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全国城市历史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全国城市历史地理 > 我国城市的形状(5)

我国城市的形状(5)

时间:2012-02-06 08:44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苏州城由于受三横四直运河的限制,不仅城址稳定,形状也很少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区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城市也发展为不规则形。因为各个方向发展的快慢不同,建成区的面积大小不一,很难构成规整的形状。

  清代的苏州,贸易繁盛,工商业人口迅速增加,市区向城郊扩展。“阊门外南濠之黄家港,古名雁岩里……明朝……烟户甚稀……(今)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矣。”阊门外上下塘街是踹布坊的集中地,城东是纺织业的集中地。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苏州的城市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甲午战争后,盘门(南墙西边城门)外青阳地区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在苏州的租界地。租界地内设有领事馆、警察署和邮政局等,形成新的市区。

  民国时,苏州市继续向城外西部一带扩展。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苏州城市规划规定,“苏州市北自陆墓,西连虎丘、寒山寺,沿运河至横塘,此等天然界线适形成新苏州市之半圆形。南部则绕辖租界之河道为分界。东部则根据原有市区界限形成约二十余里直径之圆形”。也就是说,苏州城将向西北和南部发展,成为不规则形城市。现在的苏州城,在北部沿陆墓方向,东北部沿娄江方向,东南沿运河方向,西南沿胥江方向,西部沿枫桥方向,以及西北沿山塘河方向等向外伸展。尽管苏州城从六个方向不断向外延伸,但从总体上看,主要是向西发展。根据“古城新区”规划布局方案,在城市西部开发新市区,逐步由单一结构向双元结构发展。天平、灵岩风景区是新区的后院,狮子山和石湖,是新区西部和西南部的屏障,中间有京杭大运河贯通,新区规划面积26.48平方千米,接近古城面积的2倍。自1985年起,经过五年的努力,从姑胥桥向西,已经开发了13.2平方千米,占整个新区的一半左右。在彩香新村和二元新村之间,规划建设现代化的新区中心,宽330米,长1千米,面积33万平方米。这里将成为苏州传统的商业、金融、服务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以及大型图书馆、剧院、书场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大的工业区在新区的西北角,面积3.76平方千米,占新区总面积的11.2%,相当于古城区的四分之一强。这里将安排无污染的工厂企业。大型仓库区也设在这里。白洋湾码头设在城市西北角,年吞吐量达200万吨以上,离工业区近,水陆储运十分便利。由于新的城市规划以城西为主,新市区沿铁路线、上塘河、山塘河迅速展开,使苏州市的形状早已不成为南北向的长方形,而成为向西突出的不规则形。

  南阳为控制中原通往长江中游交通大道的咽喉,很早就成为地区性的经济中心。随着商业的发展,市区也不断向城外扩展,使城市的形状由原来的南北向长方形,变为不规则形。

  明代,南阳城周长六里二十七步,城内几乎全为王府所占,大部分居民被迫迁往城外,城区渐渐向四关扩展。尤其是嘉靖以来,南阳四关修建、重建了众多的寺庙,像弥驼寺、崇善寺、文殊寺、广教寺等,加快了城区向四关扩展的速度。东关因紧靠水陆交通要道,又是南北使节的官驿住所,商业发达,建筑密集,人口众多,扩展速度最快,在短短的200年时间里,其规模几乎可以与城内相比,南滨白河,东至温凉河,北界魏公桥。在这个新建成区内,出现了南以官驿街、北以豆腐街为主的商业点。官驿街即今天的外号街,附近有白河码头,客商众多,客栈、小吃馆林立,为明代南阳城东南部最繁华的商业地段。豆腐街,今天仍沿用其名,它是明代南阳城区专门经营豆腐的地方。南阳城南关因紧靠白河码头,商业也很兴盛,但城区扩展远不如东关迅速。城的西、北两关几乎没有扩展,只有一些寺观和学校,民居甚少。

  南阳城区虽然同时向四关扩展,但西、北两关地势较高,主要是把一些军事据点圈进来。东、南两关由于商业发展,人口众多,城区呈不规则形状,依白河、温凉河走向布设。明末,南阳城区呈“梅花状”分布格局。

  清代的南阳,城东关仍为官驿所在,又有白河码头,商业发达,城区迅速恢复到明代规模。南关有三个白河码头,是南北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南船北马,盛况空前,扩展更为迅速。从南关小砦门和南关大街向西延伸出一条新的街道,称良贾店街。城区大大向南扩展,但由于白河的影响,南关扩展受到限制,城区形状也因白河及温凉河的走向而成为倒立的三角形。南阳城区的这种扩展方向,是同南阳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同治二年(1863年),南阳知府傅寿彤环城修圩(寨垣)一周,周长一十八里,并划廓为六段,俗称六关,加快了南阳城向四关扩展的速度。

  近代,南阳偏居内陆堂奥,资本主义工业对南阳影响甚微,城区没有大的扩展。1905年京汉铁路通车,南阳仅为豫西南的一方小镇,商业萧条,人口减少,城区萎缩。至解放前,南阳仅有人口5万,城区面积3.5平方千米。建国后,南阳日新月异,特别是1970年,焦枝铁路通车,南阳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商业趋于活跃,城区不断扩大。特别是城区的西北、西南因靠近焦枝铁路,发展比较快。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1985年,南阳市区面积已达17.4平方千米,人口达到29.5万。整个城区大体以梅溪河为界,以东为老城区,以西为新城区。老城区主要为商业区,新城区为工业区。

  由于河流、铁路线的走向不同,直接影响到南阳市区的扩展方向。明代时南阳四关均向外扩展,由于白河从东、南两面环抱南阳城,南关的扩展最不规整,完全依白河走向布设。现在的焦枝铁路距离南阳西南、西北较近,南阳的西南、西北发展较快,城市形状就更加不规则。

  扬州城区的扩展,使扬州城市的形状不断发生变迁。最初的扬州城在蜀冈之上,接近东西向的长方形。唐代时江岸南移,蜀冈之下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区,即子城东南沿运河发展起来的居民区和工商业区。唐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乱,朱泚称帝长安。淮南节度使陈少游自盱眙还至扬州,拥兵观望,“修、堑、垒,缮甲兵”,并在蜀冈下修筑城墙。这次新修堑垒,也可能就是“罗城”。罗城的范围,东界靠近今东风砖瓦厂、高桥、五台山;西界与子城的西壁线同在一条延长线上,即由观音山向南到双桥之南。1973年在汶河路(原为唐代运河)一带发现了唐代居民区和工商业区。1975年在扬州师范学院和江苏农学院发现了唐城遗址、手工业作坊及生产工具,1977至1978年再次发现大量瓷器。罗城东界应在黄金坝南北延长线上。从地面遗迹看,从子城的南线向东,自桑树脚至东风砖瓦厂,至今还残存有2米高的土岗土垣,在小茅山附近城垣遗迹清晰可辨。则顺这一段城垣向西与西界相交一线当为罗城北界。其南界在渡江桥一线。1984年在南通西路一带发掘出唐南门遗址,它位于明清扬州旧城南墙外缘。在这里还发现了唐瓮城及砖包城垣遗迹。
  本文标题:我国城市的形状(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chengdi/3609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chengdi/3609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4)
100%
-------
欢迎你对我国城市的形状(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城市的形状(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