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亚洲气候的分区,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英国的斯丹普(L.Dudley Stamp)根据气温、降水和季节变化等,把亚洲气候分为十区:赤道气候区、热带季风区、温暖带气候区、东岸凉温带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温带沙漠气候区、温带大陆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寒温带气候区和北极气候区。苏联的阿里索夫(Б,П,Aлисов)提出大气环流气候分类法,他根据对流层中主要类型的气团季节分布和主要锋面的位置,把亚洲气候分为十三区:赤道带海洋性气候区,赤道季风带海洋性气候区,赤道季风带大陆性气候区,热带大陆性气候区,亚热带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区,亚热带大陆性伊朗气候区,亚热带极端大陆性中亚气候区,亚热带西藏式高山气候区,亚热带大陆东岸东亚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大陆东岸东亚季风气候区,亚极带大陆性气候区,北极带大陆性气候区。苏联的贝尔格(Л.С.Берг)从地理观点出发,以地理景观带作为气候分类的基础,提出气候地理分类法。今参照各种观点,对亚洲气候进行类型分区如下。
(一)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亚洲大陆北冰洋沿岸,并包括沿海岛屿,大致7月10℃等温线以北属极地长寒气候。这里年净辐射可达15—20kcal/cm2,与森林北界大致吻合。苔原气候带东西延伸,在大陆边缘南北宽窄不等,由于陆地轮廓、地形和沿岸洋流影响,本带南界与纬度带有显著偏差,亚洲东北部因寒流逼近,地形多山,海拔较高,苔原气候的南界可伸达60°N; 东西伯利亚夏季较暖,7月10℃等温线向北凸出,使大陆苔原气候变窄;在西西伯利亚,苔原气候南界与北极圈一致,由于太梅尔半岛向北伸延,大陆苔原气候北伸较远。本区因受冰洋气团控制,冬季严寒可达8个月以上,夏季短促,最暖月均温也在10℃以下。本区因临北冰洋,故云量大,阴天多,蒸发弱,湿度大,年降水量多在100—250mm之间, 且多为降雪,由于多吹东北风(风速常达16—40m/s),故积雪层薄(25—50cm),雪被不均匀,永冻层深厚。本区还是亚洲大陆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地区,冬季有永夜现象, 夏季的永昼,特殊的长日照给苔原多少带来些温暖。对比欧洲部分因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苔原气候带南北宽度不大,气温、降水也高于同纬度的亚洲东岸。
(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区以南,包括西西伯利亚(南部除外)、东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中国东北极北部、朝鲜和日本45°N以北等广大地区,是东西横贯亚欧大陆北部的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带。它在亚洲分布的面积约有700×104km2。本区北界为夏季最热月10℃等温线(即苔原气候的南界); 南界大致以年均温4℃为界,在西部约与纬线平行,大致与50°N线相当,在东部则沿蒙古高原北部山脉,从贝加尔湖南侧向东北沿外兴安岭而达鄂霍次克海岸。
本气候区属大陆性冷湿气候,冬季由于极地高压扩张,冰洋气团可经常侵入,气候严寒,冬季持续6—8个月,最冷月均温-15至-3O℃,绝对最低温可达-45至-50℃,东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形成北半球的寒极。 夏季气温上升, 7月均温一般在10—12℃以上,南部可达18—20℃,个别的日最高气温可上升到30—35℃。全年仅有寒暖两季,暖夏过后,就入严冬,气候大陆性强烈。本区严冬虽比其他同纬度地区寒冷得多,但在暖夏气温却相差无几。全年降水量300—600mm,且由西向东减少,西部约为300—600mm,东部约为300—400mm,东北部约为200—300mm。冷季降雪,地面形成的雪被厚度足以防止土壤深层冻结,使植物免于冻死。西部夏雨量和冬雪量相差较少,但东部夏雨量比冬雪量大,因而冬季积雪的厚度也由西向东变小。
本气候区的南北宽度并非到处一致,东西差异也较苔原气候区增大。如以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气候相对比,则亚欧大陆的亚寒带是西窄东宽,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则是西宽东窄。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地势和洋流的作用。欧洲地势平坦,又无高大山体足以阴止海洋湿润气团东移,北大西洋暖流更加强了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因而把欧洲亚寒带气候的南界推向高纬;但由此向东,直达亚洲东部,一方面因大陆度增强,再加上冷洋流作用,使亚寒带气候的南界较欧洲偏南。从北亚整体看,本气候区以中部为最宽,东部因北有苔原南伸,东有寒流冷海,内有北半球的寒极,加上外兴安岭的影响,宽度有显著收缩。亚寒带气候带的东西差异也很明显,仍以亚欧大陆来说,在60°E以西,即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脉以西,因受大西洋的影响,大陆性自东向西减弱,降水量自东向西增加。在乌拉尔山脉以东至太平洋沿岸山脉西坡之间,主要受与北极锋有关的气旋和反气旋活动所控制,大陆性自西向东增强,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如东西伯利亚1月均温-20至-40℃,7月为18—20℃,年降水量200—400mm,雪被厚度50—80cm。至于苏联远东区和中国黑龙江省北部的气候已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年降水量一般为500—700mm,雪被厚度只有10—20cm。
本文标题:亚洲的气候(7)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zi/775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zi/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