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长江中下游梅雨开始的时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的向北跳跃,即从热带海洋上北跳到华南沿海地区,脊线徘徊于北纬20至25度之间。在这次北跳的同时,西太平洋高压还加强西伸,控制了华东南部及华南地区,并从此就在华南沿海稳定下来。华南地区因为处在这个高气压的控制下,转入晴热的盛夏。而副热带高压西北方向的那支暖湿气流则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它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之间,构成了"梅雨锋"。使长江中下游进入了梅雨期。这样在维持二、三十天之后,同高空西风急流的再一次向北移动相联系,副热带高压也第二次向北跳跃。
这次跳跃之后,它的脊线在北纬27,28度以北的地区停留下来。此时,长江中下游就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梅雨结束,盛夏开始。华北地区则处于这个高压西北方向的暖湿气流控制之下,进入雨季盛期。从此,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上空也处于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控制之下,太平洋上发生的台风在这支东南气流操纵下,向西北方向侵袭这个地区。我国台风频繁活动的季节从此开始。不仅是台风,而且其他的热带天气系统,也开始侵袭华南地区。这样就在华南造成了一年中的第二个汛期。此时,由于台风活动的影响及其他-些原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虽然基本保持在北纬27,28度以北,但却常常有一定的变动,不象梅雨期间那么稳定。在东西方向上,副高中心有时可以进入我国大陆,有时又迟到日本周围。在南北方向上,北进时可以到达北纬35度以北,南退时可以退到北纬25,26度。这样,这个高压西北方向的暖湿气流,就不是经常维持在一个地区。但是,当这股暖湿气流在某个地区与温带上空的低压槽相遇时,却会产生强烈的降雨。因此,华北雨季远不象长江中下游的梅雨那样阴雨绵绵和潮湿闷热,
它主要是由一次次间隔比较明显的大雨和暴雨构成的。上面的对比说明了,长江中下游梅雨时期降雨带之所以特别稳定,潮湿闷热、时阴时雨的天气之所以一直维持,是同副热带高压在两次跳跃之间特别稳定分不开的。
(2) 高空西风急流的影响:
冬春季节,在东亚地区原来存在两支强劲的西风。一支活动在北纬50度附近,它是温带急流在对流层中部的表现、也称为北支急流,另一支活动在北纬25-30度附近,它是副热带急流在这个高度上的表现,也称为南支急流。这两支急流常在日本上空汇合,进一步加强,所以日本上空常常是急流特别强盛的区域。"入梅"以前,这种情况基本上是稳定的。虽然急流位置有时也南北摆动,但从整个东西范围来看,这种变动很小,而且短时间变动以后,仍然会回复到原来情况。
在长江中下游"入梅"前后,急流会发生一次激烈的变动。南支急流明显减弱,北移上千公里,移到了北纬35-40度附近;而北支急流则向更北的地方移去。有些年份,北支急流则合并在北纬40度附近的急流之中。这次变动不仅十分激烈,而且变动发生之后,急流就在新的位置上稳定下来。这样就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与梅雨之前的状况显著不同。而且,在这次急流变动的同时,还使得对流层中部其他一些稳定的大型气压系统也随之发生了一次大的调整。这次调整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加强和北抬;一是原来经常出现在东亚沿海地区的低压槽消失。本来,我国东部地区处在这个低压槽(称东亚大槽)的后面,长江中下游高空以偏北气流为主。调整以后,新的低压槽建立在大陆上,强度也比原来弱得多。它的偏北气流到达的位置大大向北收缩,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盛行气流有了明显改变。
东亚上空这次西风急流的变动幅度之大,变动以后之稳定,以及变动过程中同时引起其它大型气压系统变化之激烈,都是从冬季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只有这一次,才发生了如此广大和深刻的变化,因此,它是一次带有季节性转折的大变动。这次季节性的变动,带来了我国东部地区天气的转折。由于急流的北移,使得高空西风急流南侧冷暖空气交汇最频繁的地区移到了长江中下游,锋面常常停止在这个地区,江淮流域低气压活动也增多了,大片强烈的降雨常常在长江中下游出现。过去,由于东亚大槽后部偏北气流的影响,雨带即使移到长江流域,也稳定不下来,主要停留在南岭山脉及南岭以南。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层中部的盛行气流已经有了明显改变,它为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停滞扫除了障碍。由于这些因素,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从此开始。
这种情况维持一段时间以后,东亚上空的西风急流又一次向北跳跃,北移到北纬40-50度地区。亚洲上空主要的低压槽再一次向内陆移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地伸向大陆,再次北跳,以至完全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样,雨带进一步移至我国的黄淮流域以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从此梅雨结束,盛夏到来。
本文标题:我国江淮流域梅雨天气过程(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kp/ziran/5135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kp/ziran/51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