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我国土壤的形成因素(2)

我国土壤的形成因素(2)

时间:2015-01-03 08:1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在北部和西北地区,干旱程度自东往西增强,形成各种含碳酸钙的草原土壤以至漠境土壤。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使土壤形成受到冻融交替的强烈影响,矿物和有机物的分解程度都不高,从而形成各类高山土壤。

(三)成土母质

中国土壤的成土母质类型,总的来说,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多是各种岩石在原地风化形成的风化壳,并以红色风化充分布最广。昆仑山、秦岭、山东丘陵一线以北地区,主要的成土母质是黄土状沉积物及沙质风积物。在各大江河中下游平原,成土母质主要是河流冲积物。平原湖泊地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是湖积物。高山、高原地区除各种岩石的就地风化物外,还有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因素在土壤形成上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土壤颗粒组成,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生产力的高低。例如,花岗岩、砂岩等的风化物含石英多,质地粗,透水性好,除花岗岩因含长石较多而钾含量较高外,一般都缺乏矿质养分。玄武岩、页岩等的风化物含石英颗粒少,粘细物质含量较高,且富含铁、镁的基性矿物,透水性较差,矿质养分含量较丰富。石灰岩及其他含碳酸钙岩石的风化物质地比较粘重,碳酸钙含量不等,矿质养分也较丰富。

(四)植被

植被类型与土壤类型关系密切,森林凋落物、草根等直接影响土壤形成;同时随着土壤性质的变化,又能促使植被类型发生变化。例如,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暗棕壤,是在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但是当森林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受到破坏后,土壤水分的蒸腾量大为减少,土壤由干变湿,促进了草甸植被的发展,土壤有机质来源丰富,暗棕壤逐渐演变为富含腐殖质的黑土。但是,此后随着腐殖质大量积累和蓄水性不断加强,以及由于母质粘重和冻层托水而促成的土壤内排水不畅,土壤逐渐沼泽化,使残存的、稀疏的旱生树种,为湿生性树种所取代,草甸植被也渐演替成沼泽—草甸或沼泽植被,从而又促进土壤向沼泽化黑土或沼泽土的方向发展。

(五)成土年龄

土壤也是有年龄的。从开始形成土壤时起,直到目前的这段时间,就是土壤的年龄。对这段时间,在土壤学上称它为土壤的绝对年龄。土壤绝对年龄的开始,是指冰川消融、退缩后地面出露,或是河流、湖泊沉积物基本稳定地露出了水面,或是海岸升高和海水退缩后海滩成陆。一般来说,高海拔的高山地区、高纬度的北方地区,脱离冰川影响较晚,土壤绝对年龄小些;低海拔地区和低纬度的南方地区,土壤绝对年龄较大。也可以说,原地残积风化物上形成的土壤,年龄一般都较大,冲积物上的土壤则年龄较轻。如仅从土壤绝对年龄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来看,似乎土壤绝对年龄越大,其发育程度越深,但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因此又提出了土壤相对年龄的概念。

土壤相对年龄并不是指土壤存在的持续时间,而是指由于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成土速度,也就是土壤发育的深度。例如,在四川省的紫色岩上,如果地形、植被等因素有利于成土作用稳定地进行,可以形成发育程度较深,有富铝化特征的黄壤;反之,由于土壤侵蚀、地面物质不断更新,土壤发育始终停留在幼年阶段,只能形成保留着许多母质特征的紫色土,而与黄壤差别甚大。但就绝对年龄来说,它们之间应当是没有区别的。

以上所说的五大成土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去作用于土壤,去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性质。相反,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以他们综合起来的特点去制约土壤形成方向的。

除了上述的自然成土因素外,人为作用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人类生产活动在土地利用上对土壤形成方向的改变和对土壤性质的改造。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以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的影响最为深刻。例如,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和中游的云梦泽,在自然状态下原来是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的区域,但经过人们几千年来的改造,已培育成了稳产、高产的水稻土。陕西关中地区原来在黄土母质上形成的褐土,由于在长期农业生产活动中施用土粪的结果,熟化的耕作层不断加厚,形成了/ 土。宁夏银川平原引黄灌溉,泥沙淤积而形成灌淤土,等等。这些都是人为作用使土壤向有利于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方向发展,使土壤性质更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的例子,但是,如果土地利用不合理,那么,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就会是不良的和破坏性的。例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等,都会造成土壤水蚀或风蚀。土壤侵蚀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完全破坏了土壤,而且蚀去的泥沙还会淤塞沟渠、河道,埋没农田,造成很难补救的不良后果,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
  本文标题:我国土壤的形成因素(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6332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63327.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土壤的形成因素(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土壤的形成因素(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