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球科学导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球科学导论 > 地质灾害-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3)

地质灾害-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3)

时间:2010-10-03 06:27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3.3 地裂缝和地面塌陷

 

  地裂缝是累进性发展的缓变型灾害,成因极为复杂。一种是由内动力形成的构造地裂缝,有多种几何型式;另一种则是外动力形成的非构造地裂缝,也有多种型式。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高原和台地等地貌区。据粗略统计,到1990年底,在我国河北、陕西等10余个省市,200多个县市,共出现了近千条地裂缝。其中一些发育于大都市内,给当地的居民造成了极大的惊恐不安。如我国西安市有10余条地裂缝,累计长度在40km以上,展布范围大于150km2。这些地裂缝长期以来不断活动,使市区道路变形,地下输排水管及电缆断裂,房屋倒塌,给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内动力成因的地裂缝发育与构造地质背景相关。构造地裂缝所处的地质环境大都在地堑、断块盆地的基底活动带上部。既可以由活动断裂发生差异活动而导致地面的拉裂;也可因活动断裂的走滑与倾滑先行诱发地震,再由地震影响盖层变形而致。前述西安的地裂缝即为构造成因,系由基底断裂的差异活动而直接生成。影响地裂缝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两类,一是大气降水加剧了构造断裂的现代活动;二是人类活动不当所致。如过量抽取地下水,或灌溉过程中水大量渗入地下,都会造成地裂缝的扩展。陕西泾阳的构造地裂缝就是因农田灌水和降雨共同作用,地下渗入水量过多而诱发的。

     非构造成因地裂缝 主要包括各种特殊土地裂缝。我国南方以胀缩土地裂缝为主,北方以湿陷性黄土地裂缝为主。前者因胀缩土中含有敏感性很强的亲水矿物,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点。因气候干湿和温度等条件的变化,胀缩土发生反复地膨胀、收缩,从而产生了地裂缝。湿陷性黄土则含有可溶盐矿物,有遇水湿陷的特点,同时大孔隙和垂直节理也因此极易发育,故而当表水渗入之后可因过度湿陷而产生裂缝。

     地面塌陷 灾害是由于地面陷落或其他工程建筑物的突然塌陷,从而导致生命财产发生严重损失的一种特殊灾害。其危害最大的发生部位,一是各种规模的矿山,一是人口密集的城市。与地裂缝主要是因为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不同,除了少数塌陷是由于地质因素的突然变化引起以外,约占总数80%的地面塌陷灾害是由于人类活动行为不当而造成的。

    从地理条件来看,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危险区,溶洞、暗河的发育区,以及矿山、大型建筑工地和都市城区,都是易发生塌陷灾害的地理部位。而最为危险的地段,则是无限度地开采所造成的大量地下采空区。这种采空区的出现一方面破坏了局部工程地质条件的平衡状态,一方面又同时引起了残余岩层的畸变,最终诱发岩层及地表突然和大规模的塌陷。一旦这种灾害发生在大中城市时,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我国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该市的建市初期,由于未能系统进行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在匆忙中将市中心建立在一个煤田之上。随着煤田的大量开采,城市地面发生了大面积塌陷,迫使该市两度搬迁,三次建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直接损失,还遗留下大量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另外,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如上海、天津、哈尔滨、武汉、苏州、无锡和唐山等地,由过量抽汲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也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都市地质灾害。

    在塌陷灾害的防治方面,尽管现在系统的科学工程体系尚待建立,但具体的对策性防治,已有了多种大胆的探索方案和有效方法。例如已进入实用阶段的抗塌陷充填技术、复垦造田技术、回水注水技术、抗塌陷建筑技术等。从积极预防的角度出发,也已开始在塌陷区的生物圈工程和城市整体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程度不等的多种探索,以优化塌陷区的工程地质环境,避免形成新的潜在危险区等。


  本文标题:地质灾害-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ke/2114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ke/2114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质灾害-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质灾害-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