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自学笔记(2)
时间:2013-08-08 11:53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个案分析:
(一)孩子的发展特征。
鲍比尔指出,儿童与某一特定人物之间形成永久性的情感联结,这就是依恋。它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是绝对有必要的。依恋关系形成以后,一旦儿童感到依恋对象将从自己身边消失,就会长时间激烈地表示出他的反对意见,并拒绝任何人的劝告。从整个个案的过程看,奕晓对妈妈有着明显的依恋关系,不愿和其分离,并用“大哭”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表明自己的反抗意识。依恋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必然表现为对熟悉事物的依恋和对陌生事物的排斥。奕晓正是对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小朋友都有陌生感,因此产生了抗拒心理,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之中。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就奕晓的家庭教养方式则属于娇惯溺爱型,母亲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已经超过一般的限度,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了过分强烈的依恋关系,孩子很容易表现出依赖性强、娇纵,缺乏独立性,不适应集体生活等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奕晓的妈妈虽能认识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她这种教养方式已经使孩子形成了过分强烈的依恋关系,从而导致奕晓出现了入园困难。
三、教育策略:
1、教师运用了系统脱敏法,让奕晓在和谐的交往中,培养对教师的信任。在教育过程当中明确告诉奕晓早上来幼儿园,下午妈妈会来接你的,并把奕晓和妈妈的分离时间上慢慢拉长,从中午吃完饭接奕晓、午睡后接奕晓、放学时来接奕晓。同时教师一直保持与孩子平等的地位。老师经常轻轻搂抱抚摩奕晓,逐渐给孩子以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奕晓对老师产生依恋,从而消除奕晓对幼儿园的恐惧和敌意。经过两个半月的幼儿园生活,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奕晓的行为已经发生变化,从拒绝教师的拥抱和触摸,并嚎啕大哭不肯进幼儿园——能走进幼儿园,看到老师后才哭————能走进班级,直到妈妈走是才哭——能放开妈妈,愿意与老师对话——见到老师能微笑,不再哭闹或躲避老师——喜欢上幼儿园。
2、教师利用团体疗法,让奕晓在团体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信心。3岁以后的儿童,其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正是迈进喜欢与同伴游戏的阶段。这些团体环境也正好是对一些在家庭中“过保护”的儿童施以“隔离教育”的一种治疗方法。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环境,具有普通教育与治疗教育的双重意义,对儿童的人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给奕晓提供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奕晓为全班的小朋友服务如放杯子、分碗、分勺子等等,让她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成功和被同伴认可的快乐,帮她树立自信心培养对班集体的情感。
3、加强家园联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幼儿园和家庭都应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的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教师根据奕晓的情况和家长在教育上达成共识,为了使奕晓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及时找到了奕晓的父母,跟他们进行了多次的交谈,并推荐给他们一些育儿的书籍,提高他们家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如建议他们经常带领奕晓走出家门,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奕晓与他人交往,让她感到与人交往是很有趣的,特别要与同龄的儿童交往。另一方面对奕晓的行动权,家长不要过于约束。当孩子与小朋友玩得正高兴时,不去管束,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交往等等。以此做到家园共育,促进孩子人格等各方面良好、健康的发展。
四、启示
1、满足合理的身心需求,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到幼儿园后,一切都是陌生的,在陌生的环境里,幼儿最容易失去安全感。再说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他们稍不合意就会发脾气、大声喊叫、哇哇哭闹。因此,如何让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幼儿园教育中所不可忽视的。而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依恋感是很主要的一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