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土壤(2)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土壤(2)

时间:2012-10-26 11:1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1569土壤热容量  亦称容积比热或容积热容量。土壤热容量是单位容积(1立方厘米)的土壤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需要的(或放出的)热量。在干燥情况下,土壤热容量等于0.4—0.6卡/立方厘米·度。土壤热容量越小,土温受热量影响而发生的变化就越敏感。由于土壤的固体物质热容量变化不大,所以整个土壤热容量的大小决定于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含量,如砂土含空气多,水分少,热容量就小,粘土则相反。

1570土壤比热  单位重量的土壤(1克),温度升高1℃时所需要的热量。在干燥情况下,土壤比热(亦称重量比热或重量热容量)为0.2卡/克·度。水的比热为1卡/克·度。因此,冬季田间灌水,可提高土壤比热,土温降低幅度小防止作物受冻。

1571土壤结构  土壤中土粒和有机胶体、无机胶体相互胶结或排列的形式,叫做土壤结构。不同土壤或同一土壤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并不相同。常见的土壤结构有单粒状、团粒状、粒状、块状、片状及柱状等结构。其中团粒结构和粒状结构的土壤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

1572团粒结构  土粒胶结成直径1—10毫米的、近似圆球状的一种土壤结构。团粒内有毛管孔隙,团粒间有非毛管孔隙,使土壤既能保水,又能透水,并造成良好的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有利于根系的伸展及养分的保存和供应。团粒结构是土壤肥沃的标志之一。1573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是由两相物质组成的。一相为极细微的颗粒,颗粒的粒径小于一毫微米;另一相为土壤水分。小于一毫微米的颗粒在土壤水中呈悬浮状,就形成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按组成可分为无机胶体(如矿物质的粘粒)、有机胶体(腐殖质)、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由无机胶体和有机胶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成分复杂)三种。土壤胶体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在溶液中带有电荷,并有吸收、膨胀、收缩、分散、凝聚、粘结和可塑性等特性。由于土壤中有机胶体吸收性强,因此土壤吸收某些溶解的养料就多,这样,土壤保肥性就强。土壤吸收性能对土壤结构的形成和土壤溶液的化学反应都有密切的关系。

1574成土因素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对土壤的形成有明显影响的五个因素,称为成土因素。

1575成土过程  在成土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各种不同土壤的过程。成土过程是物理、化学、生物共同作用的过程,包括岩石崩解,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分解、合成,土层中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一系列步骤。成土因素不同,成土过程也不同。成土因素及成土过程若有改变,所形成的土壤也随之改变。

1576成土母质  亦称“土壤母质”。简称“母质”。它是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作用所产生的矿物细碎颗粒。母质可分为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两类,残积母质是指残存于原地未经迁移的成土母质;运积母质是指经过外力搬运后,沉积于其他地区的成土母质。运积母质又可分为坡积母质、冲积母质、洪积母质和风积母质等。母质颗粒之间存在孔隙、所以具有透气透水性,并有一定的可溶性矿物养分,但仅能满足一些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只有当低等植物和微生物不断新陈代谢,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有机物质时,才能使母质具有肥力,为高等植物生长提供条件,这时母质才发展成为土壤。

1577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一种。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又重新合成的复杂的有机胶体,叫做腐殖质。它的主要成分有胡敏酸,富里酸等,含量随土壤而异。腐殖质呈黑色或黑褐色,无定形。具有适度的粘结性,能使粘土疏松,砂土粘结,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腐殖质由于本身含有多种养料,又有较强的吸收性,所以能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性能,也能缓冲土壤酸、碱度变化,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作物生长。

1578凝聚作用  土壤胶体由溶胶(胶体溶液状态)转为凝胶(无定形絮状或凝胨胶状沉淀)称为凝聚作用。

由于土壤胶粒带有负电荷,不能相聚而相互排斥,成为分散状态形成溶胶。电位愈高,排斥力愈大,分散状态愈稳定。如果使胶体的电位降低至零,胶粒则相互结合沉淀成为凝胶。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可中和胶粒负电荷,降低电位而促使胶粒接触而凝聚。除电解质的作用外,土壤在干燥、脱水、冻结时也能引起胶体凝聚作用。

土壤胶体的凝聚作用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由于土壤中胶体的凝聚作用,土壤中的矿物质胶体颗粒,甚至有机胶体被固定下来,而这些被固定的物质很少或根本不被淋失,因而土壤的凝聚作用对于土壤中养分的保存也有很大作用。

1579团聚作用  土壤由单粒状态变为团粒结构称为团聚作用。形成团粒结构的条件首先要有胶结物质,将土粒团聚在一起,此外还要有外力加以缠连,结合、分割、破散,促其形成一定形态的结构。

胶结物质指对土粒有胶结作用的物质,是团粒结构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的胶结物质有腐殖质,菌丝体及粘液、粘粒、铁铝氢氧化物、硅酸凝胶及石灰等。

外力作用包括胶体的凝聚作用,土壤的干湿交替、冻融交替,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分割挤压等。因此,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料、合理轮作倒茬,改良土壤酸碱性质及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都是促进团聚作用的重要措施。

1580淋溶作用  指土壤中较细的土粒,化学元素随土壤水分由土壤表层向下层(或底层)移动的作用。淋溶作用的结果使得土壤剖面中形成淋溶层与淀积层。淋溶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粘粒含量较低、酸性强,质地较粗。

生物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淋溶作用的强弱,在湿润气候地区淋溶作用较强,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淋溶作用微弱甚至无淋溶作用。地形对淋溶作用的强弱也有影响,在较高的地形部位淋溶作用较强,而在地形低洼处淋溶作用弱或无淋溶作用。

1581土壤剖面  指从地表到母质的垂直断面。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组成、性质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土壤剖面发生层一般分为:表土层(A层)、心土层(B层)和底土层(C层)。底土层中,还包括潜育层(G层)。表土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心土层也叫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潜育层也叫“灰粘层”,是在潜水长期浸渍下经潜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层,土色蓝绿或青灰色,质地粘重,通气不良,养分转化慢。观察和了解土壤剖面是认识土壤、分析鉴定土壤肥力,制定耕作措施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土壤(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2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2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土壤(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土壤(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