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球科学导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球科学导论 > 外营力地貌-地表形态(6)

外营力地貌-地表形态(6)

时间:2010-10-03 15:01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2.6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1)冰川作用

    冰川运动是寒冷地区重要的地貌营力,可塑造一系列冰川地貌。冰川作用是冰川在运动中对地表进行侵蚀并将侵蚀物在地表堆积下来的过程。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进行侵蚀。冰川各个部分的运动速度并不一致,其中从粒雪盆(雪线以上的积雪盆地,是冰川的补给区)出口到冰舌上部这一段速度最快,在横剖面上则以冰川中部为最快;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最快,且自冰面向底部递减(图8—15)。在粒雪盆中冰川有向心运动和下沉运动,在冰舌部分有侧向运动和上升运动。冰川运动是由上部的流动和底部的滑动组成的,冰川滑动是产生侵蚀作用的根本原因。

     

 

    冰川主要是依靠冰内尤其是冰川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侵蚀。在冰川滑动过程中,它们不断挫磨冰川床,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磨蚀(刨蚀)作用。另外,冰川下面因节理发育而松动了的岩块和冰冻结在一起,冰川运动时岩块被拔起带走,这就是拔蚀(掘蚀)作用。可见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量。冰川的搬运能力也是惊人的,大陆冰川可以把大片基岩搬走;山岳冰川的搬运能力也不小。喜马拉雅山中即有直径28m、重量超过万吨的大漂砾。

    冰川通过磨蚀、拔蚀、雪崩和山坡上的块体运动获得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碎屑被冰川携带而下,通称运动冰碛。其中,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内的叫内碛;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碛;位于冰川两侧的叫侧碛(图8—15);两支冰川会合则形成中碛。

    由于冰川的消融或负荷过多,被搬运的物质就堆积下来成为冰碛物。冰碛物往往是由漂砾(特大的石块)、砾石、砂和粘土组成的混合堆积物,因此有人把冰碛物称为冰砾泥。冰碛物缺乏分选,不显层次,磨圆度差,其中可夹有冰水形成的砂砾透镜体。冰碛石表面常有冰川搬运时砾石与基岩或砾石之间相互刻磨而成的擦痕、刻槽及磨光面。

    (2)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类型具有明显的组合规律(图8—16)。

     

 

    ①冰蚀地貌 冰斗呈剧场形状或围椅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冰槛(岩槛),底部是一个洼地。山坡集水盆中多年积雪斑洼地中的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崩解为岩屑,并在重力和融雪水联合作用下搬运到低处,积雪斑后缘逐渐形成一个陡坎,雪斑下的地面也逐步蚀低成为洼地,这就是雪蚀洼地。积雪演化为冰川后,冰川对底床的磨蚀作用使底床加深,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冰槛,陡壁受冰川的拔蚀作用而后退变高,成为冰斗。冰斗按其分布位置可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种。相邻冰斗后退可形成刃脊和角峰。冰斗发育于雪线附近,因而具有指示雪线的意义。冰川谷是冰川下蚀和展宽形成的槽谷,谷底自上游向下游变窄,谷地两侧常有谷肩和冰川切削山嘴而成的三角面,横剖面呈U形或槽形,故又称U形谷或槽谷。冰床上常有冰川差别侵蚀形成的冰坎与冰盆,这种差别侵蚀与冰床基岩的岩性、节理、构造及冰前期河床纵剖面的原始起伏有关。在支冰川注入主冰川的汇合处,常在谷肩出现悬谷。这是由于主冰川厚度较大,侵蚀深度也较大,而其两侧支冰川,则因厚度较小,侵蚀力较弱,冰床深度不大,故冰川退却后,支冰川谷常高悬在主冰川谷的谷底之上,形成悬谷。峡湾是冰川谷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大陆冰川或岛屿冰盖入海处常形成许多峡湾,它是过去溢出冰川的通道。目前峡湾仍在海面以下。在冰床的表面,由冰川侵蚀形成一些似羊背的石质小丘,称羊背石。羊背石的迎冰川面因受磨蚀而平缓,布满磨光面、擦痕、刻槽等微形态;背冰川面因受拔蚀多为参差不齐的陡坎。

    ②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是冰川后退过程中,由于冰体的逐渐消融,原来的表碛、内碛、中碛都堆积在底碛之上形成的,表面丘陵起伏,洼地常常积水。冰碛丘陵以大陆冰川区分布最广,高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大规模的山岳冰川区也能形成冰碛丘陵,分布在冰川谷的底部,高度较小。侧碛堤位于山谷冰川的两侧,常成条状岗地,两条侧碛会合形成中碛堤,它位于冰川谷的中间。终碛堤又称前碛堤,位于冰川末端,呈弧形,常与侧碛堤相连。终碛堤是冰川补给与消融处于相对平衡时,冰舌末端位置变动不大,大量冰碛物在此堆积而形成的。如果冰川后退是断续进行的,则可形成数道终碛堤。故根据终碛堤的分布及条数,可以确定与此相应的冰川作用范围及冰川退缩的阶段性和冰期的次数。鼓丘是高数十米、长几百米的流线型丘陵。平面上呈蛋形,长抽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后坡)陡,背冰面(前坡)缓,大部分鼓丘完全由冰碛物组成,有的则有一基岩核心。鼓丘成群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内侧不远的地方。山岳冰川区则很少见。

    ③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是冰川的融水,因此冰水与冰川的动态息息相关,同时冰水又具有流水作用的一般特征。冰水作用主要是将冰碛物进行再搬运和再堆积,因此有些冰水堆积物具有冰川作用的痕迹。堆积物经分选,形成层理,其中砾石磨圆度较好。

    冰融水从冰川两侧和底部流到冰川末端,汇成冰前河流,冰前河流将大量碎屑物质堆积于终碛堤的外围,形成冰水扇,许多冰水扇联合成外冲平原;在山谷中形成冰水排泄平原,经后期切割则成冰水阶地。在冰川区域,湖泊往往是冰川作用的产物。其中有的是冰蚀作用形成的;有的是冰积物堆积阻塞局部冰融水的结果。冰水湖泊中的沉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天冰融水增多,携带颗粒较粗的泥沙入湖沉积,颜色变浅;秋季冰融水骤减,冬季湖泊封冻,悬浮的粘土胶粒沉淀,颜色较深。这样就形成季候泥,亦称纹泥,它不仅像树木年轮一样,可据以计算沉积物形成的年代,而且因其中含有孢粉,能为该地区的植物和气候演变提供线索。蛇形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岗地,蜿蜒伸展如蛇形,故名蛇形丘。蛇形丘两坡对称,丘脊狭窄。大的蛇形丘长达数十公里,有的还爬上高坡。这主要是冰下河道中的沉积,当冰川融化后,沉积物便显露出来,成为蛇形丘。组成物质几乎全部是大致成层的砂砾,偶夹冰碛透镜体。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地区。
  本文标题:外营力地貌-地表形态(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ke/2116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ke/21167.html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外营力地貌-地表形态(6)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外营力地貌-地表形态(6)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