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9~20题。
19.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20.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答案】19.D 20.C
(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图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 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⑤
2.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答案】1.D 2.C
(2016•上海卷)(五)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答案】9、A 10、A
(2016•江苏卷)图10 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 题。

21.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 ②指搬运作用
C. ③指成岩作用 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2.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答案】21.AD 22.AC
(2016•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

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 由北向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径历了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所以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答案】1.C 2.A
(2016•北京卷)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4题。

4.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 由沉积岩构成
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4.D
(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


5.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向斜 东侧大 B. 背斜 东侧小 C. 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6.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 乙 C. 丙 D.丁

【答案】5.C 6.B
(2016•新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7.C 8.B 9.D
本文标题:2016年至2020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4-地表形态的塑造(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9111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9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