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欧洲的地质构造,结合它的地形特点,全欧可分为下列四个地形区:1)北欧台地-山地区,2)东欧-中欧平原区,3)中欧-西欧断块山地和盆地区,4)中欧-南欧新褶皱山地和平原区。
(一)北欧台地-山地区
本区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科拉半岛、芬兰和卡累利,大西洋上的冰岛也包括在本区内。
本区的大陆部分在构造上属波罗的地盾和加里东褶皱。这两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从古生代中期开始就连结在一起,经历着共同的地质和地貌过程。除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边缘个别地区外,这里没有志留纪以后的海相地层,说明从那时起就处于陆地状态,长期经受着风化和侵蚀作用。因此到阿尔卑斯运动开始时,全境都是一片低缓的准平原。
第三纪时,这里发生程度不同的抬升作用,并且发生断裂和岩浆活动,其中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表现得最为强烈,形成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第四纪时,欧洲大部分地区发生冰川作用,北欧是大陆冰川中心,冰盖最大厚度达 2000m以上。冰川消退后,冰蚀地貌遍布各地,许多地区还有冰碛-冰水地貌。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自西南向东北绵延 1700km左右。由于西北-东南向和东北-西南向的两组断裂系统的发育,山脉具有块状高原性质。高原面是第三纪以前的准平原面,挪威人称它为“费尔德”(Fjeld或Fjell)。山脉的南部,费尔德地貌发育较好。这里山幅较宽(达600km左右),高度也较大(平均海拔 1200—1400m)在波状起伏的高原面上分布着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山脊。在武木冰期时,许多山脊成为冰上峰屹立在冰原之上。特隆赫姆峡湾以北,山脉的高度降低(平均海拔800m),山幅变窄(200—300km),由于岩性复杂、构造断裂网密布,再加上冰川和流水的侵蚀切割,致使准平原面遭到破坏,地形比较破碎。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东西坡具有强烈的不对称性。西坡很陡,并以拥有典型的峡湾海岸而闻名于世;东坡与诺尔兰高原相接,坡度较缓,呈阶梯状倾向波的尼亚湾。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最北部是广阔而不高的(300—500m)芬马克高原,在宽广平坦的高原面上,间或有孤山耸立,其高度可达 1000m左右。由此往东是科拉半岛,这是波罗的地盾的最古老部分,许多岩石的年龄都在30 ×108a以上,由于断裂发育,地面丘状起伏,尤以西部为最,东部比较平缓。
芬兰和卡累利,以及瑞典的中南部地势较低,大部地区的高度在100—200m之间。
冰岛的地质构造与北欧大陆部分完全不同。这里没有古老岩层,全岛都是由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岩浆岩构成。冰岛的形成与大西洋大洋中脊的产生有关,它是大洋中脊的一部分。在地表形态上,冰岛是一个主要由玄武岩构成的熔岩高原,平原面积很小。
(二)东欧-中欧平原区
在北欧台地的南面和东南面,延展着一片广阔的平原,它西起大西洋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自北冰洋岸,南抵黑海之滨,略似一个以乌拉尔山脉为底边的三角形。东部称东欧平原,西部称中欧北部平原,或简称为中欧平原。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界线,大体上以涅曼河中下游至普鲁特河上游一线为界。
1.东欧平原 东欧平原又称俄罗斯平原,在构造上主要属于俄罗斯地台。平均高度170m,但是300m左右的高地屡见不鲜,例如,北部有提曼岭(Тиманский кряж)、北乌瓦累丘陵、瓦尔代丘陵等,南部有沃伦-波多尔台地,中俄罗斯丘陵,伏尔加丘陵等。在丘陵性的高地之间是断断续续的低地。因此,东欧平原是一波状起伏的平原,在这里, 丘陵性的高地与面积不等的低地相交错地分布着。
第四纪冰期时,东欧平原曾经数次遭受冰川侵袭,其中第聂伯冰川所占面积最大,它向南扩展到48°N附近。冰川作用是东欧平原北部现代地貌的主要形成因素之一,每一次冰川的界线也就是地貌的分界线。
东欧平原西北部的瓦尔代冰川区是典型的冰碛丘陵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很年轻,很少受流水侵蚀作用的破坏。在这里,有零乱的终碛垅岗,有平缓起伏的底碛平原,也有平坦而单调的冰水平原。在广阔的底碛平原上散布着许许多多鼓丘、蛇形丘和冰碛阜,还有数不清的大小湖泊。高地、低地互相交错,地势平缓起伏是本区地貌的主要特征。
瓦尔代冰川区南面的莫斯科冰川区,流水侵蚀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地貌形态,地表起伏变小,湖泊减少,形成了比较平坦的次生冰碛平原。同时,随着流水侵蚀在地貌过程中的作用增大,冲沟和坳沟增多,河谷斜坡也显得不对称。
第聂伯冰川区的地貌是东欧平原最老的冰川地貌,在这里,已见不到北部特有的冰碛地貌,沼泽化的平坦砂质冰水平原占有很大面积,次生冰碛平原象岛屿一样分布在冰水沉积平原之间,在次生冰碛平原上覆盖着黄土或黄土状壤土,发育着冲沟和坳沟。
在东欧平原南部地区,在地貌形成过程中冰川没有起直接作用,流水侵蚀是这里的主要地貌过程,因此这里冲沟和坳沟普遍发育,河谷不对称,而且往往有2—4级阶地。由于伏尔加河以西地区分布着厚达30—40m的黄土,地表的切割程度大大超过没有黄土的伏尔加河以东地区。
东欧平原东南部的里海低地露出海面不久,而且气候干燥,地貌发育还处在幼年期。
东欧平原东部边缘的乌拉尔山脉,是一条久经风化剥蚀的古生代山脉,具有中山和低山的地貌特征。
2.中欧平原 本区包括西自北海沿岸东到涅曼河畔这—狭长地带,包括荷兰和丹麦、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北部、波兰的绝大部分和苏联的一小部分。
本区在构造上属于地台(包括前寒武纪古地台和古生代地台)的拗陷地带,地台基底埋藏很深,地表形态与第四纪冰川作用关系很密切,各地广布冰川沉积物,厚度自数十米至百米不等,只有少数地方有中生代或第三纪的岩层出露。由于武木冰川只覆盖了易北河以东地区,因此平原的西部和东部在地貌上有所不同。西部的冰碛物受到强烈冲刷,地表起伏不大;东部地区则既有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也有比较平坦的冰水平原,地貌上的分异较明显。
总之,冰川地貌广布是东欧-中欧平原的一个显著特点。冰川作用区以外地区的地貌过程虽与冰川作用无直接联系,但是和伏尔加河以西的东欧平原南部地区一样,中欧平原南部的狭长地带也广泛分布着黄土层,这些黄土是在冰期时由风从北面邻近地区带来的疏松物质演变而成的。因此可以说冰川作用也是中欧平原区地貌的最重要形成因素之一。
(三)中欧-西欧断块山地和盆地区
本区位于中欧平原与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脉之间,包括不列颠群岛、海西法兰西和中欧块状山地三部分。
在构造上,除不列颠群岛大部分属于加里东构造外,其余主要属海西构造。褶皱基底起伏很大,地形的起伏往往是褶皱基底起伏的反映,山地一般与基底的古山岳相一致,盆地和平原通常发育在台向斜地区。
低山、中山、盆地、平原互相交错是本区地形的特点。中山是本区的基本地貌类型,山的高度一般不超过1500m。这些山地的形成与阿尔卑斯新构造运动有关。在阿尔卑斯运动影响到这里以前,这里是一些高度不大的受到强烈剥蚀的丘陵或低高原。阿尔卑斯新构造运动导致这里发生强烈的空间分异,因而形成以中山为主的地形。在现代地貌中,古准平原面的残迹随处可见,高差不大的、平缓的峰顶面和比较陡的山坡,是这里山地地貌的基本特征。
在台向斜基础上形成的平原,地层结构往往具有单斜性质,因而常常形成单面山地貌,巴黎盆地、伦敦盆地是这类地貌的典型代表。
此外,还有在山前拗陷或地堑基础上形成的平原,前者如阿坤廷(Aquitaine)平原,后者如上莱茵低地等。
(四)中欧-南欧新褶皱山地和平原区
本区位于中欧南部和南欧,这里分布着阿尔卑斯、喀尔巴阡、比利牛斯、亚平宁、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和巴尔干等新褶皱山脉,以及分布在这些山脉之间的平原,如多瑙河中、下游平原、波河平原等。
在构造上本区属于阿尔卑斯褶皱带,但是其间也散布着一些古老地块,如伊比利亚半岛的梅塞塔地块、巴尔干半岛的罗多彼地块,中欧的匈牙利地块等。在地形上,中欧比较完整,两条山脉、两个平原;南欧则比较复杂,主要是山地,平原面积很小。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雄伟高大的山脉,它由不同时代的各种岩层组成。古老的结晶岩和变质岩组成阿尔卑斯山脉的中轴,构成整个山脉的最高部分,由于山地冰川发育,到处是锯齿状山岭,高山地貌表现得很典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阿尔卑斯型”地貌;在结晶岩带的边缘,镶嵌着一系列主要由中生代石灰岩、泥灰岩和白云岩等岩石构成的山岭。由于岩性不同,抗侵蚀力各异,因而形成崎岖险峻的地貌;阿尔卑斯的山前地带由复理石和磨拉石建造组成,地貌呈中山型。
喀尔巴阡山脉的高度比阿尔卑斯低得多,最高峰格尔拉霍夫斯基峰的高度只有 2655m;由于这里复理石建造分布极其广泛,结晶岩和石灰岩则较少。因此,中山地貌是这里的基本地貌类型,到处是浑圆的山顶和平缓的山坡。
多瑙河中、下游平原和波河平原是本区三个最大的平原,它们或者发育在下沉的中间地块上,或者发育在山前拗陷上,基底的发展都是以下沉为主,一面基底下沉,一面进行强烈的堆积,二者同时进行,而且这些过程现在仍在不断地进行着。由于平原上分布着稠密的水系网,平原表面具有侵蚀地貌的形态。
南欧三大半岛的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与中欧南部不同,虽然这里也是阿尔卑斯新褶皱带的一部分,但是地质构造和地形都比较复杂。这里既有年轻的褶皱山脉,又有面积相当大的古老地块。既发生过强烈的褶皱作用,也存在着复杂的断裂和断层体系。在地形上,这里主要是山地,其中以中山占优势,平原面积很小。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形属于高原山地型,梅塞塔高原是它的主体,边缘镶嵌着新褶皱山脉;巴尔干半岛虽然也是新褶皱山脉与古地块的结合体,但是这里的古地块遭受过强烈的断裂作用和升降运动,因此在古地块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罗多彼山地和马其顿山地远较梅塞塔高原破碎和崎区;亚平宁半岛的地形比前二者简单些,这里一条新褶皱山脉——亚平宁山脉形成半岛的脊梁。
本文标题:欧洲的地形(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zi/775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zi/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