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纲土壤的形成受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它的成片分布当然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由于国外分类制对人工土壤并未普遍作为独立分类研究,因此,对其分布区的成土条件很难概括,现只能就我国的四类人工土加以阐述。
(一)人为作用
人工土的成土过程主要是在原有土壤的成土过程基础上进行耕作熟化过程。也就是在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下,通过灌排、耕作和施肥等一系列农业措施,不断克服原有土壤的某些不良性状,改善了保水、保肥性能和适种性,使土壤肥力不断发展。熟化过程虽然表现了肥力的提高,但又相应带来土壤其他性状的相应变化。因此,人为作用是人工土形成的基本条件,人工影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人工土的发育。
(二)气候
水稻土分布区的气候条件相差极为悬殊。年平均温度由-2—-5℃到23—25℃,≤10℃积温由1600—10000℃,无霜期由110天到全年,年降水量东部和南部约为450—3000毫米,西北部一般少于450毫米,有的只有几十毫米,当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水稻土的形成发育的特点是不同的。
灌淤土分布区年降水量200—700mm,地区差异较大,从东到西呈现降水由多到少再增多的规律。年平均气温为2—14℃,最冷月平均气温-13—0℃,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4.7—27℃。绿洲土分布区主要在干旱荒漠的绿洲地区,气候更为干旱,年降水量50—200mm,平均温为5—12℃,≥10℃积温为2700—4500℃。最冷月平均温为-16—-10℃,最热月均温为24—28℃。土分布区年降水量600mm左右,气候比较干燥,雨热同季,有春旱现象。年平均气温13.3℃,≥10℃的积温4300℃,最冷月均温为-1.3℃,最热月均温 26—27℃。
(三)植被
本土纲人工植被的影响较大,水稻土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灌淤土、绿洲土、土多种旱作物,如谷子、高粱、玉米、芝麻、大豆、红薯、小麦、大麦等。
(四)地形、母质
人工土的分布也受地形影响。不同地形影响水稻土的空间分布。在大河流域、三角洲地区、河湖冲积堆积平原与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鄱阳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和金衢盆地等,水稻土一般表现出“成片连续”分布。在低山丘陵区的分布则表现多种形式,但主要是沿河谷作树枝状或条带状分布,与地形、水系的形态基本一致,排列大致和山间谷地走向相似,如浙闽丘陵地多呈树枝状,川东平行岭谷区是典型的带状。此外,还有串珠状与小规模“成片”分布。如滇西龙川江的芒市河和大盈河谷上为串珠状的分布。在浙江绍兴浅丘山间盆地,因低平温湿,土壤肥沃,分布有小规模的平原式的水稻土。高山高原区水稻土,海拔高,温度低,水文条件差,地势高低起伏不利水稻土生长发育,因而分布零散,呈现斑点状。在现代新构造活跃地区,河流下切剧烈,成为峡谷,没有平地,甚至连河漫滩也很少,就很难发育水稻土,如甘孜以南的深山峡谷区,仅在大河谷支流上或主支谷交会处的某些局部冲积平原上有水稻土分布。在山坡上的水稻土通常成为梯田式分布。水稻土大部分不直接发育于岩石风化物上,而是在人工条件控制下,起源于各种土壤和冲积物,而且发育较快。
灌淤土的地形部位是大河流两岸平原、阶地和洼地。成土母质为河流所携带的泥沙。
绿洲土分布的地形部位通常是冲积扇的中下部,或冲积平原沿河两岸的绿洲上,或沿河阶地上。地形稍有倾斜,地下水较为丰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成土母质为冲积物。
土的地形部位是低山、丘陵、平原、沿河阶地。它是在褐土上发育而成的。
这些土壤类型所处的地形部位,无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标题:人工土(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urangxue/1088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urangxue/10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