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百科全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理百科全书 > 秦岭(QinLing)

秦岭(QinLing)

时间:2010-01-29 02:3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秦岭(QinLing)

  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中已有“秦岭”之名。历史上曾为秦国之地,故称秦山或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西以临潭、迭部、舟曲境内的岷迭山系与昆仑山脉为界;东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
自临潭北部的白石山(海拔3908 米)起,东延至天水东南的火炎山(2559米),再往东以秦岭北麓的大断裂带为界,北界东段入河南境则以黄河南岸山地为界;西南以甘、川省界为界;南临汉江与米仓、大巴山分界;东南直抵郧县。东西长约1600 多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居甘、陕南部和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两端微向北翘的“一”字形。面积约12 万平方公里。山势西高东低。山脉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和江汉平原。

地质与地貌

  习惯上以嘉陵江为界分为东、西秦岭。西秦岭又以徽县、成
县盆地为界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北秦岭西起白石山,东延至天水东南麦积
山(1659 米)。南秦岭西起岷迭山系,经岷峨山(2826~3 299 米),向东
接东秦岭。西秦岭北有渭河,西有洮河,南有白龙江,东有西汉水,为四水
分水岭。北秦岭山势较低缓,南秦岭山势高峻,多高山深谷、悬崖峭壁和急
流瀑布。
陕西境内的东秦岭是秦岭的主体。山体呈现为蜂腰形。腰部有岩浆侵入,
形成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蜂腰西面分出3 脉,由北而南是大散
岭(主峰玉皇山海拔2819 米)、凤岭(2000 米)、紫柏山(2 538 米)。岭
间分布有山间盆地,如太白、凤县、两当等。蜂腰东面亦分出数脉,由北而
南是华山、蟒岭山、流岭和新开岭。山间盆地有洛南、商县、商南等。数支
山岭和盆地相间排列。位于华阴县南的华山,海拔1997 米,为“五岳”中的
西岳。秦岭进入河南省境呈扇形,北支崤山、(青岗峰海拔1903 米),余脉沿
黄河南侧延伸,通称邙山。位于登封县北的嵩山(1440 米),即“五岳”的
中岳;中间两支为熊耳山(主峰金宝山2094 米)和外方山;南支伏牛山(玉
皇顶2 211 米)环绕于南阳盆地的西侧和北缘。山间盆地有卢氏、伊川、浙
川等。山脉与谷地相间,山间盆地与河谷呈串珠状相连,地势自西向东、北、
南缓降。从中山、低山降为丘陵。
秦岭的形成受地质构造影响极大,但二者范围并不完全一致。秦岭构造
带是处于中朝古陆和杨子古陆两地块之间的褶皱带。西联昆仑褶皱系,东接
淮阳隆起,形成亚洲宏大的巨型纬向构造带。在地形上其中带和南带形成一
条东西延绵的大山系。北带约隆起于吕梁运动时期,中带和南带先后经加里
东、华力西和印支运动,受到多次南北方向的挤压,发生褶皱隆起,并伴有
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和断裂作用,形成一系列山岭和山间盆地,奠定了秦岭
地貌的基础。新构造运动的断裂活动强烈,进一步完成了断块山岭的面貌。
山体有古老的多种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往南则有较新的片岩、千枚岩和
大理岩等。片麻状花岗岩侵入其中,多分布在山体主脊上。白垩纪和第三纪
红色砂砾岩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呈低山丘陵。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发现了
多种矿产。
秦岭主体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北仰南倾,主分水脊 偏居北侧,多高峰,
如太白山,主峰八仙台海拔3767 米,鳌山3 476 米。往东古称终南山,海拔
2604 米。山脊北坡多断崖,呈高山深谷地形。南坡坡长而缓,形成波状山地,
故有“九岭十八坡”之说。南北的水系格局明显不同,北坡呈羽状,南坡树
枝状。北坡大河多溯源侵蚀袭夺了南坡河流的河源段,成为钓钩形流路或肘
状流路。
秦岭山地内部有较完整的夷平面。如太白山顶的八仙台、跑马梁和鳌山,
海拔3400~3500 米。海拔3350 米以上保存有第四纪晚期冰川遗迹,发育冰
  本文标题:秦岭(QinLing)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baike/852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baike/8525.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秦岭(QinLing)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秦岭(QinLing)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