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土壤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土壤地理学 > 土壤分布规律(3)

土壤分布规律(3)

时间:2013-12-28 06:50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的特性。

    土壤垂直带谱中,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土壤相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除基带外,垂直带谱中的主要土壤带称建谱土带,其土类叫建谱土类。土壤垂直带谱由基带土壤开始,随山体高度增高,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或较湿润地区)相应的土壤类型(图5-2)。但垂直带性不能简单地视为水平地带性的立体化,垂直带并不完全与水平带等同。例如,过去认为,水平带上有黄棕壤存在,因而推想在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中,也有黄棕壤存在,即红壤向上经黄壤、黄棕壤过渡到山地草甸上。新近研究表明,我国亚热带山地随着海拔增高,虽同水平带上纬度升高一样,年平均温度有所降低,但在一定高程范围内,年降雨量却大大增加。湿度的提高促进了土壤中盐基成分的强烈淋失,从而形成了与水平带上黄棕壤不同的盐基饱和度很低、酸性强的山地黄壤。又如,垂直带中的山地草甸土带在水平带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地带性土类;即使垂直带谱中与平地相应的地带性土类,而山地土壤与平地土壤在性状上也不完全一致,山地土壤水热条件的组合和季节变化显然不同于相应的平地土壤,而且一般土层较薄,厚度变化大,有不同程度的砾质性,发生层分化弱,因侵蚀堆积引起经常的“回春”作用。因此,严格地说,在山地垂直带谱中基带以上的土壤名称前都应冠以“山地”二字。

    土壤垂直带的结构,随山体所在的地理位置、山体高度、山体坡向和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有规律的变化。纵观我国主要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可看出如下特点:

    地理位置不同,亦即基带土壤不同,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亦不同,而在相同的生物气候土壤区内,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和排列规律较接近。

    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到高纬,土壤垂直带谱有由繁变简、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例如地处热带,海拔1879米的海南岛五指山,垂直带谱由五个土壤垂直带组成;而位于温带,海拔2170米的长白山有四个垂直带;而大兴安岭则只有2—3个垂直带。又如,山地暗棕壤带,在台湾的玉山(南亚热带)位于海拔2800米的高度,在暖温带的河北雾灵山则在2000米的高度,在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只在1200米的高度。再如,福建省境内的黄岗山比戴云山纬度约高2°,不仅基带土壤不同,红壤、黄红壤和黄壤垂直分布的界限也比戴云山低200—300米。

    在相似的纬度上,从湿润地区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到干旱地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先是趋于复杂,最后又趋向于简单,而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则逐渐升高。以暖温带为例,位于东部湿润地区海拔1100米的千山,仅有山地棕壤和山地暗棕壤二个土壤垂直带,位于半湿润地区海拔不过 2050米的雾灵山,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两个垂直带与千山相同外,在雾灵山的下部增加了反映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特征的褐土和山地淋溶褐土两个垂直带,它的顶部增加了一个山地草甸土带;而纬度和海拔与雾灵山相当的甘肃云雾山(海拔2050米),由于地处半干旱地区,在山地褐土带下虽增加了一个反映半干旱草原景观的山地粟钙土与黑垆土带,但森林土壤消失了,垂直带数目相应减少;再往西,到昆仑山中段,海拔高度为5200米,由于地处干旱地区除了山体中部出现荒漠草原土壤带外,山上山下都是荒漠土,垂直带谱更为简单。由湿润地区至干旱地区,垂直带谱下部渐次出现干旱类型,使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趋于升高,如山地暗棕壤的分布上限在长白山地为1.200米,在河北雾灵山上升到2000米,至贺兰山则高达3000米。

    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我国喜马拉雅山系中的许多山脉,土壤垂直带谱之完整为世界所罕见,据近期考察资料,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是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南迦巴瓦峰南坡的土壤垂直带谱(图5-3),它比珠穆朗玛峰还多了一个黄色赤红壤带。

    山地坡向不同,土壤垂直带谱组成及同类土壤分布高度也有差别,特别是有些山地,界于两个水平地带之间,不同坡向基带完全不同,因而坡向的影响尤为显著。一般情况是:山地下部两坡建谱土壤类型各异,向上逐渐趋于一致,但同一土带分布高度仍然有别,在阳坡分布高度较阴坡高,在干旱地区较湿润地区高。例如海南岛五指山,其北坡为湿润热带地区,基带土壤为砖红壤,西南坡处于半干旱地区,基带土壤为燥红壤,两坡建谱土类均为山地黄壤,但其分布下限有明显的差异。云南哀牢山迎风坡黄壤下限为1600米,而背风坡则上升到1800米。秦岭、祁连山和天山不同坡向土壤垂直带谱的比较如图5-4、5、6所示。

    山体形态对土壤垂直带谱的展布形式也有明显的影响。高原边缘地区,多出现“镶边式”(又称“单面山式”)垂直带谱,例如,我国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及太行山等;位于同一水平地带内的山体,两面具有类同的垂直带谱,则形成“猪背式”的垂直带谱,如贺兰山与六盘山等;孤山孤峰,其周围的垂直带谱类同,形成“圆锥式”垂直带谱,例如泰山;平顶山则形成“方山式”垂直带谱,例如甘肃的马啣山。

    土壤垂直带变异的高程跨度一般为300—600米,有的则更大。垂直带的分异处常与山地的坡折、分级的山顶面和剥夷面相一致。

    在我国青藏高原还有一种特有的土壤垂直分布现象,从基带土壤向下(由高原面向谷底)随生物气候变化,土壤依次变化,称为土壤负向垂直带性以区别于前述的土壤垂直带性(又称土壤正向垂直带性)。这里“负”和“正”的意义是相对的,按所选基带而定。高原谷地中的土壤是在河流下切加深的过程中在谷坡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河谷地段最下部的土带是不稳定的,而广大高原面上的土壤是较稳定的,选其作为垂直带的起点(基带),符合发生学原则。土壤下垂谱中往往出现较为干旱的土壤类型,这与下沉气流具有焚风效应有关。

    以上侧重于从单维空间分异认识了土壤分布的三种地带性规律。现在进一步研究这三种地带性规律在特定考察区内和考察区相邻地区全部地带和垂直带的统一配置形式。图5-7中六座高耸山地表示垂直带谱的变异情况,这些山地顶部三个尖角表示角峰和现代冰斗、冰川,从图上先来观察最东南一座山的土壤带1,向北是1→2的纬度地带分异,向西1→5→6的经度地带分异,向上1→2→3→4的正向垂直分异,向下1→8→11→12→13的负向垂直分异;再看该山的第一个垂直带土壤2,向北为2→3,向西为2→7,向上2→3→4……,依此进行可以看到各层土壤带“三向分异”的情况。这个例子清楚地显示了土壤三种地带性“三位一体”的实质(即一个土壤可以既是纬度地带的,又是经度地带的,同时也是垂直带的)。这就是我国学者提出的土壤三维层性分布。三种地带性与层次的关系可以认为是由一维空间分异的分别认识发展到三维空间分异的统一认识。
  本文标题:土壤分布规律(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urangxue/1088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urangxue/10888.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土壤地理学:土壤分布规律(2)
欢迎你对土壤分布规律(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土壤分布规律(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土壤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