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洞外左侧1。 5公里处有二小洞,一洞出冷风,夏口凉风徐徐,爽人心肺;一洞出热空气,三九寒天,冒出融融热气,因名“冷热二风洞”。
九龙洞的四周,皆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峰丛林立,溪谷幽深,苍茫竹海,百里不绝,雄奇险秀兼为一景。故前人有诗曰:“挺然孤秀吐奇峰,知是莲赢第几重?云海拓开千里目,天风吹下数声钟。涧泉澄澈白莲涌,碑褐模糊碧醉封。谁谓遐荒无胜地,青鞋踏遍快游踪。”离九龙洞1公里许的莲台峰,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四周皆悬崖绝壁,百丈深渊。只有一石阶独径,从洞口蜿蜒曲折而上,可至莲台峰。若泛舟锦江,仰视莲台峰,犹如一条首尾相接、上下依存的巨龙,围绕着上山,轻云薄雾在腾飞之中,加上层层林带,涂涂的飞瀑、流水点缀其中,景致极为壮观佳丽。至峰顶,近可鸟瞰清澈碧绿的江水,远可眺望连绵不断的群山,百里内的山光、烟岚、水色和帆船,无不尽收眼底。
莲台峰建有莲华庵(又名莲花寺),筑有玉皇阁、观音阁等佛家建筑。这些建筑物均随山就势,亭依壁立,雕梁画柱,堪称建筑一绝。由莲花寺拾级而上,经二道山门,至“一线天”。再攀“通幽峡”,进“钻天洞”,过“奈何桥”,至“望乡台”(又名“舍身岩”)等佛家三绝。雨后初晴,浩瀚无垠的晨雾顺着江溪河谷滚滚而涌,不到一刻功夫,只见一片茫茫雾海中只剩露出几重黛色山峦,峰随雾动,雾随峰转,如诗如画,如醉如迷,就使人犹如置身于蓬莱仙境,有飘飘入仙之感。偶尔之机,透过晨曦薄雾,“舍身岩”即有“佛光”出现。这种地处绝境的鬼斧神工,集人力与自然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九龙洞莲花寺又历为黔东、湘西著名古刹之一。由于这里山势雄踞,地势险峻,在清咸丰、同治年间,这里又是“红号军”农民起义的据点之一。
九龙洞的形成和景观的生成与其他喀斯特溶洞一样,属于碳酸盐岩石的一种普遍而奇特的地质地貌现象。这里出露的是寒武系(距今约5亿年前)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石灰岩地层。雨水降落到地面,吸收了二氧化碳等酸素,沿裂隙孔隙渗入地下,沿途溶蚀了灰岩等岩石的岩壁,逐步扩大,形成落水洞、溶蚀漏斗,将地表水灌入地下,直达地下水面附近,转为横向流动,沿途溶蚀,侵蚀加以部分顶板塌落,形成各式各样的溶洞。地壳阶段性稳定时间越久,则横向溶洞的发展越长大、越奇特。地壳上升,地下水面相对下降,溶洞向下一层发展,逐步袭夺了上层旧溶洞的水,使上层旧溶洞逐步干涸。当地表水沿裂隙孔隙下渗时,洞顶侗壁仍有滴水下渗,进入洞内,压力温度突然变化,二氧化碳逸出分散,水分蒸发,使已饱含碳酸钙等盐类物质的滴水重新结晶沉淀,贴附在洞顶或洞壁上,这些化学沉积物,总称为“灰华”。由洞顶下垂者称“钟乳石”;由洞底向上堆积者称“石笋”;相对同生,直到上下相对连接时称“石柱”;滴水常沿裂隙成排下滴,使钟乳石成排下垂,称“石帘”;石笋成排,称“石屏”。裂隙和孔隙可以扩大,也可以填塞,使滴水位移,加以气候变迁,雨量时多时少,溶蚀速度时快时J漫,灰华成长幅度时大时小,再加以滴水中含有多种矿物成分,致使洞内各种灰华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玲珑晶莹,极为奇特壮丽。
1980年10月,九龙洞被列为县级风景区,1987年升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目前已成为黔东、湘西、川东南数十个县的旅游胜地,受到世人瞻注。目前已吸引全国及港澳同胞慕名前来观赏。
本文标题:地下仙境九龙洞(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dong/455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dong/4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