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全国城市历史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全国城市历史地理 > 我国城市的平面布局(21)

我国城市的平面布局(21)

时间:2012-06-30 10:54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改汉口同知为夏口厅,汉口始为独立建制,脱离汉阳县的管辖,在城区布局上也改变了以往单一商业市场、港口仓储及居民区的布局形式,开始向小而全的方向发展。到宣统元年(1909年),在铁路以南,西达硚口,东达刘家庙,南至汉江的空间内,形成了以5条东西向横马路、30条南北向直马路为骨架的交通网络。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刺激,“由其运输之便,货物起卸之利,仓库特设于汉水沿岸,遂至形成为自然市场”。各个市场还出现了专业化的地域分工:油市场在打扣巷河街,薪炭市场在集稼咀,棉花市场也在打扣巷附近,米市场在沈家咀,杂粮市场在汉水上流的杨家河等等。汉口也存在一些作坊与市场合为一体的街巷,汉口的半边街和打铜街,就集中分布着许多铜器作坊和市场,如铜锣坊、徽锁坊、铜境坊、红铜坊、铜盆坊、喇叭坊等;汉口的花布街、白布街、青布街等为土布作坊和集散市场的集中地域。

  1929年建成中山公园,成为汉口市区第一个公园。在当时汉口市政府前还建成府前公园。后来又在汉口湖北街转角处建蠡园,接近市中心,成为市民游乐的主要场所。

  (32) 明清济南城

  明清济南城基本上承袭了前代城垣,城周十二里四十八丈,受地形因素的制约,城垣略成正方形。开四门,南门名历山门,西门名泺源门,北门名会波门,东门名齐川门。北门是水门,城内大明湖水出北门入护城河。东、西、南三门皆有瓮城,设重关。

  从历史沿革看,由于济南城市东西两子城长期并存,官署也相对集中于两子城范围内,形成西南和东部两大官署区,而两子城以外的地方则成为普通居民区。随着城市政治地位的升高,各级官署相继迁入,传统布局被打乱,因此只能是见缝插针,或强占民居,或迁移寺院加以改造来安置日益增多的官署衙门。明初,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大兴土木,济南府沿用了元代的旧府治。洪武三年(1370年),“敕海内郡县皆建公署以骇众观”,于是“因今驿舍之在浮图开元寺者祓而耸之……为屋千余楹,屋瓦鳞集,器用毕具”,若除去城北大明湖,新建的济南府治恰好在城区中心,即今天省政协所在地。以济南府为中心,官衙错列布置,散处四周,如按察司和运署司在府治东部近城墙处,历城县治在府治北,布政司在府治西北,山东都指挥使司在府治西,巡抚都察院在府治西南隅。而民居则交错其间。

  天顺四年(1460年)封皇子朱见鳞为德王,移藩于济南,在城内府治西面占据了包括今珍珠泉在内的大片土地修建王府。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这座王府被破坏,清代经过整修后成为巡抚都察院。今天的省人大会址就是德王府所在地。明清济南既为山东省会,又是京师的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驻有重兵。根据《历乘》统计,明崇祯年间,济南驻军共有7000余名。军队驻扎在城南。明朝巡抚杨俊民在南门外二里处创建演武厅和武场,修建军舍,“厅后有堂,堂侧有厢,厅前为露台,台之前为将台,厅、台之间为教场”。南门外至今有南营、教场、演武厅、后营房等地名。军队的指挥机关也设在城内南部,南门内有参将府(在府馆街)、武库(在武库街)等。城北部的大明湖是园林风景区,在明清时期多次整修,创建了一大批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明清济南府儒学修建在湖的南岸,《府志》称“规制宏丽,儒林之巨观也”。另外至道书院(后改为学道书院)也在湖岸上。清代济南府有广丰、广储两座粮仓,都建在城东南隅。以济南府治为中心形成繁华的商业区,同时东、西、南三城关均形成商业街市,其中西关不仅商业最兴盛,店铺林立,而且也是手工业最集中的地区。

  由于济南北郊多水,南面近山,东西往来必穿城而过,深刻影响了城市道路系统。但东西二城门并不相对,无直道相通。西门大街向东延伸至东城墙根,与东门内南侧马道相接,东门大街向西延伸至鹊华桥,过桥就是大明湖。南北二门也不能直接贯通,南门大街和西门大街呈丁字形相交,以西门大街、东门大街和南门大街为全城的主干道。 次级道路就是沟通南、西、北三城门的马道以及南北向街道。据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济南城有五处马道,南门内外各一条,皆在门东侧,东门内外各一条,皆在门南侧,西门内外各一条,皆在门南侧,北门内有一条,在门东侧。这几条马道,多与顺城街巷相通,形成城内的环形道路。城南则“历山千佛诸峰,蜿蜒相接,山径曲折,车马不通”。而北部河道纵横,北门为水门,只有水路交通,故陆路交通多取道西门。从南方的泰安,西南方的张夏,西北方的齐河来济南,都要经西门入城。明清济南最重要的水运码头在西关。泺水自古有舟楫之利,以趵突泉为重要码头。直到齐王刘豫开凿小清河,趵突泉又成为小清河源头和盐运的重要码头。泺水不仅作为小清河的上游,而且沟通大清河,承担着繁重的海盐运输任务。

  近代,济南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使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发生了变化。同治年间,修筑石圩,确定了济南城区的新边界。城区轮廓大致成菱形,长对角线穿过齐川、泺源二门。城市重新呈现“母子城”形态,老城成为内城。石圩“门七,曰岱安,曰永固,曰永绥,曰永靖,曰永镇,曰济安,曰海晏”。外城的布局未经过统一规划,显得零乱,斜街曲巷很多。三条关外大街构成外城的骨架,城区沿关外大街布设,城门的位置和关外大街的走向基本上决定了外城的轮廓和布局大势。街道的走向受关外大街和护城河走向的制约,以水源和城门为中心呈辐射状。从城市总体职能结构看,老城是城市的核心,以政治职能为主,外城以经济职能为主,市场活跃,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手工业街巷。商业区的分布呈多层次,其中心在老城区,围绕官署分布。外城区以农贸市场为主。手工业重心在外城区,西门外是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方。

  商埠是在清政府“推行新政”和“提挈工商”的背景下开辟的,位于城西郊。开埠后“准各国洋商华商于划定界内租地而居”,商埠内设有华商贸易处、华洋贸易处、西人住家处、领事驻扎处以及花园和菜市等。商埠一开始就有统一规划,完全抛弃了封建城市的高墙深垒,封闭保守的布局方式,采用现代城市的开放格局。街道规划合理,经路走向顺应山脉和河流,平行于胶济铁路。纬路相间南北垂直。这样既避免路线斜交锐角和交叉过多的矛盾,又能得到平坦而且较适宜排水的地面。道路网能基本上顾及到老城区和对外交通道路的衔接,如经一路东接迎仙桥,西通齐河大路;经七路东接杆石桥,西通长清、泰安大路等。

  随着城市经济的日趋活跃,老城区布局也发生变化。为加强老城内外交通联系,清光绪末年,济南老城增开四门,即坤顺、乾健、艮吉和巽利。八座城门的分布以西城墙最多,达3门。泺源门水陆辐凑,交通繁忙,故开坤顺门为其分流。老城内居民区向北推进,泺源门偏南,给北部居民出入城市造成不便,故开乾健门,与齐川门相对。城东南部官僚旅邸聚集,又是粮仓和贸易市场四隅头的所在地,故开巽利门, 与泺源门相对。

  (33)明清南阳城

  明洪武年间,南阳卫指挥佥使郭云来宛,重修宛城。重修的宛城,城内街道坊巷颇为整齐,东西南北四门,都有通街大道。有通淯、通贤、护卫诸街。永乐二年,按亲王府仪制,在通淯街兴建唐王府,营造宫室。明成化《河南总志》记载:“唐王府在南阳城内通淯街,永乐二年,以南阳卫改建”。通淯街即今天的和平街,唐王府正好位于南阳城的中心,它南依南阳府、县治,东邻南阳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大街长春街,尽占优势。王府城几占南阳全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强。王府城的建成,使南阳成为城中有城的格局。明代,亲王以嫡长袭而封,诸子封郡王。从明唐宪王(藩王)琼炟起,宪王、庄王两世分别于成化年间,在南阳城内建郡王府九座,九府俱在城的东、西、南三面,“邸第下天子一等”。另外,城内还有端王朱磺诸子七座王府,加上位于城西南隅的南阳府、县治,和位于城东北隅的南阳卫及其所属机构,南阳城的“邸第相望,将军、中尉、宗室半居民”,南阳城几乎成了一座王府城。就是大校场也被设在城东门外,今天仍称作校场。城内市场沿街设铺,以南长春街为最盛。

  南阳城东关,因地处水陆交通要冲,成为南阳城关最繁华的商业区。城区内道路呈东西南北纵横交叉的网络系统,与内城相似。主要街道有豆腐街、书院街、官驿街等。以官驿街为主的东关南部和以豆腐街为主的东关北部,是东关南北两个商业集中地。官驿街因靠近白河码头,客商众多,商业主要为客栈、小吃馆等。豆腐街主要经营豆腐。商业区内无高大突出的建筑物,主要为一些民居住宅。明代南阳城南关商业也比较活跃,居民也逐渐增多,但远不如东关发达。城的西、北二关为一些零散的建筑和民居,还谈不上有市场。

  明代,南阳城区寺观、学校众多,成为南阳城平面布局的一大特色。由于藩王府占地广阔,寺观、学校只能是见缝插针,甚至建于城外。建于城内的寺观、学校有南阳府城隍庙、八腊庙、弥驼寺、崇善寺、南阳县学等。原在城内的南阳府儒学因迫近唐王府而于永乐七年迁建于东门外。

  清代曾三次修葺南阳城。城仍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区道路呈三经四纬的网络结构,这些道路将城区划分为12个方块,城区平面结构呈棋盘形。城的西南仍为南阳府和南阳县治所在地,南阳府衙占地广阔,建筑众多,富丽堂皇。整个建筑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围绕南阳府治、县治周围有南阳镇总兵署、左营都司署、城守千总署和察院。明代位于城东南西三面的诸多王府,清初废弃,有些被改为官署。如位于城东门内的文城王府,清代为左营游击署、右营千总署、都司署;原明唐王府内的承运殿,清初改为府学。城的西北隅原明代的假山,仍为南阳城内一个制高点清代,白河航运繁忙,南阳商业兴盛,城内商业沿街设铺。城的东北隅、东南隅因靠近南阳城两大繁华商业区,商业比较繁荣。如城东门内以北有江浙会馆,为江浙商人的总会所在。清代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也在城的东北隅,今天的粮行街就是清代粮行的所在。城东南隅的长春街,南门大街有干道直通白河码头,商业尤为兴盛。在东门内以南还有当铺,其资本雄厚,经营范围广,生意非常兴隆。

  由于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外居民日益增多,同治二年,南阳知府傅寿彤环城筑郭,并划郭为六段,俗称六关,即大东关、大南关、小东关、小西关、大北关、大西关。六关主要为民居。大东关和南关各有自己的白河码头,商业比较繁华。大东关的南部仍为宛城驿所在,以官驿街为主构成大东关南部主要的商业区。小西关、大南关、小东关合称南关。由于南关码头过于繁忙,便在寨门内侧建一新街,新街成为水陆货物重要的集散地,商业尤为兴盛。由于南阳丝绸业的发展,在新街的东端沿南北走向出现了一条专门经营丝绸的街道,铺面相接,生意兴隆,因此亦叫丝绸街。南关不但是清代南阳城最繁华的商业区,而且也是南阳城手工业集中分布区,丝织业最为兴盛,南关新街两旁,“轧轧机声响彻街巷”。清末,又在新街北建蚕厂和面粉厂。在城区寺庙分布中,尤以南关为最多,远远胜过城内和其他诸关。

  南阳城外西南的卧龙岗,相传为诸葛亮隐居之地。岗高清爽,上有松柏相映,下有白河如带,环境幽雅。岗上的诸葛书院、武侯祠历史悠久。直到今天,卧龙岗仍是南阳的旅游胜地。

  (34)明清太原城

  明初太原城扩建后,共开设8座城门,每面两个。东宜春门、迎晖门,西振武门、阜成门,南迎泽门、承恩门,北镇远门、拱极门。每座城门都筑有瓮城,城东门外有先农坛,城西有河神庙,北门外有社稷坛、厉坛,南门外有神祗坛。

  明清太原城,钟楼偏居东南,鼓楼是全城布局的中心。鼓楼东北也就是全城的东北部,为明代的晋王府及下属机关集中区,占据高地。晋王府城由宫城和外城组成,宫城有三个城门: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北部没有设门,可能是因为多大风的缘故。宫城之外有东西南北四面萧墙这是晋王府的外城。晋王府城内为王府服务的机构繁多,有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典医所、工正所、群牧千户所、仪卫司等。晋王的后代又在王府周围修筑了一些王宫府第,如庆成、宁化、临泉、方山、广昌王府等。

  明清时期,鼓楼以北主要为政府机关所在地,以太原府为中心,呈环状分布。明布政使司署在府治东,即元代的行中书省治所;按察使司署在府治西南,后移鼓楼东南;清代的都察院署在府治东等等。

  鼓楼以南直到大南关一带是明清商业市场集中的地方,“城三面惟南郭数千家之市”。这里著名的集市与街名多合为一体,诸如帽儿街、活牛市街、柴市巷、前后铁匠巷、靴巷、剪子巷、帘子巷、麻布街等等,这里商业繁华、人口密集。明代南关一带商业发达、人口繁盛,形成新的居民点和集市区,景泰初巡抚朱鉴筑南关城。大南关一带曾是宋代最初建城的地方,商业集市代代相承,加上交通便利,所以商业长盛不衰。
  本文标题:我国城市的平面布局(21)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chengdi/3609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chengdi/36095.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城市的平面布局(21)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城市的平面布局(21)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