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初中地理点点通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初中地理点点通 >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地理(5)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地理(5)

时间:2016-10-21 17:0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地质作用

地球上由于自然力的原因,引起地壳和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和地球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称地质作用。

有些地质作用进行的很快、很激烈,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等,可在瞬间发生,造成剧变。有的进行得极缓慢,不易被人察觉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又会使地表发生显著变化,如外力对岩层风化侵蚀等作用。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是指来自地球外部,促使地壳表层的物质成分、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因为有太阳辐射的光热能,动植物才能生长,才有风可吹,水才能流,冰川才能运动,海水才能掀起波浪等等。而正是上述运动引起地壳物质和岩石的侵蚀、搬运、堆积,进而重新组合成新的岩石。外力作用不断改造着原有的地表形态,它削低高山、填平洼地。外力的侵蚀作用和建设作用是同期进行的。不过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只有一种作用占优势。

地质作用是错综复杂的,地壳组成物质的变化和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从地质历史的全过程看,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火山:火山是地球内能释放的强烈显示。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沿地壳脆弱地带上涌,冲破地壳,喷出地表,并在地表堆积成特殊形态(多为锥形)的地质体形成火山。

  当火山爆发时,灼热的岩浆沿“地下通道”上涌并在地壳表层打开一个“缺口”,先喷出浓烈的气体和烟柱,然后大量的围岩碎块及熔岩物质也随之“飞”上天空。炽热的岩浆从缺口处涌出,并沿地势向下流动,逐渐冷凝,被抛上天空的围岩碎块也纷纷降落在缺口周围。

  许多书籍中都对火山喷发的情形做了详细的描述。例如在《黑龙江外传》中记述了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中两座火山喷发的情况。“墨尔根(今嫩江)东南,一日地中出火,石块飞腾,声振四野,越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火山喷发的强弱与熔岩性质有关,喷发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几小时,长的可达上千年。按火山活动情况可将火山分为三类: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指有人类历史的记载中曾有过喷发,但后来一直未见其活动,世界上大约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喷发可在短期内给人类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它是一种灾难性的自然现象。然而火山喷发后,它能提供丰富的土地、热能和许多种矿产资源,还能提供旅游资源。

  全球有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和洋脊火山带。

  地震:地震指大地(岩石圈)的快速颤动。地震按主要成因可分为两种: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对人类的影响最大。这类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时,岩层脆弱的地方便会发生突然断裂和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颤动。

  地震波主要有两种传播形式: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通过能力强,所以当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这时位于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到达,大地便开始前后左右摇晃,严重时造成房倒屋塌、土石崩落、公路变形。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 30倍。

  某地区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其大小同震级、震中的距离有直接关系。此外还和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在距震中距离相同的地方有时烈度相差也很大。

  地震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地球上差不多每天都有地震,平均每年发生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5万次,7级以上的大震平均不到20次。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这种改变原有化学成分的作用称化学风化作用。

  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 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例如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在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地貌。在全世界约 270 000千米的海岸线,海浪不断拍击岩石,可以产生38吨/米2的压力,一面把岩石“击”成碎屑,一面再以碎屑为工具加速破坏着岩石,在海岸形成海蚀柱、海蚀桥、海蚀洞穴等奇特的海蚀地貌。

  此外,流水对岩石还有溶蚀作用。地表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的可溶解性盐类,如碳酸钙、氯化钠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随水流失。我国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流水的长期溶解和冲刷作用而形成的。

  搬运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称搬运作用。

  “飞沙走石”很生动地描绘出风的搬运过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非常强烈。而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的搬运作用很大。流水的搬运作用有时可以搬起成吨的巨石,行走很远的距离。流水搬运物质的力量与水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

  冰川具有很强的搬运能力。它搬运的物质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从山坡滚落到冰川上的岩石碎屑,二是冰川底部刨蚀的产物,它们大小混杂,随冰川运动而被运载进移。当冰川融化时,碎屑物质在当地堆积下来形成冰碛物。因此碎屑物质的特点是多未经分选和磨圆,这是冰碛物不同于风力、流水等沉积物的特点。

  海洋搬运作用的发生主要在靠近海岸的浅海地区,但搬运的距离可达几千千米以上。

  沉积作用:被外力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介质理化条件改变而产生有规律的停积过程为沉积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物质沉积三类。

  在流水的的搬运途中,由于水的流速、流量的变化以及碎屑物本身大小、形状、比重等的差异,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因此,在不同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砾石、沙、粉沙、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层。当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在河流的中下游常常造成宽广平坦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如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埃及的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尼罗河三角洲等。

  我国的黄土高原就是风力沉积的杰作。强劲的西北风从遥远的蒙古高原搬来粒粒沙尘,经过上百万年形成深厚的黄土分布区。


  本文标题: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地理(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andian/710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andian/710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地理(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地理(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