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质学基础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质学基础 > 地震波和地震仪

地震波和地震仪

时间:2010-07-03 05:55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三节 地震波和地震仪

  地震经常引起各种灾害,地面也常出现各种破坏现象,这是由地震波的强烈冲击所造成的。

  一、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的部分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所谓弹性波即岩石受到震动,其中各个质点产生规则的振动,然后各回到原来静止的位置。

  地震波可以在三维空间向任何方向传播,这种波称为体波;但地球是有边界的,在边界附近,体波衍生出另一种沿着地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使介质质点之间发生张弛和压缩的更替,即质点发生疏密更替的变化,所以又叫压缩波或疏密波,通常记作P波。横波传播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介质体积不变,但形状发生切变,所以又叫切变波或剪切波,通常记作S波。纵波一般表现为周期短、振幅小的特点,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一般表现为周期较长、振幅较大的特点,传播

  

  由于地球是圈层状构造,各层物质成分和物理性质不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遇到不均质界面便发生折射(所以震波传播路径为弧形)和反射。由于震波受地核折射的原因,在地表形成一条收不到任何体波的带,称黑影带。面波通常记作L波,其能量集中在地面附近,就像投石于水所产生的水波一样,其振幅随深度增加而衰减,传播速度比体波慢。

  地震发生时,P波总是最先到达观测点,随后才是横渡和面波。所以P波又称为初至波。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称为走时差。观测点距离震中愈远,其走时差愈大。因此利用走时差可以求出震中距(即观测点与震中的距离),通常利用制好的“时距曲线图”或“走时表”即可查出。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地震时从上下跳动(P波反映)到水平晃动(S波反映)的时间间隔粗略计算震中距。时间间距越短,震中越近;时间间隔越长,震中越远。通常利用经验公式,时间间距(即走时差)乘以8之积,即为大致的震中距。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7.8级),北京地面从上下跳动到水平晃动的时间间隔为20s左右,据此可估计出震中距约为160km。

  最后,应该指出,纵波可以在各种介质中通过(包括地核),而横波则只能在固态介质中通过,由于横波至地下2900km处消失,这是认为外地核处于液态情况的重要依据。
  本文标题:地震波和地震仪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zhi/1513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zhi/15138.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地质学基础:地震波(6)地震仪(1)
欢迎你对地震波和地震仪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震波和地震仪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