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遗产
当前位置: > 地理科普 > 世界遗产 > 阿旃陀石窟(印度)

阿旃陀石窟(印度)

时间:2010-01-29 00:22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旃陀石窟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

  “阿旃陀”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无想”、“无思”。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开凿出来的佛殿和僧房。相传,石窟开凿的年代是孔雀王朝时期,当时的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虔诚的佛教徒们便找到了这个景色秀丽的深山幽谷,作为敬奉佛祖、修身养性的地方。石窟的开凿持续了将近1000年,后来便逐渐荒废,被人遗忘。公元638年,中国唐代高僧玄类到南印度摩河刺陀国,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阿旃陀石窟的全貌,这是截止目前发现的对阿旃陀石窟最早的文字记载。

  阿旃陀共有29座洞窟,其中佛殿25座,僧房陈设十分简单,里面仅有石床、石枕和佛龛。佛殿的雕刻工艺十分精美,尤其是阿旃陀中期——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时期所建的几座佛殿。殿门十分宏伟。门洞上方是一条前突的门楣,由两根圆柱支撑。门楣上方有一个大的半圆形窗,能为洞窟内采光。窗两侧雕有两尊金刚力士的浮雕像,还有各式小佛像和佛经故事人物雕像。石窟殿内的壁画与雕像精美绝伦,壁画内容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宫廷生活的情景,以及山水林木、田园、村舍和战争、劳作、狩猎、畜牧、乐舞等各种场面,构图复杂紧凑,人物表情生动。壁画的制作是用黏土、牛粪、兽毛、垄糠等均匀搅拌,涂在洞壁上作为底层,再涂上石灰层。涂层未干时,就开始绘画。画好后,颜料与涂层一起自然风干。这种绘制方法称为“湿壁画”,画面色彩能够长期保存。阿旅陀石窟中的壁画至今依然非常清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建于公元7世纪的第一号石窟,是大乘佛教建筑的代表作。窟内的释迦牟尼雕像,高约3米。佛像从正面、左面、右面三个角度看,分别呈现沉思、微笑、庄严凝视三种神志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本文标题:阿旃陀石窟(印度)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kp/yichan/281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kp/yichan/281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阿旃陀石窟(印度)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阿旃陀石窟(印度)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