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位置优越】
1.引入新课
(1)由于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因此教材对如何教学我国的地理位置提出了系列的读图要求。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充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例如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插图,在图上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联系五带划分与北温带范围的知识,在图上辨认我国的五带位置;联系大洲与大洋位置的知识,在图上辨认我国的海陆位置,进而分析我国位置在气候、农业、国际交往上的优越性。
(2)直接通过活动教材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评价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一些纬度较高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和加拿大等)或纬度较低的国家(例如巴西等),由于其所属的温度带,限制了农业的多种经营;一些内陆国(例如蒙古等),由于不临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一些岛国(例如日本等),由于四面环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领土范围,但沿海多港湾、海上交通便利,为这些国家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位置条件。通过与世界上一些著名国家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的理解,并为今后教学对外贸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作好必要的铺垫。
(3)评价“位置优越”时,还可以将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等进行综合分析或讨论:如果我国不具备东临大洋的海陆位置,而是深居内陆,就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和现在十分不同的影响。展示我国地形图,启发学生,在相同的海陆位置条件下,我国地势如果东高西低,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评价问题的方法。
2.转折深入
采用分组讨论这种常见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分析和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启发学生从半球图中分析我国在全球的位置;巩固用经纬度来确定一个地区经纬度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我国所处的温度带,就容易得出来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海陆位置的分布特点,学生从图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海陆位置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的降水,还对开发海洋资源、海上交通事业等方面有一定影响。这样不仅讲清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而且也教给学生分析地理位置和评价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
3.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活动
讨论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讨论可以鼓励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叙述事实),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观点是充分还是不足的认识,并且懂得对同一事情,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有助于知识概念的学习。而且,互相讨论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在新的领域中运用它们,有助于学生在运用这些观点的同时获得自信。
一个成功的讨论需要有技巧、积极性和机敏,以及对以上这些要素很好地组织运用。
(1)分工合作学习常常是开展小组讨论的最有效的方法,每个小组人数不要超过4人。一个有用的技巧就是:一开始就讨论本次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有时是教师布置)。
(2)然后推荐组长、主要发言人、讨论记录人,每个组员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主动承担一部分任务。
(3)座位安排是很重要的。讨论小组应安排得使任何人都能看见小组的其他人。最好是安排成一个圆形,便于学生与学生两两之间的交流。
(4)讨论开始时,要求学生写出他们对一个或两个特殊问题的观点可能是有帮助的,这样可以给他们时间去思考,并且对那些腼腆和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有帮助。
(5)使讨论直接从抽象的概括开始是很难的。开始要用特殊的、简单的、具体的观点,然后再扩展到更一般的观点。
(6)讨论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时,可以先从课本“活动”题入手,让学生把“答案”记录在课本上。
【国土辽阔】
1.引入新课
(1)初一的学生已经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大国,但中国究竟有多大,不一定有比较完整而概括的了解。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我国陆地面积的数值及其在世界各国中所居的位次。通过课本的图像与资料,要求学生从中国与亚洲、世界陆地面积的比较,中国和欧洲面积的比较,中国和世界几个面积较大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陆地面积及其占世界陆地总面积比重的比较中,直观形象地了解到中国之“大”。
(2)通过引导阅读“中国疆域示意图”,由学生在地图上查阅中国四至的经纬度位置,量算南北端、东西端的距离,再结合课本“中国领土的四端”形象化的图解,以及课本里中国陆疆和海岸线长度与赤道长度的比较,多侧面地加深对我国之“大”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2.关于邻国部分,可在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从读图着手,重点掌握各邻国与我国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教学时,可按逆时针方向从各方位上辨认我国的陆上邻国,例如东部是朝鲜,东北(俄罗斯南部也有一小部分与我国新疆接界)是俄罗斯,北部是蒙古,西北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自西部至南部依次是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接界)、印度(其东部也有一部分与我国西藏东南部接界)、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自北向南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与文莱,以及印度尼西亚。
带领学生阅读“世界政治地图”和“中国疆域示意图”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读图方法。在地图上辨认邻国时,一般从朝鲜开始,在图上按逆时针方向找出15个陆上邻国,以及东部和东南部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读图时,较难区别的是西邻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四国。它们与我国相邻的国界较短,国名也容易混淆。克什米尔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有争议的地区,两国各控制一部分。我国与巴基斯坦控制区已划定正式边界。
如此众多的陆上与海上邻国,一方面有利于对外交往与合作,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利益争端而导致领土纠纷。
3.关于我国的临海,教材主要有三层含义。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临海的名称和位置。在教学时要分清临海与领海的不同含义,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与世界地理所讲的一些“内海”两者的含义不同。
(2)使学生了解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广大,约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3)使学生了解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
【34个省级行政区】
1.“34个省级行政区”这一部分,既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还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难不在于“深”而在于“多”。必须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研究教学设计。把教学重点放在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上。
2.在引入新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户口所在地。接着教师再举例介绍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并说明三级的关系(例如北京市、大兴县、长子营乡)。
也可从我国辽阔国土的地理事实谈起,说明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显著,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我国设置了各级行政区划,最高一级是省级行政区。
在介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构成后,还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本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对省级行政区以及各级行政区可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更,例如海南省的设置,重庆(直辖)市的设置等。
3.教学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必须充分运用“中国政区图”或“中国政区”投影片或教学挂图,进行反复读图、填图或拼图练习,使课本插图与投影片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组合、讲与练有机结合,以练为主,达到“心中有图”的效果。
(1)可联系上一节邻国的教学内容,辨认陆上边界省区、沿海省级行政区进行教学;还可以直接利用活动教材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其分布。
(2)可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分片或串线制成复合投影片,让学生对照着有注记的课本插图与无注记的投影片,进行分组练习,熟悉它们的相对位置,并增强记忆。
可将全国省级行政单位分成7部分,例如东北部的黑、吉、辽;北部的陕、甘、宁和内蒙古;西部的新、青、藏;西南的云、贵、川;带有方向的8个省,即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直辖市京、津、沪、渝;最后7省为苏、浙、闽、台、琼、皖和赣。此外,还有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分片方法很多,目的是便于学生在图上记忆。
还可以大陆沿海为线索记忆:辽、冀、津、鲁、苏、沪、浙、闽、粤、桂;以北回归线穿过的台、粤、桂、滇为线索熟悉位置;以长江、黄河干流为线索查找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等等,反复巩固练习,为以后的教学作必要铺垫。
(3)用“中国政区拼图”作拼图游戏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一种活动。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形状和位置的观察能力,拼图图板可由学生自己制作。游戏前让学生在家反复练习,游戏时可以拼全图,也可以抽出几个省区,辨认它们的名称,熟悉它们周围的省区。
举行小组或个人识图、拼图竞赛,也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识记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简称和分布的好办法,例如拼图比赛、填图比赛、各种抢答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尽快形成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概念。
4.在省级行政区名称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内蒙古自治区的简称是内蒙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名称中不要多加个“族”字;二要注意有两种简称的省区;三要注意一些学生容易写错的地名,例如秦、浙、赣、琼、黔、藏、疆,及安徽省的“徽”字等。至于省级行政中心,在这里只要求初步熟悉一下,待以后的工业、城市、交通等地理教学中进一步熟悉掌握,一下子全部到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5.教材中没有特意将台湾、香港、澳门的内容提出来学习,学生如果提问,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开展思想教育: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实现与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神圣职责。香港、澳门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教师特色、学校条件、课时安排,选用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一些素材,采取灵活多样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网络学习、计算机游戏等),以及活动式、范例式、情境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进行富有创新的教改实验。
本文标题:辽阔的疆域--教学参考(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can/1116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can/1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