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百科全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理百科全书 > 黄河(HuangHe)(4)

黄河(HuangHe)(4)

时间:2010-01-29 02:4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3.6 万立方米/秒的洪峰;此外,还有9~10 月的“秋汛”,3~4 月的“桃汛”
和春初的“凌汛”。
伏汛和秋汛通常合称为“伏秋大汛”。

20 世纪50 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决口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
记载的2000 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 多次,重要的改道26 次。
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黄河下游河道,称为“禹河故道”,大体经河北,由今
滏阳河道、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从公元前602 年黄河第1 次大改道
起,至公元1855 年改走现行河道。
其间,1128 年以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
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河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 万平方
公里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 年下游决口54 处,受灾
面积1.1 万多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360 多万人。1938 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
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 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沟道密度2~7 公里/平方公里,沟壑面积占土
地面积的30~50%,有的达60%以上。但黄河的冲刷和淤积却是华北平原形
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河流域旱灾严重。公元前1766~公元1944 年,有记载的旱灾即达1070
多次。公元1877~1879 年鲁、豫、冀、晋4 省连续3 年大旱,饿死1300 多
万人。1929 年黄河流域普遍大旱,灾民达3400 万人,1942~1943 年,豫、
冀、皖等省大旱,仅河南省就饿死数百万人。
治理成就远在春秋战国时代黄河两岸已修筑了堤防。两汉时代,抢险、
堵口和保护堤岸的“工程”已经出现。宋代已有简单的报汛方法和防汛制度。
公元1 世纪后半期(东汉永平)的王景,16 世纪后半期(明嘉靖到万历)的
潘季驯,17 世纪后半期(清康熙)的靳辅,陈璜等,对于黄河下游的修堤防
汛工作,都有重大贡献。
1955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
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展开了大规模综合治理黄河的工作。
下游修防,加高加厚大堤,堤身高普遍达9~10 米,顶宽7~11 米,发
现和填实堤身内部的洞穴、裂缝等各种隐患33 万多处。引黄河水淤平潭坑、
洼地,淤高背河地面,增强大堤抗洪能力。大堤上的险工坝岸全部改建为石
坝。大堤植树种草,实现了绿化,防止风波和雨水对堤身的冲刷。下游河道
也进行了整治,修筑了170 多处护滩控导工程,同130 多处险工、5000 多道
坝岸相配合,使山东省东明县高村以下400 多公里的河道得到控制,高村以
上也缩小了主溜游荡范围。还修建了三门峡、陆浑等防洪水库,开辟了北金
堤、东平湖滞洪区,初步组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
改变了单纯依靠堤防守堤防险的局面,并组织了强大的群众防汛队伍,战胜
了历年的洪水,特别是战胜了1958 年花园口站2.23 万立方米/秒的大洪水,
改变了黄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
上中游水土流失地区广泛开展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的水土保持工
作。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万多平方公里,取得了减沙增产效果。上中游
地区建成660 多万公顷防护林。
远在2000 多年前黄河流域就修建了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246
年在关中平原修建了郑国渠。汉武帝时在关中修建了白渠、灵轵渠、成国渠、
渠、龙首渠等。在干流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支流湟水、汾河、沁河下
游也很早都有相当规模的灌溉工程。但直到20 世纪50 年代前夕,黄河流域
全部灌溉面积仅约为80 万公顷,水电事业几乎空白。至80 年代末黄河干流
上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8 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支流上建起大中型水库167 座,干支流水电站
总装机350 万干瓦,1990 年发电量逾180 亿度,相当于1949 年全国发电量
  本文标题:黄河(HuangHe)(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ike/894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ike/8943.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黄河(HuangHe)(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黄河(HuangHe)(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