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虽然长得帅,潘安却没有以此为资拈花问柳,而是对妻子用情专一。潘安十二岁时,与十岁的杨氏定亲,杨氏是晋代名儒杨肇的女儿。杨氏咱没见过,但可想象那人一定是既有内质的美,又有外在的秀,所以让潘安一生迷恋忠诚,二十多年,两人相濡以沫,感情甚笃。杨氏先其而殁,潘安悲痛欲绝,涕泪凝成三首《悼亡诗》,看到者无不跟着悲凄。李商隐就说“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多少年后,苏轼的《江城子》不知有无从这里受过感染。潘安此后一直独身未娶,更为千古佳话。“潘杨之好”成了一个美词。就这一点,也够他成为无数女子梦中情人坚若磐石的理由。
还有一点让人感叹,潘安是个孝子。元康六年,母亲有了病,就毅然辞官照顾母亲。他在洛阳城南洛河旁造了一所房子,周围种了花草,栽了柳树,与母亲相亲相守。怕母亲烦闷,还经常驾车带着母亲出游。这时间他留下的名作就是《闲居赋》。事业和母亲,母亲为重,很得人们的称颂。二十四孝中“辞官奉母”就是说的潘安。
但是后来,却也因潘安的一时之误,把母亲连带进去。多少带有了悲剧色彩。
四
还得提提那个《藉田赋》,潘安二十岁时,逢晋武帝司马炎下乡耕田作秀,当时文人纷纷作诗拍马,潘安也凑热闹,一首《藉田赋》一下子声震朝野。人俊美,还写得好诗?嫉恨带来的结果,就是被排挤出朝廷,赋闲十年。青年人再有抱负也让你无用武之地。直到公元296年,潘安回到京城做官,已经三十有二。这中间“历尽坎坷路,少有顺畅时”,升升降降,似乎没有什么可说道的,很快就快知天命了。没事就与一些人坐坐,喝喝茶赋赋诗,陆机、陆云、左思、刘琨以及大名鼎鼎的富翁石崇都在这个圈子中。潘安曾有《金谷集作诗》,写出他们欢饮笑谈的时光和清啸赏乐的友情,最后两句是“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写得豪气冲天。
那个时候的社会背景很乱,搞不好就站错了队,或被人诟病。这个圈子就给人弄成了以贾谧为首的二十四人“政治集团”,贾谧是着名的丑皇后贾南风的侄子。贾谧欣赏潘安的才华,上朝的文辞多出自潘安之手。贾南风对潘安也不错,不错到什么地步,就只有潘安知道,反正也有传说称潘安和贾皇后有点儿那个。这或许是被那些杀潘安的人故意弄出来的,或许是一种无奈的应付,因为贾皇后着实是黑丑得可以。潘安毕竟是个小人物,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或者说也想有一个好命运。别忘了那个时候正是“竹林七贤”的年代,一个个精神上都有点儿问题。不是人出了问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贾皇后不会生子,又想长期左右朝政,就想把太子害了。有天晚上,贾后以惠帝生病为由,唤太子入朝,并设法将太子灌醉,哄他抄写一篇草书。太子醉得一塌糊涂,就照着乱抄一遍。太子哪里知道,抄的东西被进行了技术处理。
一篇有谋反之意的文章。做技术处理这个活的,有人说是潘安,皇后安排潘安去做,潘安不做怕是不行。结果是,太子废为庶人,太子生母也被杀了。可是不久司马伦发动兵变入宫,尽诛贾后党羽,贾后被以金屑酒赐死。潘安势在难免。 晋惠帝永康元年,潘安在洛阳被杀,并“夷三族”,时年五十三岁。
槛车载送东市时,潘安眼见白发苍苍的老母也身披锁具,这个孝子不禁泪如雨下,哭拜在地喊着:“是儿负了娘啊!”回头时又看见好友石崇一家几十口背插罪标。想起以前写的那句“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本是讲两人友情笃深,一起终老田园,却一语成谶,血溅黄壤了。刚才说了,那个时代就是一个扭曲的时代,光命丧权利争斗的就有万人之众,潘安只是其中一个小人物。非是美女多薄命,美男也如此。这次“杀身灭门”之祸,只有因回老家扫墓等事由的潘家四人逃脱。
按说潘安作为文臣才子、知名人士,谁要是说说话,或能逃脱一死。潘安去找了孙秀,早年潘安随其父在山东琅琊时,孙秀是父亲手下的小吏,潘安那时讨厌这人虚伪狡诈,两面三刀的本性,曾多次鞑辱过他。但是仕途上走得顺畅的还多是这种人,现在人家当上了中书令,成了司马伦的红人。
在人屋檐下,也得低低头了,潘安说:“还计较过去不愉快的事情吗?”孙秀正得意之时,自然不把以前的潘公子放在眼里,他对了一句《诗经》:“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潘安气愤地拂袖而去:“愿杀愿剐,潘某恭候!”
当时还没有给潘安定罪,只是受了牵连,孙秀落井下石,诬告潘安辱骂相国,司马伦珍惜潘安的人才,想留下以用,没有理会。但小人孙秀怕潘安不死,又诬告潘安及石崇、欧阳建等人,阴谋奉淮南王允作乱,司马伦这才做出决定。
石崇的被杀也与孙秀有关,孙秀早就看上了石崇的婢妾绿珠,非要趁人之危夺爱,石崇将其婢妾数十人叫出让孙秀的使者挑选,尽管这些婢妾个个艳绝无比,但孙秀就要南国美女绿珠。石崇也算男人,坚持不给。孙秀大怒,极劝司马伦诛石崇,绿珠也跳楼自杀。
孙秀得逞一时,却不能舒心一世,后来也因陷害国家英才而触犯众怒,在宫廷斗争中,最终被乱刀砍死。
不过,很多人认为潘安的死是个冤案。因为其死因在东晋南北朝的史书中没有记载,只是三百年后,房玄龄写到的。所以很可能是误传。潘安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就真的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