响范围相当大,并引导学生探究其影响的原理,如是否受西风带的影响就温和多雨,信风带影响就少雨等。 气候知识在中学地理中的比较重要。初中侧重对阅读气候统计图表资料,分析气候特征,气候影响因素分析要求较简单,主要是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初中已有基础。在教学中注意初中气候基础知识的引用。湘教版中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对欧洲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的简要说明可充分运应用。在两个版本的初中教材中对气候影响因素分析共同部分主要在季风(环流)气候。 在本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本节活动题:“比较欧洲西部和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分布范围的大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气候的四大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包括风带、气压带、季风环流) 、下垫面 (包括海陆位置、分布、地形、洋流等) 、人类活动。并对高初中地理中的不同提法 (如初中所提纬度位置与高中所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的关系),初中地理零散或没有提到的其他因素 (如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作适当的补充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对区域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的方法与步骤。“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再引用有关气候类型由学生进行分析,掌握方法。 常见天气系统建议注意初中学过的锋面雨、台风等知识。 全球气候变化、热岛效应初中也有初步涉及。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初中主要在湘教版中有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高中内容标准三: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教材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初中内容标准

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初中教材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亚洲气候分布、非洲气候分布、乞力马扎罗山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山地自然带。

教学建议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举例,建议补充初中学过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四大圈层的相互关系。

高中内容标准四: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中教材

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前已述)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相应的初中内容标准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根据资料分析我国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初中教材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 板块构造学说。台湾地形与交通布局。 南亚气象灾害。 泉州地理:泉州的气象灾害。泉州的海陆变迁、泉州地形地貌。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一、关于地壳运动
地理必修I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在介绍内力作用时。指出: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教材还说明了两种运动给岩层和地表形态带来的巨大影响,——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但教材到此却打住了,地壳为什么会运动?地壳运动的机制如何?教材没有作一定阐述。虽然课标对此不作为重点要求,但从高中地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分工,以及初中地理已有的知识铺垫来看,建议在本部分教材中还是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板块的定义,六大板块分布图、板块的边界类型、板块运动的特点、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对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的影响等作适当的介绍,而不是仅仅在教材的第79页安排一段非常简短的“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的阅读教材。事实上,初中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材中对板块构造学说已有初步的介绍,日本一节中也有关于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的活动探究,但初中学生对如此抽象的知识只有粗浅的认识,而且,从板块构造学说与世界上一些大规模褶皱山系的形成、分布位置以及与世界许多地方经常发生的地震、火山灾害的联系来看,适当了解板块构造,对培养高中生的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来说,也很有必要。
二、关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自然灾害等内容初中有案例,可引用。
 三、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可指导学生分析其他自然资源,掌握分析方法。

必修II

高中课标

必修II课程内容:
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知识目标: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初中课标基础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高中内容标准一:

一:人口与城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初中内容标准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
6、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7、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8、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9、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高中课程内容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人教版高中教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世界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人口政策。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的合理容量:(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初中教材相关内容

人教版: 七上:P64-70
1、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人口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2、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及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3、不同的人口政策。P73黑人被贩卖至美洲。P80美国移民国家。
七下:世界各大洲人口数和自然增长率,亚洲人口,人口对资源(土地)和环境的压力。 P36印度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压力。印度的人口政策。P71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  
八下:P55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

 

湘教版: 七上:P39-44
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分布、人口问题。
2、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3、P46美洲的“黑人”。
七下:P12 亚洲与欧洲的人口分布及欧洲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P23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率比较。非洲粮食问题与人口问题。P31美洲:移民与经济。P87美国人口与城市,人口迁移原因。

 

泉州地理:泉州历史上及近年来的人口迁移。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联系初中地理人口增长与分布的知识,关键系统归纳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与地区分布,可运用数据、统计图表资料比较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与差异等,以中国人口增长为案例,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人口迁移:可以初中的黑人的迁移、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美国移民与经济、中国的人口迁移、泉州的人口迁移等为例指导学生探究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注意归纳要点。 环境的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可联系初中人口增长与资源(土地)环境的压力、非洲人口与粮食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城市人口增加产生的问题等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合理人口容量。(此部分内容人教版过于简单)应分析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合理人口容量的关系。可指导学生举例探讨某一自然资源要素(水资源、土地)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区别全球环境承载力、局部区域如某一国家(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之差异。试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合理人口容量的问题与观点。从初中地理学习过的“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讨论正确认识环境合理人口容量及我国的人口政策。

 

高中课程内容

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教材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化。

 

初中教材相关内容

人教版: 城市部分:
七上:P78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
七下:P30东南亚: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八下:北京、香港、澳门、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与上海。
城市化部分:
七上: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及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七下:P97-98,巴西的城市化问题,图9.31巴西利亚城市平面图。P77澳大利亚规划建设的城市堪培拉,图8.41。
八下:北京的现代化建设,P55-56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化。 地域文化部分:
七上:P83(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图4.26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图4.27云南丽江古城。
七下:P12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P24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P55中东的文化差异,图8.10麦加的大清真寺.P80移民国家,华人和华侨,图9.1“唐人街”。
八下:中国四大地理区域P10文化差异。北京历史悠久的古城。

 

湘教版 七上:P51聚落的形态,乡村演变为城市的4个阶段图文。 七下:P40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P44南亚宗教与社会。P50阿拉伯国家、耶路撒冷。P68日本东西融合的文化。 P82法国文化与旅游。

 

泉州地理:历史、宗教文化、泉州的城市化进程。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初中地理对城市及地域文化的认识,主要是从城市的分布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民族习俗的关系等角度。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是新知识、地域文化对人口、城市的影响认识初中较少涉及。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作为难点,可多举例说明。城市的空间结构与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可以初中学过的北京、香港、澳门、上海为例。 对城市化部分可适当引用初中的例子及帮助学生理解,初中对此已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乡土实际。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人教版教材没有单列成专题内容,建议对教材前后内容再处理整合,对地域文化含义的理解可以初中“亚洲的多样地域文化”等为例,对城市的影响可从城市聚落建筑风格、城市职能特点、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城市景观、城市发展等方面进行认识理解,适当列举上述初中的例子,多以景观图展示各类影响的例子。 建议适当引用泉州地理中的案例如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对泉州城市建设、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影响;泉州的城市化进程。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侧重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及对人口人种的影响。教材中例子较少,建收集资料、增加一些实例。

 

高中内容标准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初中内容标准

七年级: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八年级: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说出我国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教材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区位选择、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与新工业。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初中教材关于“农业生产”的相关内容

人教版
七下:P28东南亚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水稻种植业;
P38印度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水稻、小麦的分布与(季风气候)降水、地形的关系。P61欧洲传统的畜牧业,对欧洲发展畜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位置、气候、地形等方面的分析。
P71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
P74-75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
P82-85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发展形成不同的农业带。P94巴西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地带及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分析。
八上:P100--10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分析。
P102-104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P107不同类型地区发展农业方向问题的讨论,初步了解影响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

 

湘教版
七下:P12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区种植水稻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P38东南亚普遍种植水稻。P44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以水稻种植为主。
P48西亚: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P81法国小麦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葡萄酒生产自然社会条件。
P85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专门化。
P100澳大利亚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牧业。
八下:P4-5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泉州地理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的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学习的案例有但少。 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呈现的农业生产类型初中均有涉及,教学中可充分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的知识,不难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变化则可在联系初中的知识(例八上“不同类型地区发展农业方向问题的讨论,初步了解影响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珠三角的外向型农业等)基础之上,适当运用典型案例分析理解。 教学中应关注的几点问题:如教材的处理问题

  1.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教材中没有解释,根据课标要求应对农业区位因素加以分析。
  2. 农业生产技术因素在图中没有体现应补充上并加以说明。
  3. 以案例形式呈现的农业地域类型要注意分析之后,对其主要特点及形成条件等内容的要点宜进行归纳。
  4. 教材对农业地域类型的所有种类没有全面介绍,是否要适当说明或有选择地补充说明。
  5.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没有实例,在教材中没有专题内容,对环境的影响正反两方面可适当补充例子加以说明(包括不同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6. 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应注重地理综合分析方法的掌握,学会举例分析说明。
 

初中教材关于“工业生产”的相关内容  

人教版
七下:P21-24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经济特点的形成及主要影响因素、工业区集中分布沿海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日本太平洋沿岸的环境问题。
P39-40印度发展中的工业:分析主要工业的分布及其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印度的高新技术产业。
P43-45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
P60-61欧洲西部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形成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
P77澳大利亚丰富的矿产资源与采矿业、冶金和机械制造业。P85-89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硅谷、美国主要的工业区;资源消耗大国:对世界资源、环境的影响大。
P92-93巴西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铁矿资源丰富、现代工业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之列、矿产和重工业集中分布。热带雨林的危机。 八上:
P108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的空间分布、主要工业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八下:
P37-38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工业区的分布。
P82-84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湘教版
七下:P54欧洲西部雄厚的经济实力:集中分布有德国等工业大国。
P68日本发达的经济:进口能源和矿产,工业集中分布的沿海。
P80俄罗斯:重要的工业大国。
P86美国:世界上的工业大国。美国工业的分布。
P100澳大利亚发达的工矿业。
八下:我国工业:主要工业分布、高技术产业。

泉州地理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教学建议

主要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初中已学知识即能理解,教材中仅一幅示意图呈现,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建议教学中对各因素作简要分析说明。注意综合分析一般因素与主导因素的关系。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材中的部分案例初中有初步学习过,经过深入分析学习,能理解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活动中的案例 (如P67、70、72)也可适当引用初中教材的例子,资料加深和拓展后进行分析。人教版教材中有些较杂的内容可有选择地利用进行教学。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都有哪些、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如何分析”教材中没有完整系统的说明,建议教学归纳知识要点,掌握分析方法。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中也较少专题说明(除德国鲁尔区材料),建议可用日本工业、美国工业、长江沿江地带工业污染等为例。

 

 

初中教材 关于“交通运输”的相关内容

人教版:
七下:俄罗斯发达的交通
八上: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湘教版:
八下:交通运输业。 泉州地理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教材内容较简要,建议重新处理教材。“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的教学可结合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等部分内容的教学。同时建议补充联系生产与现代生活举例说明什么是地域联系、主要方式类型(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如何理解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节的“主要运输方式”内容相当于初中内容的重复,建议不必重复出现在教材中。重点应在“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内容要进一步充实,教学中多举例。

高中课标

课标内容: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初中课标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高中教材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初中教材

美国能源消耗大国、日本对太平洋沿岸的污染、南极环境资源保护、中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泉州地理乡土教材的素材。

教材处理与教学建议

本部分内容主要为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有突出的时代特色。建议适当引用初中的有关内容案例,开发引用新的课程资源素材,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学习。


  本文标题: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45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45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地理课程改革:初中地理教学(9)
欢迎你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