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8·济南质检)下图为“大气受热状况示意图”。完成第1题。
1.霜冻多出现在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D )
A.白天①强,夜晚②弱 B.白天④强,夜晚③强
C.白天③强,夜晚②强 D.白天①弱,夜晚④弱
【解析】 白天太阳辐射弱,导致地面获取的热量少;夜间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差,导致地面散失热量快。从而导致近地面温度低,容易出现霜冻。
(2018·衡阳检测)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 ℃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2~3题。
2.“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B )
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3.“冷岛效应”能( B )
A.促进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 B.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
C.加快绿洲上空的热量交换 D.抑制绿洲地区农作物生长
【解析】 第2题,根据材料提示,由于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可以知道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导致形成绿洲、湖泊空气中热量的差异。所以“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第3题,“冷岛效应”导致绿洲湖泊气温偏低,抑制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减缓绿洲上空的热量交换,水汽蒸发量减少,绿洲土壤相对湿润,有利于绿洲地区农作物生长。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研究热岛效应对于城市规划有重要意义。读“某城市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区域分布图”,回答4~5题。
4.为减轻大气污染,新建化工厂应布局在图中的( C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5.甲、丙连线上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正确的是( B )
【解析】 第4题,为减轻大气污染,新建化工厂应建在热力环流之外。第5题,市中心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弯曲,高空等压面向高空超出。
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某日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B )
A.甲地气流上升 B.乙地是低气压中心
C.a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 D.c地的气压低于乙地的气压
7.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正确的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6题,分析等压线分布可知,甲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乙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a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c地的气压高于乙地的气压。第7题,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实质上就是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气流从高压中心甲流向低压中心乙的过程中,在南半球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应斜穿等压线。①②流入低压中心乙的过程中气流与等压线垂直,④在流出高压中心甲时与等压线垂直。
下图为“某风带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甲地位于大陆西岸。读图,完成8~9题。
8.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为( C )
①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④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图示风向为北半球西风,受其控制的气候类型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9.甲地与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地区相比,气候类型不同,造成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C )
A.下垫面状况 B.太阳辐射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解析】 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因受来自海洋暖湿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2018·东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读“世界局部区域不同时间沙尘空间分布图”,回答10~11题。
10.造成该区域沙尘扩散的主要因素是( B )
A.副热带高压 B.信风 C.西风 D.季风
11.当沙尘扩散如甲所示时,最可能的时间是( C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 第10题,据图可知,该区域主要位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内,沙尘的扩散主要是由东北信风从沙源地撒哈拉沙漠带来大量沙尘所致。第11题,沙尘扩散如甲所示时,东北信风带的最北位置可以达到北纬30°,可以看出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所以最可能是7月。
(2018·枣庄验收)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示意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时段东亚地区( C )
A.陆表温度总是比海表温度高
B.陆表与海表温度均持续上升
C.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D.夏季风逐年增强
13.根据图示信息推断,1966年和1993年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旱涝情况是( C )
A.两个年份南部皆旱
B.两个年份南部皆涝
C.1966年北涝南旱、1993年北旱南涝
D.1966年北旱南涝、1993年北涝南旱
【解析】 第12题,结合题干信息判断,海陆热力差指数不同年份差异明显,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第13题,1966年热力差指数为正值,说明该年份副高势力较强,致使我国锋面雨带向北推移较快,导致南旱北涝;1993年相反。
读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如下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按图的顺序,下列气候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 B )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15.上图四种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C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4题,①地各月气温均高于0 ℃,且雨热不同期,因此为地中海气候。②地各月气温均在15 ℃以上,各月降水丰富且平均在200 mm以上,因此为热带雨林气候。③地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雨热同期,降水最多的月在200 mm以上,应为温带季风气候。④地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降水夏季多,冬季少,因此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第15题,③④两种气候均为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
下图是“某年4月份的某日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110°E、40°N)、乙(120°E、45°N)是近地面的两地点,读图完成16~17题。
16.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控制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的是( B )
17.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D )
A.甲地炎热干燥;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小
B.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狂风暴雨
C.甲地此时多西南风;乙地此时多东北风
D.甲地大风;乙地阴雨连绵
【解析】 从题干和示意图可知甲乙位于北半球的锋面气旋中,结合甲乙的经纬度和北半球锋面气旋的移动方向可知甲位于冷锋的锋后,乙位于暖锋的锋前。此时甲乙均有可能形成阴雨天气,且甲地的天气变化要比乙地剧烈,甲地此时多为偏北风,乙地多为偏南风。
(2018·沈阳高一检测)读某天气系统经过沈阳市前后的气温、气压、降水、风速变化示意图,完成18~19题。
18.该天气系统是( C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19.该天气系统到达沈阳市的时间是( B )
A.29日 B.31日
C.1日 D.3日
【解析】 第18题,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过境时有明显的降水过程,故判断为冷锋过境。第19题,图中气温和气压的转折点为31日,并且降水的时间也出现在31日,所以该天气系统的过境时间为31日。
下表是我国某地区海平面一年中气压系统交替变化规律表。据此回答20~21题。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气压 系统 |
高气压(甲) | 低气压 |
高气压 (乙) |
低气压 |
高气压 (丙) |
20.该地区最可能是( B )
A.东北地区 B.江淮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北地区
21.5、6月该地区形成“梅雨”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C )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反气旋
【解析】 第20题,根据该地区7、8月被高压系统控制,可以判断该地区为我国的江淮地区。第21题,江淮地区5、6月的“梅雨”天气是由准静止锋天气系统控制而形成的。
(2018·天津高一检测)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22~23题。
22.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C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冷暖干湿交替 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23.图中①~②时段( A )
A.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 B.冰川面积减小
C.雪线高度不变 D.海平面在上升
【解析】 第22题,由图可知,气温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冷暖交替,降水量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干湿交替,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不一。第23题,从图中曲线变化可以看出,由①~②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
读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回答24~25题。
温室 气体 |
浓度(mg/m3) |
年增 长率 (%) |
生存期 (年) |
温室效 应强度 (CO2=1) |
对全球气 温变暖的 现有“贡献” 率(%) |
|
1750年 | 1990年 | |||||
CO2 | 280 | 353 | 0.5 | 50~200 | 1 | 55 |
氟氯烃 | 0 | 0.000 85 | 2.2 | 50~102 |
3 400 ~15 000 |
24 |
CH4 | 0.8 | 1.72 | 0.9 | 12~17 | 11 | 15 |
NO2 | 0.000 29 | 0.000 31 | 0.25 | 120 | 270 | 6 |
24.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最大,主要原因是( D )
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CO2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解析】 CO2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最大,这是由于在几种温室气体中,CO2浓度最高。
25.下列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是( B )
A.大量进口石油,杜绝使用煤炭 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解析】 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今后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小矿物能源消费比重,减排温室气体;而限制工业、杜绝使用煤炭都会对经济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不可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50分)
26.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C__。
(2)图中①、②两处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分别称为__低气压__和__高气压__,就气流运动形式而言,①、②两处分别称为__气旋__和__反气旋__。
(3)图中虚线M表示__低压槽线__,实线N表示__高压脊线__。
(4)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__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__。
(5)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②__,原因是__②处是高气压中心,天气晴朗__。
(6)图中A、B两处相比,__A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因为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时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稀疏时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__。
2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两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
材料三 气候资料表。
地区 | 1月均温(℃) | 7月均温(℃) | 12~次年2月降水量(mm) | 6~8月降水量(mm) | 年降水量 |
甲 | 26 | 26.5 | 643 | 612 | 2 480 |
乙 | -10.7 | 24.8 | 45 | 321 | 680 |
丙 | 8 | 25.0 | 345 | 32 | 740 |
丁 | 5.4 | 27.5 | 105 | 425 | 1 015 |
(1)材料一表示的是 北 (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
(2)材料二A、B、C、D四地气候中,常年在材料一中的⑥带控制下而形成的是 B 。
(3)材料二A、B、C、D四地气候中,与材料3丙地气候特征相似的是 C ,该气候类型的一般分布规律是 南北纬30度~40度的大陆西岸 。
(4)制约H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干旱 。
【解析】 (1)根据极地附近的高压气流运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辐散,应该为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2)材料一中的⑥带为西风带,常年在它的控制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大陆的西岸,40~60度地区,可以判断在B处。(3)材料三中的丙气候特征是冬季(1月)温和湿润,夏季(7月)炎热干燥,可判断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C在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其分布规律是在南北纬30度~40度之间。(4)H地为撒哈拉沙漠地区,干旱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28.读“我国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此时,A地处于__高压__(天气系统)控制下,其水平方向气流呈__顺时针方向辐散__流动,A地此时的天气状况是__晴朗__。
(2)B、C两地在未来几天都将有锋面过境,简述两地在锋面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状况。
地点 | 锋面类型 |
过境时可能 出现的天气 |
过境后的气温、气压 变化和天气 |
B | |||
C |
【答案】
地点 | 锋面类型 |
过境时可能 出现的天气 |
过境后的气温、 气压变化和天气 |
B | 暖锋 | 云层增厚,出现连续性降水 |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
C | 冷锋 | 出现大风、阴天、雨雪、降温 |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
(3)如果该天气形势出现在春季,那么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有可能出现__寒潮__和__沙尘暴__灾害性天气。
29.读图,回答问题。(8分)
(1)图中A、B、C、D四地中,目前受暖气团控制的是__B、C__。
(2)影响我国天气的天气系统主要是__冷__锋,我国夏季北方的暴雨是__冷__锋造成的。
(3)A、B、C、D四地未来天气变化过程与下表描述相似的地方是__B__。
日期 | 气温(℃) |
气压 (hPa) |
天气 现象 |
||
平均 | 最高 | 最低 | |||
1月1日 | 20 | 28 | 12 | 1 002.5 | 晴,1~2级偏北风 |
1月3日 | 9 | 17 | 2 | 1 005.0 | 中雪,6~8级偏北风 |
1月5日 | 7 | 13 | 0 | 1 008.0 | 阴转晴,2~3级偏北风 |
(4)上表中描述的气象灾害是__寒潮__。
(5)上表中锋面过境的日期是( B )
A.1月1日以前 B.1月3日
C.1月5日 D.1月5日以后
3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下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气温变化模拟值,黑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观测值。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
(1)读材料一,分别描述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特点并简析原因。
__模拟值:全球气温不断升降和波动。观测值: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原因:人类生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植被的破坏。__
(2)根据材料二,简析B所在地区在世界交通位置中的重要性,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提升北冰洋海运价值的影响。
__重要性:B所在地区是联系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影响:浮冰或冰盖融化,利于航行。__
(3)材料二中A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__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该地复种指数提高和农业结构改变。_
本文标题: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业质量标准检测试题及解析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8703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87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