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球科学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球科学概论 > 剥蚀作用(4)

剥蚀作用(4)

时间:2013-10-04 21:33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冰川的刨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冰川的刨蚀作用。其方式有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两种,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一种机械破坏过程。

挖掘作用  又称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冰床基岩破碎并拔起带走的作用。冰床是指冰川占据的槽、谷。冰川底部的冰在上覆巨厚冰层的压力下,部分融化,冰融水渗入冰床基岩的裂隙中,渗入的水,由于压力的减小而重新结冰,并与冰川冻结在一起,当冰川向前运动时,就把冻结在冰川中的岩石拔起,随冰川带走。挖掘作用的强弱受岩石的性质、冰层的厚度等因素影响。冰床岩石的裂隙越发育,冰层越厚,挖掘作用越显著。挖掘作用在冰床的底部最为发育,两侧次之。在挖掘作用下,冰床岩石不断遭受破坏,其结果是冰床加深。在挖掘作用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冰劈作用的参与,冰劈作用不断使裂隙扩大,岩石破碎,利于挖掘作用的进行。

磨蚀作用  又称锉蚀作用,是指冰川以冻结在其中的岩石碎屑为工具进行刮削、磨蚀冰床的过程。由于冰川是一种固体,冻结在冰川中的岩屑不能自由转动,当冰川流动时,岩屑和冰川也一起整体运动,在岩屑和冰床接触时,岩屑就像锉刀一样锉削冰床中的岩石,使冰床岩石破碎。在被锉削的岩石上常留下一些痕迹,如冰川擦痕、磨光面(冰滔面)等。冰川擦痕一般呈楔形,其延伸方向与冰川的运动方向一致,并且是由粗的一端指向细的一端。具有冰川擦痕的砾石称条痕石。磨蚀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冰川含岩屑的数量和岩屑的性质,冰层的厚度以及冰川的流速等。

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冰床的不同部位这两种方式作用的强度不完全相同。一般在冰床的凸起部位与迎流面磨蚀作用较强,而在冰床的背流面、冰床底部及冰川后缘挖掘作用较盛行一些。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常见的有冰斗、刃脊、角峰和冰蚀谷等。

冰斗(cirque)  是由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壁的围椅状洼地,停留在冰斗中的冰川称冰斗冰川。在冰川的冰劈、刨蚀及重力崩塌的共同作用下,洼地不断加深,后壁及两侧不断后退、变陡,原来的洼地就不断扩大形成冰斗。冰斗一面开口,是冰斗冰川流出的通道。冰斗常发育在雪线附近。

角峰(horn)  当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斗的后壁不断后退,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个尖锐、似金字塔形的山峰。

刃脊(knife-ekge)  相邻的两个冰斗冰川或山谷冰川,因冰川的刨蚀作用,冰斗的后壁或侧壁,冰川谷的谷壁发生节节后退,使两相邻冰斗或山谷之间的山脊变得越来越窄,形成两侧陡陵、顶部尖锐的山脊,又称鳍脊。

冰蚀谷(glacial  valley)  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称冰蚀谷。冰蚀谷多数是冰川沿原来的谷地改造而形成的。经改造后的冰蚀谷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横断面一般为“U”字形,故又称U形谷;在纵向上较平直;谷底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有变窄的趋势;如果因岩性及构造的差异性,谷底还可形成阶梯状地形;在谷底或谷壁上还可发育冰溜面或冰川擦痕的岩石,有时分布众多的不对称小石丘,形如伏卧的羊群,称羊背石。

(三)风蚀作用

风改变地表形态的强弱主要取决于风力,风力又与风速大小直接相关。当风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风就能移动或扬起地面的沙粒。携带沙粒的气流(风)称风沙流,风沙流是风的剥蚀作用的最主要动力。据实测,风沙流中的含沙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而且绝大部分沙粒集中在近地面30cm范围内。沙粒的粒径大小也与高度有关,如粒径<0.1mm的粘土多悬浮于高空,数量极少;粒径>2mm的砾石多在近地表滚动。风沙流的含沙量直接影响风的剥蚀作用的强度,它与风速、沙粒粒径、地面性质等因素有关。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称风蚀作用。它是一种纯机械的破坏作用,其方式包括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

吹扬作用  风把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尘土扬起并带走的作用,称吹扬作用。由于以风的动力,把物质吹离原地,故又称吹蚀作用。当风刮过地面时,风就对沙粒产生正面冲击力以及由紊流和涡流产生上举力,如果这两种合力大于重力,沙粒就能离开地面被扬起随风带走。影响吹扬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风速和地面性质。风速大、地面植被稀少、组成地面的物质松散、细,吹扬作用就强烈;反之,吹扬作用就弱。在沙漠区,地面的沙粒在吹扬作用下不断被带走,形成下凹的洼地,即风蚀洼地。当吹扬作用不断进行,洼地不断加深,当加深到潜水面时,地下水就渗流出来,洼地积水,形成风蚀湖,如我国敦煌的月牙湖。戈壁滩也是吹扬作用的结果,原来分布于地表上的细小物质被风吹走,而粗大的砾石保留在原地,形成戈壁滩。

磨蚀作用  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称磨蚀作用。风的磨蚀作用通常包括风挟带沙石对地面岩石的正面冲击和磨蚀,从而使岩石破坏、破碎。磨蚀作用的强度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因为风沙流在近地表30cm范围内含沙量最高,沙粒的运动也最活跃,所以在该范围内风的磨蚀作用最强烈。风的磨蚀作用还受风速和地面性质的影响,风速大,地面松散物质多,风沙流的含沙量高,风的磨蚀作用就强。

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地面物质不断遭受破坏和改造,可形成各种奇特的地形。在盆地的边缘或孤立凸出的岩块,由于近地面磨蚀作用强,向上减弱,常可形成上大下细、外形呈蘑菇状的石块,称风蚀蘑菇石。若岩块发育垂直裂隙,经长期风蚀作用和重力崩塌,可形成风蚀城和风蚀柱。在一些岩壁上,由于岩性软硬不一,抗风蚀能力不同,在风沙流的磨蚀作用下,形成大小不一的风蚀穴,如果一块岩石的表面几乎被大大小小的风蚀穴所包裹,其形状似蜂窝,这种石块称蜂窝石。风蚀穴的形成是沙石撞击及在洞穴里旋转磨蚀作用的结果。风蚀作用还可沿着前期其它地质作用形成的谷地发育,通过风沙流不断剥蚀谷地的谷壁及谷底,把它改造成风蚀谷。风蚀谷与冰蚀谷、河谷具有显著的不同,其特点是:在平面上无规则延伸;在横剖面上可形成上小、下大的葫芦形;谷底极不平坦,忽高忽低,没有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低的趋势;主风蚀谷和支风蚀谷也呈无规则交汇。一些散布在戈壁滩上或沙漠中的砾石,在风的磨蚀作用下,可形成光滑的磨光面;当下次的风向改变或砾石翻动,又可在砾石上形成另一个磨光面。这样,最终形成棱角明显、具多个磨光面的砾石,称风棱石。
  本文标题:剥蚀作用(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kegai/1016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kegai/1016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地球科学概论:剥蚀作用(1)
欢迎你对剥蚀作用(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剥蚀作用(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