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试题解析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试题解析 > 2020年普通高考文综地理押题卷答案及解析(1)

2020年普通高考文综地理押题卷答案及解析(1)

时间:2020-06-29 08:42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桑蚕起源于我国,在我国桑蚕生产遍布26个省份的1000多个县。曾经我国桑蚕业最发达的地方是江浙两省,1990年江浙蚕茧产量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江浙桑蚕养殖日渐萎缩。从2005年后广西蚕茧产量就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并正在把桑蚕业做成一条强大的产业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江浙桑蚕养殖日渐萎缩的原因可能是
  A.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不适宜桑蚕的生长繁殖
  B.我国东部地区对桑蚕产品需求明显减少
  C.江浙桑蚕养殖加工技术逐渐落后
  D.江浙地区工业化、城市化速度较快,导致桑蚕业在竞争中不占优势
2.2005年后,导致广西桑蚕产量跃居全国第一,可能的原因是
  ①广西农民在种桑养蚕方面经验更丰富
  ②广西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适宜桑树、桑蚕生长
  ③广西受改革开放工业化浪潮影响小,保留有充足的土地供桑蚕养殖
  ④政策引导桑蚕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广西逐渐形成的桑蚕业产业链对广西的影响,正确的是
  A.广西第一产业比重越来越大
  B.广西近期老龄化现象有所减轻
  C.广西出现更多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人更多
  D.桑蚕产业的发展,不会引发任何环境问题
  【答案】1.D  2.C  3.B
  【解析】1.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江浙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下,乡镇企业和新兴工业快速发展,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而这些产业和桑蚕养殖相比,收入明显偏高,导致桑蚕养殖被淘汰,因此D正确;90年代后期气候并没有明显变化,技术并不比西部差,东部市场需求不是明显减少,而是市场更大,因此A、B、C错误。
  2.广西桑蚕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不是因为广西农民经验更丰富,江浙过去桑蚕业更发达,说明他们的经验更丰富,因此①项不可能;气候条件方面,广西和江浙相比差别不大,对桑蚕养殖有利,因此②项可能;广西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工业并没有明显发展,土地并没有被占用,对发展桑蚕养殖有足够的土地可利用,因此③项可能;为发展西部,国家引导部分适合西部地区发展的产业转入,也为东部产业升级提供了条件,因此④项可能,故C正确。
  3.广西形成桑蚕业产业链(即桑蚕养殖和深加工),开始会提升农业的比重,后来随着深加工业的发展,工业比重会越来越大,A错误;部分原来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会留在家乡进行桑蚕养殖和加工,因此近期老龄化减轻,B正确;桑蚕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剩余劳动力减少,外出打工的人更少,C错误;桑蚕养殖的发展需要种植更多的桑树,短期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加工业的发展可能会排放更多的污染物,污染环境,D错误。

  下图为2005—2015年各省市城镇人口数量年平均增长率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4.2005—2015年
  A.城镇人口天津增加最多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上海高于吉林
  C.云南和西藏城镇人口增数相同
  D.城镇人口增数山东大于江西
5.关于东北地区城镇人口平均增长率最少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高,气候寒冷,居住条件差
  B.东北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
  C.离退休人员大量南迁
  D.自然增长率较低,导致人口减少
  【答案】4.D  5.B
  【解析】4.2005—2015年天津城镇人口增长率最高,但是天津人口数量并不是最多,故A错误;材料和图中并不能体现人口自然增长率上海高于吉林,故B错误;云南和西藏城镇人口增长率差不多,但是云南人口比西藏人口多,故人口增数不相同,C错误;山东人口总数比江西多,所以人口增数大于江西,故答案选D。
  5.东北地区城镇人口平均增长率最少主要是从经济条件角度回答,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故答案选B。

  石珊瑚属于人造礁珊瑚,对水质要求严苛。石珊瑚体内有大量虫黄藻,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为石珊瑚提供能量和氧气。珊瑚礁的附着需要有稳定的底质,且不能长时间暴露在海面之上。涠洲岛是一座火山岛,周围海域具有上升流,潮汐属于全日潮(一天仅涨落一次),潮差大。生态专家在涠洲岛海域进行珊瑚苗圃培育,采用悬浮式培育。悬浮式需利用平衡浮球的浮力将苗圃悬浮在离海面较近的水中。下图为涠洲岛示意图。
6.判断图中标注的哪一个地点几乎没有珊瑚礁分布
  A.①
  B.②
  C.③
  D.④
7.涠洲岛海域的海水运动对珊瑚礁分布的影响正确的是
  A.洋流交汇处饵料充足,使珊瑚礁分布广泛
  B.岛屿东北侧、西南侧分布更广
  C.全日潮且潮差大,为避免长时间裸露海面以上,珊瑚离海岸较近
  D.受东南风和西北风影响,故岛屿东南侧、西北侧分布广泛
8.关于珊瑚培育宜使用悬浮式说法正确的是
  A.无需定期更换,成本低,使用方便
  B.不易受台风、风暴潮影响
  C.不易受海底沉积物、敌害生物的影响
  D.结构坚固稳定,利于珊瑚造礁
  【答案】6.A  7.B  8.C
  【解析】6.①处看不到珊瑚礁分布,因为①处地处破火山口,基岩稳定性较差,不利于珊瑚礁附着;海水较深,光照较弱,不利于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靠近海港,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干扰、污染严重。故答案选A。
  7.上升流带来充足饵料,不是寒暖流交汇处,故A错误;海流方向为西南向、东北向的季节交替,珊瑚迎着风浪生长,故岛屿东北侧、西南侧分布更广,故B正确;全日潮且潮差大,为避免长时间裸露海面以上,珊瑚离海岸较远,故C错误。西北风对该地影响很小,故D错误。
  8.如果采用悬浮式,因为位置不固定,所以需要经常更换,成本较高,故A不正确;且容易受到台风、风暴潮影响,故B不正确;结构不稳固,不利于珊瑚造礁,故D不正确,因为是悬浮式,所以不易受海底沉积物、敌害生物影响,故C正确。

  物候期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等规律与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正在产生这种反应的时候叫物候期。下图为天山新疆段2001—2014年不同监测点的植被物候始期(SOS)和末期(EOS)与海拔关系图。
9.关于植物物候末期与海拔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海拔低于1500米的地区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B.海拔范围1500—4000米的区域物候期不稳定
  C.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随海拔升高物候末期推迟
  D.海拔对物候末期的影响比物候始期的影响更大
10.伊犁地区物候始期呈显著提前趋势的原因是
  A.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较多
  B.地形封闭气温较高
  C.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
  D.人类活动的影响
11.影响天山新疆段秋季物候末期的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答案】9.C  10.B  11.B
  【解析】9.海拔低于1500米的地区物候始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物候末期无明显变化规律,故A不对;海拔范围1500—4000米的区域物候末期稳定,故B不对;由图可知物候末期在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随海拔升高推迟,故C正确;海拔对物候末期的影响比物候始期的影响更小,故D不对。
  10.植物物候始期主要是受到温度升高的原因导致植物提前生长,结合该地是谷地地区,地形封闭,气温较其他地区高,所以答案选B。
  11.天山物候末期不同海拔高度物候末期差距不大,说明温度对其影响较小。影响秋季物候末期的因素是降水。故选B。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4分)
  亚洲象最适宜生存在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带。澜沧江支流罗梭江流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野生亚洲象栖息地。亚洲象大约5-6年繁殖一次,孕期长达18-22个月,每胎只产一仔。流域内过度的人类活动给亚洲象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由于长期采食农作物,加上持续不断的学习记忆,亚洲象开始逐渐把玉米当作自己的食物。下图为罗梭江流域某一村庄附近示意图。某科考组曾经在此布设红外相机监测野象,图中A、B、C、D为四个监测点。今年对亚洲象的监测逐步改进为在无人机上加装红外镜头。
(1)简述该区域亚洲象数量减少原因。(6分)
(2)分析玉米地经常遭到亚洲象破坏的原因。(6分)
(3)指出在哪一个监测点观测到亚洲象的概率最大,并说明理由。(8分)
(4)在无人机上加装红外镜头相对于定点布设红外相机有何优点?(4分)
  【答案】(1)毁林开荒、水电站建设造成栖息地面积减小,活动空间和食物来源减少;交通建设使栖息地碎片化,造成种族隔离;盗猎直接使得亚洲象数量减少;(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亚洲象繁殖率低,孕期长,每胎只产一仔。(2分)
  (2)森林减小,食物来源减少,且农田扩张距离野象栖息地更近;(2分)玉米营养价值高,且分布集中连片,减少觅食的能量消耗;(2分)热量充足,玉米一年三熟,且不同高度种植的玉米成熟时间错开,玉米供应源源不断。(2分)
  (3)A点。(2分)森林密布,栖息空间大;(2分)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河谷开阔;(2分)靠近玉米地,处于觅食路线上。(2分)
  (4)避免与亚洲象等野生动物接触,受树枝、落叶等干扰小,误报几率低;(2分)观测范围更广,灵活便捷。(2分)
  【解析】(1)亚洲象孕期长,每次只产一仔且繁殖率低造成数量较少;人为活动的影响,毁林开荒,水电站的建设使其栖息地面积减少,造成食物来源减少;铁路公路的建设使栖息地破碎,造成种族隔离;人类的盗猎使亚洲象数量直接减少。
  (2)人类的破坏使亚洲象食物来源减少,玉米地距亚洲象较近成为食物来源的首选;玉米营养价格较高,且分布较广,可以补充亚洲象的能量;该地玉米可以一年三熟,成熟期可错开,玉米供应时间长,满足亚洲象的食物需求。
  (3)A点。A地背靠森林,亚洲象生存空间大,便于隐蔽;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地形开阔利于亚洲象活动;靠近玉米地,便于就近觅食。
  (4)无人机上加装红外镜头受树枝、落叶干扰小,便于准确观测亚洲象的活动,误报几率低;无人机上加装红外镜头观测范围更广,且灵活方便。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作为渭干河灌区上游最大的水利枢纽,克孜尔水库承担着下游灌溉用水及防洪的重任。该水库每年度需调蓄4次才能满足灌区用水需求,其中干扰汛期排沙的是第3次为复播玉米及棉花苗水调蓄。克孜尔水库自运营以来,泥沙淤积速度远超设计值。2012年除险加固工程竣工后,克孜尔水库汛期限制水位由1142m提高到1145.75m(汛期限制水位指水库在汛期来临前允许蓄水的上限水位)。结合下游两座平原水库(淤积较轻)及新建其它水库,采用水库间联合调度的方式有助于克孜尔水库排沙减淤。图1为克孜尔水库示意图,图2为克孜尔水库调蓄水位过程线。
(1)评价提高克孜尔水库汛期限制水位对水库功能的影响。(4分)
(2)分析汛期克孜尔水库排沙减淤的不利水文条件。(6分)
(3)设计能够促进克孜尔水库排沙减淤的联合调度方案。(6分)
(4)试为减少克孜尔水库入库泥沙提出建议。(6分)
  【答案】(1)提高水位,加大库容,缓解灌期复播玉米及棉花苗期供水矛盾,提高供水效益;(2分)减小上游河道和库区的水位差,加快泥沙淤积,远期缩短水库寿命,各项功能减弱。(2分)
  (2)夏汛初期水位较高,吞吐洪水能力有限,难以利用洪水冲刷泥沙;(2分)流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洪峰流量较小;(2分)偶发暴雨洪水洪峰流量虽大,但由于水库承担防洪任务,不仅不能利用暴雨洪水排沙,而且将暴雨洪水携带的泥沙淤积在库内。(2分)
  (3)第三次蓄水期由克孜尔水库和两座平原水库联合蓄水,在保证总蓄水量的同时降低蓄水期克孜尔水库的水位;(2分)复播玉米及棉花苗期灌溉时优先调用克孜尔水库的调蓄水量;(2分)上游水库建成后,汛期有计划地产生人工洪水辅助克孜尔水库排沙。(2分)
(4)对上游河段机械清淤;在上游山洪沟修筑拦沙坝;提高上游植被覆盖率;修筑导流堤,将克孜尔河的入库泥沙导入下游渭干河河道。(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1)提高克孜尔水库汛期限制水位可以扩大库容,缓解灌期复播玉米及棉花苗期供水矛盾,提高供水效益;水位提高减小上游河道和库区的水位差,加快泥沙淤积,远期缩短水库寿命,各项功能减弱。
  (2)流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洪峰流量较小,冲沙能力较弱;夏汛初期水位较高,吞吐洪水能力有限,难以利用洪水冲刷泥沙;偶发暴雨洪水洪峰流量虽大,但由于水库承担防洪任务,不仅不能利用暴雨洪水排沙,而且将暴雨洪水携带的泥沙淤积在库内。
  (3)第三次蓄水期由克孜尔水库和两座平原水库联合蓄水,在保证总蓄水量的同时降低蓄水期克孜尔水库的水位,;复播玉米及棉花苗期灌溉时优先调用克孜尔水库的调蓄水量;上游水库建成后,汛期有计划地产生人工洪水辅助克孜尔水库排沙。
  (4)在上游植树造林,提高上游植被覆盖率;对上游河段机械清淤,人工干扰;在上游山洪沟修筑拦沙坝拦截泥沙;修筑导流堤,将克孜尔河的入库泥沙导入下游渭干河河道。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近些年,边境旅游发展迅速,边境旅游指的是旅游团组织游客到相邻国家的边境城市所做的短期旅游活动。中国有很多边境旅游城市,如丹东,防川,喀什,腾冲等。2018年4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内蒙古满洲里为第一批边境旅游试验区。满洲里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底,满洲里市旅游总人数达836万多人次,同比增长10.26%;旅游总收入144.36亿元,同比增长11.08%。
  满洲里成为我国第一批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原因是什么?对当地旅游发展有何意义?
  【答案】原因:满洲里位于内蒙古西北部,北接俄罗斯,西邻蒙古国,是欧亚大陆桥重要战略节点,地理位置优越。(2分)具有融草原文明、红色传统、异域风情为一体的口岸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口岸年出入境人数居中俄沿边口岸之首。(2分)满洲里航空、铁路、公路立体旅游交通格局已经形成,交通便利。(2分)
意义:提高地区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增加旅游收入;(2分)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完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2分)
  【解析】原因:满洲里位于内蒙古西北部,北接俄罗斯,西邻蒙古国,是欧亚大陆桥重要战略节点,地理位置优越;满洲里有草原文明、红色传统、异域风情为一体的口岸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组合状况好;满洲里航空、铁路、公路立体旅游交通格局已经形成,交通便利,便于游客的到来。
意义:旅游能扩大客源市场,增加旅游收入;旅游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小微湿地是指自然界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小型、微型湿地,如小湖、自然水塘、小溪、小型河道河湾、沟渠等,乡村小微湿地多以塘田沟渠堰井溪等形态出现。小微湿地尽管面积比较小,但不仅能改善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还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舒适的栖息环境,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小微湿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优化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具有水质净化、美化景观和生态环境、调节小微气候的作用;(2分)可从源头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净化水质;(2分)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舒适的栖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2分)缓解热岛效应、蓄积雨水、增进亲水空间;(2分)改善人居环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分)
  【解析】湿地的构成有小湖、自然水塘、小溪、小型河道河湾、沟渠等,具有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舒适的栖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热岛效应、蓄积雨水、增进亲水空间;可从源头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净化水质;具有水质净化、美化景观和生态环境、调节小微气候的作用;改善人居环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本文标题:2020年普通高考文综地理押题卷答案及解析(1)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8827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8827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2020年普通高考文综地理押题卷答案及解析(1)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2020年普通高考文综地理押题卷答案及解析(1)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