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寺风景区与九寨沟风景区彼并称为“川北的两颗明珠”。黄龙寺位于四川松潘县东北,在崛山山脉主峰雪宝鼎山麓,为涪江发源之地。
相传,夏禹治水到茂州(今茂位县),黄龙为他负舟导江,溯茂州而上,始为崛江。因黄龙有益于民,民乃建寺以祀。另一说则是,昔有黄龙真人在此修道成仙,因此得名。黄龙寺景区长约7。 5公里,宽1公里左右,它以我国罕见的岩溶地貌和奇、秀、幽的景观特色蜚声中外。整个山谷几乎全被乳黄色的碳酸钙质覆盖、充填,其状宛若一条从雪山上飞腾而下的黄龙,婉蜒于茂林翠谷之中。千层碧水形成层层叠叠的梯状湖泊、池沼,漫流其上,犹如巨龙身上银光闪闪的鳞甲。
黄龙寺内的五彩池计有3400多个。大者亩余,小者仅一二平方米。《松潘县志》载:“五彩池……所望如明镜,澄净无尘,各有坡堤迂回如砌,大抵成自天然,不假人力。池之形有似钟鼎瓶壶者,有似蕉叶莲瓣菱角者。水色则荡红漾绿泼墨拖黄,甚或似蓝非蓝,似白非白,五色纷陈……。”不同于别处的大湖大泽,黄龙寺的梯湖是“袖珍海子”、“珠儿池”。每个池子从底到埂,都由乳黄色的石灰华构成,如璞玉,似牙雕,像玉招‘,其状千姿百态。池水澄清无尘,水色则因沉积物不同,人站的位置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远深近浅,浓淡分层,池与池间,虽堤岸联接,活水同源,但径渭分明,水色各异。正如古诗所云:“曲沼芳池宛转通,灵泉疏鉴仗神功;同是一样源头水,五色分流各不同。”
据有关地质资料记载,黄龙沟整个属喀斯特地形。在第四纪晚更新时期,它发育于玉翠峰,是古代冰川运动剥蚀而成的冰川谷。数千年来,雪宝鼎、玉翠山及四周高山之上的冰雪融水为地表水渗入地面;在松散的石灰岩类块石崖下部形成浅层潜流。潜流在流向下游过程中,溶入了大量的碳酸钙物,浸出地面后形成无数小溪散流而下。经若干年的沉淀凝聚,碳酸钙灰华淀积物形成了梯堤,拦截沟内碧水,构成数千彩池。黄龙寺整个沟床中,杉、柳、松、柏、桦及许多杂木丛生,根茎交错,招‘结于地表。千百年来,流水从树丛根茎间穿流而下,水中所含的碳酸钙不断析出,附着在根茎之上,口积月累,也形成了坚固的碳酸钙围堤。围堤因树根与地势以及杂物所阻,变形为形状不同的小型湖泊,称为“梯湖”、“梯池”,地质学上称为“灰华田”。碳酸钙灰华淀积物本应为银白色,但在流动过程中,因夹杂其他矿物质而使颜色发生变化—若掺杂了黄泥,则变成乳黄色;若带有铁质,则成褐红色;若带铜或二价铁,其色深蓝;若夹带多种杂质或腐殖土,则为黑色,等等。由于池堤颜色、水的深浅、水底沉积物和周围材木、山色的千变万化,池水就呈现黄、白、褐、灰、绿、粉绿、浅蓝、蔚蓝以及似蓝非蓝、似白非白等诸种难以描述的颜色,人们将这些艳如彩锦的梯湖通称为“五彩池”。
在黄龙沟的3400多个彩池中,形成了八大景观:洗花池、盆景池、明镜倒影、婆萝映彩、彩池争艳、琪树流芳、石塔镇海和转花池。
洗花池,又名彩池迎宾。位于海拔3199米一3216米处。这片彩池大小不一,玲珑剔透,在青松翠柏、红花绿柳的掩映下,层层叠叠列成梯队,似玛瑙堆砌,像翡翠琢就,如珊瑚镶嵌,艳美无比。
盆景池,海拔3307米一3335米。这片彩池约百余个,池形多变,交错相连,池中有池,池外有池。很多池中生长着小而苍老的古树,高者三五米,低者不足1米。还有杜鹃及各种野花、芳草,池水花木互映,彩上叠彩。有的如盆栽花插点缀于潭埂池间,有的就亭亭玉立于池水之中,那些水中的树根和枯枝,因石灰华沉积速度惊人,只需一二年时间,就会被石灰华包裹住,形成玉黄色珊瑚般的琼枝玉根。盆景池因这些众多的天然盆景而得名。
明镜倒影,有彩池80余个,海拔3374米一3381米。这片池予以湖蓝色为基调,水色湛清,静如明镜。山色、树影、白云、蓝天倒映池中,妙趣天成。尤其是秋天,火红的枫叶,金黄的桦树,墨绿的松柏,银白的雪山,色彩丰富而浓烈粳是平添几多妩媚。清人蒙春辉有诗云:“暮山倒影入芳塘,碧漾玻璃碎水光。览胜浑忘天欲螟,晚来风露湿衣裳。”
本文标题:黄龙寺梯湖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hu/441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hu/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