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思茅师专)坐落在有“绿海明珠”之称的思茅市。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24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和省、地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发展成为一所初具办学规模,教师队伍具有一定实力,专业学科基本齐全,以高等师范教育为主,兼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综合型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累计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8040人,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学校沿革
思茅师专筹建于1977年,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1987年2月,思茅师专迁入现思茅市环城西路242号校址办学。1998年4月,云南省电大思茅分校城建制并入思茅师专,同年9月,思茅师专管理体制调整为“省地共建共管,以省管为主”。
二、办学规模
目前,学校面向思茅、临沧、文山、红河、保山、德宏等地州招生,各类人才培养规模9828人,www.dljs.net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344人
师专普通专科在校生2070人
电大思茅分校在校生274人
*非全日制成人教育在籍学员7484人
中小学教师本专科学历教育学员3384人
电大思茅分校开放教育学员4100人
三、学科专业设置
学校拥有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农学等六大学科门类,设有11个专业系,20多个专、本科专业,其中:
1、11个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英语语言文学系 数学系社会科学系 历史学系 音乐学系 美术学系 体育学系 生命科学系 计算机科学系 园艺学系
2、18个专业
*普通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专业12个:
汉语言文学教育 英语语言文学教育 数学教育 音乐教育 体育教育 教育技术学 幼儿教育 历史学教育 生物学教育 美术教育 计算机 科学教育 物理学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类专业6个:
森林资源管理 药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热带园艺 热带经济植物 热区植物保护与开发 律师事务
*非全日制教师继续教育专业 本科4个:汉语言文学教育 数学教育 英语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专科专业5个:
小学教育 体育教育 音乐教育 美术教育 计算机教育
*电大思茅分校开放教育专业 本科3个
专科6个
基本上形成了以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三教育并举、综合发展的专业格局,建立了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能进一步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四、办学条件
2001年以来,学校加大了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学校自筹和贷款、与企业合作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整体提升办学条件,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基本的物质支持和保证。
现校园占地129亩(师专校区102亩,思茅电大校区27亩),面积 6800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20407平方米,运动场地2348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7520平方米,生均33.88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17万元,生均4811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916平方米,生均1.7平方米,馆藏图书20.9万册,生均123册;中外期刊900余种,电子图书626片,阅览学习座位640座;建有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实验室中心(生物学综合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物理学基础实验室等20多个实验室,有多媒体教室座位数429个 ;实验室建筑面积5890平方米,生均3.47平方米。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11台,语音实验室座位131个。此外,学校已投入资金,预计今年11月底完成校园网,并将通过教育部联入因特网,建起电子阅览室。
目前,虽已走出了因办学基本条件达不到国家标准而连续3年(1998--2000年)被亮黄牌的困境,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任务仍很艰巨,尚须进一步奋发努力。
五、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242人,专任教师142人,占教职工总人数的56%,生师比为14.6:1。专任教师中有:
副教授3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1.1%;讲师6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3.6%。
本科毕业生教师124人,占87.3%;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3人,占9.2%;博士2人。
35岁以下的教师87人,占61.3%;36—45岁的教师50人,占35.2%;46岁以上的教师5人,占3.5%。
师范类院校(含教育学院)毕业的有85人,占64%;综合院校和工科、农林等院校毕业的有48人,占36%。本省院校毕业的有99人,占74.4%;省外院校毕业的有34人,占25.6%。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学校聘请了张木兰 、肖时英、李炽、骆小所、柳景、吴鲜等30多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从以上数据看,学校教师队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还少,正教授的人数仍是零, 高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小,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过大。
六、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一直是我校工作的薄弱环节。2001年,为改变这一不利现状,新的领导班子从实际出发,加强了对学校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
1、集中投入科研经费,列入年度预算,每年不少于10万元。
2、确定“三定”的科研方针。“三定”即定位(科研必须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定向(重点在教育科学研究、地方经济文化研究、生态农业研究)、定路(科研要走与教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
3、组建科研机构。学校现设有专门从事绝版木刻画种创作的“思茅绝版木刻版画”工作室、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生态农业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七、办学特色
作为一所伴随改革开放建立的年青的学校,尽管因地缘关系、生源结构、办学模式和培养任务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而使学校办学受到一定的局限,但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于为地方经济、文化和教育服务,以培养地方教育人才、经济建设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大胆开拓,不断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地办学。在认真抓好师范专业建设,积极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努力做好在职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的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工作的基础上,学校主动深入社会开展教育市场调查,依托思茅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区域资源优势,以热区生物资源开发为契入点,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拓宽、充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1990年,学校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的帮助下,开设了热区生物资源培育利用开发专业;1999年,学校被确定为云南省首批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试点院校之一;2001年4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与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联合创办“热区园艺人才培养基地”,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热区资源开发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办出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拓宽了办学渠道,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办学活力。此外,为传承地方文化艺术,学校于2001年恢复了艺术系,并成立了“思茅绝版木刻版画”工作室,专门从事绝版木刻画种的创作与研究。
八、发展、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代表不了现实和未来,如何进一步找准我校的发展方向、科学定位、注重内涵发展,是我们须直面的问题。毕竟,我们要发展,别人也在发展,而且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发展。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学校制定了“十五”建设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学校建成本专科教育并存,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三教统筹,适应滇西南地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有办学特色的综合型的本科院(校)。
“十五”建设目标
经过“十五”建设、改革,使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增强,办学规模适度扩大,专业学科形成特色和优势,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有较大提高,三教并举,综合发展,较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需求,为升格为综合型的本科学院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05年,确保实现全日制在校生2500人规模,力争3000人规模;非全日制成人教育规模3000-3500人;各类人才培养总规模5500-6500人。
“十一五”期间发展目标
在“十五”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建设、改革的力度,争取在2008年以前升格为本科层次的、综合型的思茅学院,实现本专科教育并存,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三教统筹,成为区域教育、科技、信息、文化、体育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知识传播和知识扩散的基地和主力。到2010年底,确保实现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5000人规模,非全日制成人教育本专科在籍学员5000—6000人,各类人才培养规模1—1.1万人;校园用地面积不少于800亩;校舍建筑面积121300m2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500万元;图书情报资料87.5万册(件) ;专任教师数350人。其中硕士以上教师40%,副教授以上职务教师占45%的建设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