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蒙蒙的清晨,我们乘着大巴,从扬州中学出发,沿着宁通公路一路向西,历时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坐落于南京紫金山上的中山陵。
下了车,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们来到了中山陵的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青铜大鼎,大鼎的后面是一个大牌坊,上面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博爱”两个大字。导游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博爱坊”。乍暖还寒的清冷中,巍巍然立着的两个大字竟散发着丝丝的暖意。
走过博爱坊,就是长达800米、宽达30米的墓道。墓道两旁植满了松树,这些松树刚刚度过了一个长长的寒冬,那笔直的树干,遒劲的枝条,依然直指苍穹。在它们的护卫下,墓道显得格外悠长。怀着崇敬、肃穆的心情,我们一步步走完墓道,来到了后面的山门。穿过山门,便到达一个碑亭,碑亭的中间是当时中国国民政府给总理孙中山先生立的一块碑,碑上镌刻的是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其实,这些字迹早已镌刻在了世人的心中。
在碑亭中稍息片刻,我从这里回头看去,只见一路走来的墓道从山下逶迤而来,到了山门愈发陡直。原来,中山陵所坐落的紫金山山脉形如一把巨大的椅子,而中山陵就修建在这把椅子上。过了碑亭,是陡直的台阶。我一级级地踏着台阶,心里默默地数着,整整三百九十二级台阶。我们来到了灵堂,灵堂的三个山门上分别刻着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灵堂里面立着十二根大理石的柱子,正中是一位意大利雕刻家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的坐像。先生手里拿着建国大纲,目视远方,好像在凝神思考着什么,面容安详而又庄重。静静地站在先生面前,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历史的长河荡涤了无数尘埃,而先生的音容宛在,精神长存!
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天接待着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或国际友人。人们怀着对孙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和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