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科为主。人工林以杉木、毛竹、油茶为多。有一定的垂直分异。桂西北、
桂北中山山原属中亚热带贵州高原常绿阔叶林区的南部山原盆地亚区。属云
贵高原边缘切割山原,峰峦重叠,山高谷深,高原面破碎。区内地势高亢,
夏季凉爽,冬季较冷,常见霜雪。但因受寒潮影响小,冬季温度仍比同纬度的东部要高。河流有龙江、南盘江、红水河等。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以干性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针叶云南松林为其特征。土壤以山地红壤为主。本
区为广西重要林区。
桂东南丘陵台地为南亚热带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粤西、桂东南山地谷
地亚区的一部分。区内中低山、丘陵、台地、盆地相互交错,尤以丘陵台地
分布为广。山脉之间有较开阔的盆地和谷地。主要河流有南流江、北流江。
热量充足,寒害轻,南部局部地区适宜发展热带作物。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以榄类、长叶山竹子等为主。土壤为赤红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水土易
于流失。
桂中石灰岩盆地属南亚热带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桂中宽谷丘陵喀斯特
盆地亚区。区内石灰岩广布,为喀斯特残峰台地平原。气候属南北温热过渡
区,又为东西干湿过渡区。因处东南季风雨影地带,年降水量1200~1300
毫米。区内的红水河和柳江水力资源丰富。本区北部以石灰性土和红壤为主,
南部则以赤红壤为主。石灰性土多分布于石山坡麓,植被稀疏,石山多为藤
本灌丛,丘陵多为马尾松、杉木、油茶和阳性草坡。果树以柑橙为著。
桂西喀斯特山原属南亚热带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桂西喀斯特山原各地
亚区。由喀斯特山原和右江河谷组成,峰丛洼地景观显著。主要河流为右江,
地表水系少,而地下河较发育。河谷气侯温暖干热,春旱较严重。植被为半
常绿类型,云南高原生境偏干成分植物常有分布。蚬木、肥牛树、擎天树等
石生植物较常见。土壤以山地红壤、黄壤,石灰性土为主。
桂南沿海属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琼雷热带雨林、季雨林区的粤西、桂南沿
海台地平原亚区。山河相间,地处热带最北边缘。年均温20℃以上,年降水
量超过1700 毫米。河流主要有南流江、武利江、钦江等。土壤以赤红壤为主,
南部台地有砖红壤。植被为季雨林性常绿阔叶林,以榄、蚬、楠、椎、樟、
栎为主,肉桂林、八角林及热带性果树分布普遍。
发展简史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广西就有人
类居住,并创造和发展了广西地区的原始文化。
春秋战国时,广西属“百越”之地,主要民族是壮族(当时为骆越、西
瓯等民族)。恭城、贺县、北流等地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具精致文饰
的鼎、钟、戈、剑等青铜器和战国已使用的铁制工具;左江沿岸遗留有古代
艺术花山崖壁画,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壮族较高的文化水平。
公元前214 年,秦始皇派大军沿湘桂走廊进入岭南,在平定岭南后置桂
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广西分属岭南三郡管辖。当时,为转运军粮,开凿了
“灵渠”(见兴安县),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大大促进了黄河、长
江流域与南方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原人民陆续沿灵渠向南大量移
入,主要聚居于西江主流沿岸,传播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秦时因广西为
桂林郡辖地,故简称桂。西汉初年,铁制农具、耕牛已传入广西。秦、汉时
广西境内水陆交通较为便利,水利灌溉发展,农业兴旺。
自三国至南北朝,中原纷乱,南来汉人随之增多,既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和文化科学知识,又与骆越、西瓯等民族共同生活,促进了广西社会经济发
展。
唐时广西属岭南西道。宋初统一岭南道后改置广南道。至太宗淳化五年
(994)废道存路。太宗至道三年(997)置广南西路,辖今广西及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一名由此简化而来。元时广西属湖广行书省。明时设广
本文标题:广西壮族自治区(Guangxi Zhuangzu Zizhiqu)(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ike/906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ike/9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