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自然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科普 > 自然地理 > 生活中的10种地理现象释疑(2)

生活中的10种地理现象释疑(2)

时间:2014-02-24 11:00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人们在生活中已逐渐认识到,森林覆盖率大的地区雹灾较少。那么,为什么林区的降雹次数要比无林地区少呢?

众所周知,冰雹常见于暖季,它是在旺盛的积雨云中孕育形成的。形成积雨云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原因是夏季有强烈的空气对流作用。

林区下垫面的构造特性不同于无林地区。林区的下垫面是茂密的森林,庞大的森林生态系统有效地调节着林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炎热的夏季,森林可以帮助降低气温。森林犹如一把庞大的“遮阳伞”,在树冠层的遮蔽下,林地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很少,地面增温也很小。同时,林地含水量多,比较潮湿,土壤的比热容大,地面的增温也比旷野要小。夏季又是林木蒸腾作用最旺盛的季节,森林本身的蒸腾作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热量。受林地热状况和树木消耗热量的影响,林区夏季气温总比毗邻旷野要低。气象观测表明,夏季林区日平均气温比旷野低2-3℃。林区空气热力上升作用弱,不易形成强烈的局地对流天气过程,也就不易形成旺盛的积雨云。所以,林区冰雹比无林地区少。

6.为何说“远处钟声清,何必问天公”

这条谚语的意思是:远处的钟声听得很清晰,短期内天气是晴好的。钟声在大气里传播,有时听得很清晰,有时却很微弱。其原因是,空气的成分与气流的方向时时刻刻在变化。

晴天时,空气里的水汽、尘埃少,气层稳定,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损失少,加上空气的流动,如果与声波传播的方向一致,传来的声音就显得特别清晰。相反,在天气转坏时,空气里水汽增多,气层不稳定,辐合上升气流强,声波被反射、扰动、抬升,这样,传来的声音就较微弱了。因此,只要声音是从一个固定的地方传来,就可以根据声音传来的大小预测短期内的天气变化。(更多:地理知识)

7.为什么说“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重雾系指大雾。大雾维持三天,说明暖湿气流特别强盛。

暖湿气流越强盛,等冷空气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这条谚语预测天气,不论哪个季节,准确性都比较高。

8.夏春两季雷阵雨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不同?

春天,人们多在睡梦正酣的半夜到早晨被隆隆的雷声惊醒,即为“春雷惊梦”。夏天,在睡梦中是很少听到雷声的,因为夏季雷阵雨大多发生在午后到傍晚。那么为什么春夏季节雷阵雨在一天中的发生时间不同呢?

雷阵雨是在潮湿空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发生与大气的稳定度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夏天,在晴天风小的日子里,地面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气加热,愈接近地面气温升得愈高,午后是地面气温升得最高的时候,也是大气在一天中最不稳定的时期,因此强对流运动的发展在这时候最为迅速。如果这时空气非常潮湿,水汽丰富,那么,这一天午后到傍晚就会出现雷阵雨。这种由地面强烈受热形成的雷阵雨,称为热雷雨。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气温降得最低,大气趋向稳定,所以热雷雨不易形成。

春天雷阵雨的发生情况不同于夏天。夏天热雷雨多在同一暖气团情况下产生,雷雨发生前一天天气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发生在冷暖气团交锋的地带。当南北两股冷暖气团交锋时,暖湿空气爬在冷空气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结出来,使天空阴云密布,连日下雨,地面上终日不见阳光,从而使白天气温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气温不能降得很低,气温的日变化很小。但在高空云层的顶部,白天仍受到太阳光照射,那里的气温日变化相对变大了。

白天云层被阳光晒得很热,温度容易升高,大气头部变轻了,稳定度增加,形成雷阵雨的可能性变小;而到了夜间,云顶向太空散热,云层上部的温度下降,特别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温度下降得最低的时候,大气的头部变重,趋向不稳定,这种云层内便发展起对流运动,形成打雷闪电、暴雨滂沱的雷雨云。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现的道理。(更多:地理知识)
  本文标题:生活中的10种地理现象释疑(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kp/ziran/5622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kp/ziran/5622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自然地理:地理现象(5)
欢迎你对生活中的10种地理现象释疑(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生活中的10种地理现象释疑(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