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名山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名山 > 飞峙江畔的庐山(2)

飞峙江畔的庐山(2)

时间:2010-01-29 00:5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从仙人洞西南而行,一路上可见御碑亭、圆佛殿、天池塔、天心台等古迹,至天殊台可以远望长江。从大天池沿石级蜿蜒而下可到达龙首崖。只见一块巨石横卧于悬崖之上,上有劲松,下临深渊,如苍龙昂首。龙首崖下是庐山最大的深谷一一石门涧,站在崖上只听得松涛阵阵和瀑布隆响,如万马奔腾、鼓角齐鸣,令人惊心动魄,是庐山上最为惊险之处。

  从粘岭出发沿东谷行走,两侧山腰树丛之间都筑有各种式样的别墅小楼。经过庐山大厦、人民剧场后,可望见山上最大的人工湖一一芦林湖,在这景色幽静的芦林湖畔,建有毛泽东同志在庐山居住的旧居,现改为庐山博物馆,供人参观游览。站立在芦林湖畔的芦林大桥上远眺,峡谷深处有三宝树、鸟龙潭、黄龙潭等名胜景点。继续向东即可到达闻名中外的庐山植物园。在这被誉为“绿色博物馆”中,浓荫如盖,百花争妍,满目翠绿,环境极为清幽,吸引了不少游客,庐山植物园以南是“千里郝湖一岭函”的含郝口。含郝口是五老峰和太乙峰之间的蚜口,面临浩森的郝阳湖,似有含吞湖水之势。在此放眼远望,波光岚影,气象万千。从含郝口西可上五老峰,东可到达三叠泉。

  庐山襟江带湖,水汽充沛,山上经常流云飘雾,全年雾口达192天。庐山云雾亦堪称一大胜景。清人吴阐思在《匡庐纪游》中写道:“晓起,推窗四望,烟雾弥漫,如舟行大海之中。四面波涛,不复知有世界,微风东来,云气舒卷,忽而一峰乍见,忽而绝壁半开,忽而千峦中断,忽而万壑合冥,恢奇秘幻,不可摹拟;少焉,阳鸟漏光,云收入衅,凭栏俯眺。见白云乍凝,有团团如轮者,有飘飘如丝者,有绵绵如雪者,有漫漫如絮者,俱横塞山麓罐隙问,青松红叶,怪石奔流,湖光一片,山城半角,或隐或现,又如天孙织锦,五色炫目。匡庐赏无过于斯,观止矣!”游人在仙人洞处可见乱云飞渡,在含郝口处可观赏瀑布云,龙首崖下有层层云梯,太乙峰上有云雾走廊,恍如身置仙境之中,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庐山肚景不仅遍及山上,而且遍布山麓。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秀峰位于庐山南麓,依倚着著名的香炉峰,群峦环翠,万木葱笼。南唐皇帝李憬当太子时,曾数年在此闭门读书,现还保留有李憬读书台。李憬当上皇帝以后,在此修建了开先寺,这座千年古刹直到清朝,被在此巡游的康熙皇帝改名为秀峰寺,为庐山五大丛寺之一。秀峰寺前后立有很多名人碑刻,有宋代黄山谷、唐代颜真卿、明代玉阳明和清代康熙的手书石刻,均为书法艺术中的珍品。秀峰是观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开先瀑布最佳处。走进峡谷,只闻哗哗流水声。开先瀑布奔泻而下,汇入青玉峡和龙潭之中。龙潭三面削壁,岩壁上布满历代名人题刻,有米莆手书“第一}l”和“庐LI--J”、“龙虎”、“洗心”等大字,风景绝佳,令人流连忘返。

  历史上来庐山隐居读书的文人士大夫很多,除李白、白居易、苏东坡以外;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陶渊明在庐山南麓的虎爪崖下隐居20多年,写成《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等名篇,现有“醉石馆”一处古迹,是陶渊明经常醉卧之处。山麓的归宗寺在玉帘泉下,是土羲之隐居练字之处。泉下的石镜溪中曾放养大群白鹅,传说土羲之在此练“鹅”字,旁边的水池即称为“洗墨池”。在庐山东南山麓的五老峰下,还保留有我国最早的书院一一白鹿洞书院。传说唐朝李渤兄弟两人在此读书,曾养一只白鹿能通人性,李渤要购买书纸笔墨,只要将袋子与钱系在鹿角上,白鹿即能来到城里,如数购回。到了南唐升元时期(公元937-942年)这里成为“庐山国学”,不少名士来此讲学。宋初正式扩建为书院,与“唯阳”、“高阳”、“岳麓”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朱熹、土阳明等都在此久居讲学。书院内外胜迹如林,殿堂楼树、小桥亭台、牌额石坊均错落有致,布局得当。院外溪涧上有一巨石如床,溪流从石旁流过,朱熹题为“枕流漱石”,是当年朱熹躺卧读书的地方。溪旁古木参天,景色静谧优美。
  本文标题:飞峙江畔的庐山(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shan/424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shan/424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飞峙江畔的庐山(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飞峙江畔的庐山(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