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HuabeiPingyuan)
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
黄淮海平原。位于北纬32°~40°,东经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
达大别山北侧,西倚太行山—伏牛山,东临渤海和黄海,跨越京、津、冀、
鲁、豫、皖、苏7 省市,面积30 万平方公里。平原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
通便利,经济发达,自古即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今平原人口和
耕地面积约占全国1/5。中国首都北京即位于大平原北部。
地质与地貌华北平原是华北陆台上的新生代断陷区。平原的基底形成于
太古代和元古代,盖层构造主要受燕山运动影响。中生代时期华北平原为隆
起区,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新生代以来,断块作用活跃,早第三纪时期形
成一系列次级断陷盆地;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堆积范围逐步扩大,形成
连片的大平原,与此同时平原边缘断块山地相对隆起,大平原轮廓日趋鲜明。
新生代相对下沉,接受了较厚的沉积,局部沉积竟达千米。
华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势平缓倾斜。由山麓向滨海顺序出现洪积
倾斜平原、洪积—冲积扇形平原、冲积平原、冲积—湖积平原、海积—冲积
平原、海积平原等地貌类型。黄河、淮河、海河、滦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
构成了华北平原的主体,即①黄河冲积扇平原,②淮河中下游平原,③海河
中下游平原,④滦河下游冲积扇平原。
黄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扇缘向东直逼鲁西南山地丘陵的
西侧。黄河冲积扇的中轴部位淤积较高,成为华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
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分隔南北。历史时期黄河频繁迁徙,北至天津、南及
苏北的广大平原遍受黄河影响。黄河冲积扇上至今尚保留有决口改道所遗留的大量沙岗、洼地、故道等地形。在黄河冲积扇前缘与鲁西南山地之间,分
布有东平湖、蜀山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连串湖泊,古代著名的巨
野泽、菏泽、孟诸泽亦均处于扇缘地带,但因黄河泥沙淤积,古湖沼多已消
失。黄河冲积扇以南,大别山以北,地势相对低洼,淮河自西而东流经其间。
淮河平原河、湖较密,公元12~19 世纪黄河夺淮期间,曾为黄河泛道;南岸
支流史灌河、淠河、池河等大多平行流向东北。大别山北麓岗谷湖洼交错分
布,发育了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等纵长形湖泊。此外,在淮河下游还分
布有洪泽湖、射阳湖、高宝湖等。黄河冲积扇以北的海河平原,地貌分异较
明显,近太行山、燕山山前为海河各支流及滦河堆积的冲积扇平原,除近山
麓地带的地面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切割以外,扇面上堆叠有不同时期的河流
沉积物;冲积扇平原的下方则为由海河流域南北两系河流所堆积的广阔冲积
平原,北系河流多由西北流向东南,南系河流多由西南流向东北,两组水系
在白洋淀—文安洼相汇,最后通过海河注入渤海。海河南系的冲积平原亦为
黄河夺淮前北流时期的主要泛流区。渤海湾沿岸低平的海积—冲积平原,海
拔多在5 米以下,平原上洼地、潟湖众多。黄河三角洲和滦河三角洲是这一
平原上最大的两个三角洲。以贝壳堤及其他海相沉积物为标志的古海岸线遗
迹,表明这一低平原数千年前曾为海水所浸。
气候华北平原大体在淮河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北则属于暖温
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
强烈。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随纬度增
加而递减。黄淮地区年均温14~15℃,京、津一带降至11~12℃,南北相差
3~4℃。7 月均温大部分地区26~28℃;1 月均温黄、淮地区为0℃左右,京、
津一带则为-5~-4℃。全区0℃以上积温为4500~5500℃,10℃以上活动积
温为3800~4900℃,无霜期200~220 天。平原年降水量500~1000 毫米。
南部淮河流域800~1000 毫米,黄河下游平原600~700 毫米,京、津一带
本文标题:华北平原(HuabeiPingyuan)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ike/896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ike/8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