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阶段:石灰岩出露地表,发育成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地表水部分转入地下,循裂隙进行溶蚀。此时裂隙扩大不多,地面河流仍占优势。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大,岩体内形成许多独立的洞穴系统。在较大的洞穴系统内,地下水面的位置较低;较小的洞穴系统,地下水面的位置较高,一般无统一的地下水面。此时也称为岩溶发育的幼年期。
(2)中期阶段:随着洞穴充分发育,独立的洞穴逐渐归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的溶洞干涸,地下水面附近的洞穴成为地下河。地面河流已大部转入地下,成为非常缺水的蜂窝状地面。此时也称为岩溶发育的青年期。由于地面继续受到溶蚀和侵蚀,地面逐渐被蚀低,洞顶崩塌而出露地表,地下河的某些河段也因顶板崩塌,出露地表,明流与暗流交替出现,最后地下河转变为地上河。在这个过程中,地下河的顶板崩塌愈多,破坏及搬运作用也愈强烈,地面破碎,形成大型的溶蚀洼地和峰林等地貌。此时也称为岩溶发育的中年期。
(3)晚期阶段:由于地下河道及溶洞的大量崩塌形成了地表水系,岩溶盆地不断蚀低扩大,这时地面降低了,在岩溶盆地底部或平原上堆积了厚层石灰岩残余堆积物—红土,溶蚀平原上残留有石灰岩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很小接近于准平原,此时也称为岩溶发育的老年期,但岩溶发育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据我国广西罗城地区测量,溶蚀厚度每千年122.8毫米。我国许多地区目前的岩溶形态往往是地质时期古气候下的产物。
本文标题:岩溶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kp/ziran/372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kp/ziran/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