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试题解析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试题解析 > 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试题

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试题

时间:2019-08-24 10:5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下图表示新疆某地气温和某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日变化过程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解析】

 

1. 图中表示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日变化、气温的曲线依次为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①③②

2. 图示信息出现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答案】1. D    2. 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疆某地气温和某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日变化过程图”为材料,考查学生对气温,蒸腾作用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查考学生读图能力。难度相对较大。

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解析】1题详解】

一天中气温最低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最高出现午后,最符合的是②,所以AB错误,排除AB选项。晚上没有阳光,植物没有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所以产生水分多,含水量多,白天蒸腾作用强,植物的水分含量较少,最符合的是①,所以排除C,因此正确答案为D。

【2题详解】

根据上题的判断,可以得知,该地日最高气温高达30℃,所以最有可能出现在新疆的夏季,正确答案选A。1月在冬季,4月在春季,10月在秋季,都不可能出现30℃高温,所以BCD错误。

【点睛】对于一些难度稍大的题目,要学会利用排除法,以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然后排出错误选项。

 

洱海是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其西侧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溪流发源于此。历史上流城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因此,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推断流城内的气候变迁。下面图a为云南点苍山和洱海地区示意图,图b示意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解析】

 

3. 图a中点苍山东侧平原的成因是

A. 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B. 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C. 地売上升,流水沉积 D. 地壳下沉,流水沉积

4. 图a中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特点为

A. 逐渐变粗 B. 逐渐变细

C. 先变粗,后变细 D. 先变细,后变粗

5. 图示地区1300年至2000年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为

A. 变干一变湿一变干一变湿 B. 变湿一变干一变湿

C. 变湿一变干一变湿一变干 D. 变干一变湿一变干

【答案】3. D    4. B    5.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容包括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通过沉积颗粒物的粒径判断气候变化,难度比较大。

【3题详解】

平原西侧为断层陡坡,说明西侧岩石相对东侧上升,或者说东侧岩石相对西侧下沉,,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作用不断将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平原地形。故D正确。如果地壳上升,应该形成块状山或高地,而不会是平原,故AC错。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不是侵蚀,故B错。

【4题详解】

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来自西侧,随着流水流速变慢,携带能力会逐渐变低,所以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所以ACD都不对,正确答案为B。

【5题详解】

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反之则减小。1300年-1500年颗粒变小,说明气候变湿,1500年-1700年颗粒变大,说明气候变干,1700年-1850年颗粒变小,说明气候又变湿,1850年-2000年颗粒变大,说明气候变干。所以答案为C,ABD错误。

【点睛】第一题,可以反过来分析,平原一般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排除AB;能沉积的地方肯定是地势低洼的地方,所以一定是地壳下沉形成低洼地,排除地壳上升的C。答案为D.

 

苋菜,茎叶可作为虢菜食用,叶色丰富主要供观赏。根、果实等可入药,有明目、利湿、去寒热的功效。苋菜喜温暖,较耐热,生长适温23-27℃,20℃以下生长缓慢。要求土壤湿润,但不耐涝。下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某区域等高线及等潜水位示意图,图示区城有一条大型河流流经。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解析】

 

6.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表述,正确的是

A. ①地潜水流动速度最大 B. ②地潜水由西北流向东南

C. ③地看不见观景台 D. ④地潜水埋藏深度可能为4米

7. 图中四地最适合种植苋菜的是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8. 图示季节

A. 河流水补给潜水 B. 河流携带泥沙量较多

C. 苋菜生长缓慢 D. 日落时观景台影和河流基本垂直

【答案】6. C    7. B    8.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

【6题详解】

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陡,潜水流动速度越快。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地等潜水位线最密集,所以②地潜水流动速度最快,故A错。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所以②地潜水由东北流向西南,故B错。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可以判断出,观景台到③地之间有一个山脊存在,所以③地看不见观景台,故C正确。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得知④地海拔高度为563-564米,④地潜水海拔高度为561-562米,根据“潜水埋藏深度=地面海拔高度-潜水海拔高度”,得知潜水埋藏深度为1-3米,所以D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C。

【7题详解】

① 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故A错。③地、④地潜水埋藏较深,土壤湿润程度不好,所以C、D错。②地在562米潜水位线上,海拔高度接近562米,所以潜水埋藏较浅;②地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形比较平坦,便于耕作,最适合种植苋菜。所以B正确。

【8题详解】

根据“凸高为低”判断出河流所在地,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画出潜水流向,可以看出潜水流向河流,所以潜水补给河流,故A错。潜水补给和流水,说明河流处于枯水期,水量小,携带能力低,所以河流携带泥沙量较少,故B错。长江枯水期在冬季,气温低,苋菜生长缓慢,故C正确。此时为冬季,日落西南,观景台的影子在东北,与河流基本是平行的,而不是垂直。故D错误。

【点睛】等潜水位线判读技巧

1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陡,潜水流动速度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缓,潜水流动速度越慢。

2潜水埋藏深度=地面海拔高度-潜水海拔高度

3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平均深度只有8米,海水盐度低,沿岸常年有海流,海底地形平坦,冬季大幅封冻。冬季盛行偏北风,西北部海区常有惊涛巨浪,景象十分壮观。刻赤海峡是连接亚速海和黑海的通道,二战时建有铁路大桥,后因自然原因损毁,2018年俄罗斯新建的刻赤海峡公路两用大桥通车。西部有狭长的沙嘴与锡瓦什湾相隔,锅瓦什湾大部分水体深度在0.5米到1米之间,海底有厚达5m的淤泥。由于生物的作用,常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夏季尤臭。下图为亚速海及周边区域略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解析】

 

9. 近百年来,亚速海的盐度发生了变化,关于其盐度变化及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变小   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多,补给水源增多

B. 变小   经济发展排放的废水增多,稀释了海水

C. 变大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盐度增加

D. 变大   生产活动中大量引水,海平面下降,黑海海水倒灌

10. 二战时修建的刻赤海峡铁路大桥被损毁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因发生地震灾害而损毁 B. 由火山喷发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解析】熔岩摧毁

C. 海水挟浮冰撞毁桥墩 D. 因泥沙淤泥积航道而废弃

11. 关于夏季锡瓦什湾“尤臭”的自然原因,描述错误的是:

A. 夏季亚速海的洋流较弱 B. 夏季蒸发大,降水少,湾内水位浅

C. 夏季气温高,微生物生长活跃 D. 沙嘴阻挡了内外海水的交换

【答案】9. D    10. C    11.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材料和图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9题详解】

该区域没有大规模的山脉,所以不会因为全球变暖而导致冰雪融水增多,却可能因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剧,所以受全球变暖影响,该海域盐度不是变小,而是可能变大,故A错。经济发展对水源的需求量往往大于排水量,所以,受经济发展影响,该区域的水量最可能减少,从而导致海面降低,黑海海水倒灌,使该海域盐度变大。所以,B错,D正确。C选项,全球变暖是盐度变大的可能原因,但是因为全球变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影响程度较小,人为原因才是最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最佳答案为D。

【10题详解】

该地区远离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海底地形平坦,说明该地并未发生火山地震,所以因发生地震灾害而损毁的可能性不大,故AB错。材料中提到“冬季大幅封冻,冬季盛行偏北风,西北部海区常有惊涛巨浪”,所以可以推测大桥损毁的原因最可能是海水挟浮冰撞毁桥墩,故C正确。平均深度只有8米的海域是不适合船只航行的,即便泥沙淤泥积航道,也不会导致大桥损毁。故D错误。综上,正确答案为C。

【11题详解】

海湾海底分布着厚达5米的淤泥,夏季气温高,微生物活动比较活跃,所以海底物质容易腐烂变质引发臭味,故C描述比正确。夏季蒸发量大,降水少,湾内水位更浅,海底臭味更容易散发出来,故B描述正确。沙嘴阻挡了湾内外海水的交换,没有外界海水的稀释,臭味不易减少,故D描述正确。材料提到“沿岸常年有海流”,所以A描述不正确。综上,正确答案为A。

 

第Ⅱ卷 综合题

二、综合题,本卷共160分,请学生按要求作答。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脉西麓、太平洋东岸,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境内多火山、地震。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大地震,2010年2月智利中南部发生8.8级地震,2018年11月2日智利北部发生5.9级地震。

材料二智利目前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国家,被誉为“铜矿之国”,但铜矿开采成本高。铜矿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铜工业是智利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智利出口的主要是精铜矿石,精铜冶炼和下游成品加エ环节是在铜产品消费国完成的。近年来,智利开始寻求国际合作,提高冶炼和深加エ技术。下图示意智利铜矿分布。

材料三中国是世界最重要的铜消费国。但是中国与智利在铜矿开采、冶炼和深加工方面合作不多。所以,鼓励中国企业到智利投资,就成为智利的政策选择。智利社会环境稳定,交通发达,对外实施全面的开放政策,鼓励外国投资与合作。




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解析】

 

(1)说明智利境内多火山、地震及铜矿丰富的原因。

(2)分析智利铜矿开采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3)分析智利北部地区发展铜冶炼工业的不利条件。

(4)评价中国企业到智利投资铜工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智利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地壳活动(或岩浆活动)频繁,岩浆侵入后冷凝形成铜矿。

(2)地处安第斯山区,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夏季炎热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铜矿开采易造成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环境成本高;地处偏远山区与沙漠,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采矿的运营成本高。

(3)智利北部地区地处热带沙漠气候,水资源短缺;能源缺乏;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当地市场狭小。(3点即可)

(4)智利铜矿资源储量丰富,产量大;智利海运、铁路等运输条件较好,交通便利;智利国家政策支持;智利社会环境稳定;智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中国的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3点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智利的铜矿开采为材料,考查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等主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详解】(1)材料中提到“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脉西麓、太平洋东岸”,可以判断出智利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所以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材料提到“铜矿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所以铜矿丰富的原因是,岩浆活动频繁,岩浆侵入后冷凝形成铜矿。

(2)开采成本高的原因,主要地形地质,气候,交通,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1地形地质:地处安第斯山区,地形比较崎岖,地处地震带,地质条件非常复杂;2气候:主要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炎热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很差;3交通:地处偏远山区与沙漠,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4环境:铜矿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环境成本高。综合以上各点原因,智利铜矿开采成本高。

(3)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能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交通,市场,技术,政策等。智利北部地区发展铜冶炼工业的不利条件包括:1地处热带沙漠气候,水源严重短缺;2当地能源缺乏;3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利;4本国消费量少,当地市场狭小等。

(4)本题考查工业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解析】区位因素。中国企业到智利投资铜工业的有利条件包括:从智利方面分析:1智利铜矿资源丰富;2智利濒临太平洋,海运条件较好;3“鼓励外国投资与合作”,可见有智利国家政策支持;4“智利社会环境稳定”;5智利劳动力资源丰富;从中国方面分析:6“中国是世界最重要的铜消费国”,可见中国市场广阔;7“精铜冶炼和下游成品加エ环节是在铜产品消费国完成的” “中国是世界最重要的铜消费国”,可以推断出中国的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尔德宁位于新發巩留县东部山区,是南北走向的山间阔谷,与雪山平行。特殊的南北走向,使得库尔德宁冬暖夏凉,四季气候宜人,降水丰富。1984年这里被辟为自治区雪岭云杉自然保护区,2000年又被确定为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库尔德宁是天山山脉森林最茂密的地方,拥有单位材量世界罕见的云杉森林资源、完整的原始森林类型及植被,保护区内有1000余种高等植物,146种陆栖脊椎动物和196种昆虫,堪称亚欧大陆的野生生物物种的“天然基因库”。




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解析】

 

(1)推测库尔德宁“南北走向的山间阔谷”的形成过程。

(2)分析库尔德宁气候冬暖夏凉的原因。

(3)说出库尔德宁成为“天然基因库”的有利条件。

【答案】(1)受内力作用影响,库尔德宁东西部褶皱隆起,中部凹陷形成谷地;后受流水、冰川侵蚀作用影响,谷地不断展宽加深,形成阔谷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解析】

(2)夏凉成因:该地区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低;夏季,该地区受东、南面山地的阻挡,到达谷地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夏季该地区森林繁茂,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强。冬暖成因:冬季受北部山地的阻挡,该地受冷空气影响小,(或盛行下沉气流,增温明显)气温较高。

(3)冬暖夏凉降水丰富;山区面积广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生物种类多;该地区人口密度低,且地形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政府的保护力度大。

【解析】

【分析】

本题给出库尔德宁的相关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等高线地形图是近年高考的常见图形,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获取地形信息,解答一系类自然地理问题,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

【详解】(1)任何地方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成谷的原因是受内力作用影响,该地东西两侧褶皱隆起,中部凹陷从而形成谷地,成谷后,主要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流水、冰川等侵蚀作用影响,谷地不断加宽加深,最后形成阔谷。

(2)本问主要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影响因素包括:纬度(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地形,洋流,海陆位置,人类活动等。

该地夏凉的成因主要是:1海拔:该地区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低;2地形:夏季,该地区受两侧山地的阻挡,使得到达谷地的太阳辐射较少,所以气温较低;3下垫面:夏季该地区森林繁茂,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强

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冬季气温主要看受冬季风影响的强弱。该地冬暖成因主要在地形和大气环流方面:冬季受北部山地的阻挡,该地受冷空气影响小,所以气温较高。

(3)成为“天然基因库”的地方一般地形比较复杂,气温降水有差异,才能使不同的生物种类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另外,较少的人类活动和政府的保护力度也是重要原因。库尔德宁成为“天然基因库”的有利条件:1气候多样,植被多样:冬暖夏凉降水丰富,森林植被茂密;2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因此生物种类多;3人类活动:该地区人口密度低,且地形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小;4政府:政府的保护力度大。

 

14.【地理一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体验式观光农业在我国如丽后春笋般涌现。在一片繁荣的背后,人们逐渐发现各处的观光农业形式雷同,内容单调,且多经营粗放,缺乏乡土性,缺乏吸引力。

结合材料,从游览价值角度对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加以评析,并提出解决施。

【答案】问题评析:形式雷同,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不合理;内容单调,没有体现体验式特点,旅游活动的质量不高;缺乏乡土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不高。(两点即可)

解决措施: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进行综合旅游规划(形成合理的地域组合及集群);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适度建设,保留乡土气息;设计开发多样的旅游活动,增强体验感(增加少儿体验项目等)。(3点即可,其他回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体验式观光农业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详解】旅游资源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资源质量,还与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有关。解决措施要从发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多方面的改进和努力,真正体现体验式观光农业的优点。

问题评析:1“形式雷同”,说明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不合理;2“内容单调”,说明旅游活动的质量不高;3“经营粗放,缺乏乡土性,缺乏吸引力”,说明旅游资源的价值不高。

解决措施:1政府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进行综合旅游规划(形成合理的地域组合及集群);2旅游景点方面: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适度建设,保留乡土气息;设计开发多样的旅游活动,增强体验感。

【点睛】补充: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1资源价值,2地理位置与交通,3客源市场,4基础设施,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15.【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2001-2015年主要流域水质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其中,劣V类水质断面主要集中在海河、准河、辽河和黄河流域。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解析】
 

指出我国2001-2015年水质变化特点,并分析海河、淮河、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质较差的共同原因。

【答案】变化特点:水质总体变好,劣Ⅴ类水质占比明显减少,I一Ⅲ类水质占比增加。

共同原因:河流流量小,自净能力弱;水量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污染严重;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排放污水较多。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利用材料分析水质差的原因。

【详解】变化特点:通过图片,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劣Ⅴ类水质占比明显减少,I一Ⅲ类水质占比增加,所以水质总体来说越来越好。

海河、淮河、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质较差的共同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包括:河流流量小,自净能力弱;季风气候区,水量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污染严重;人为原因:流域内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生产生活排放污水较多。

【点睛】在环境保护相关题目中,原因类题目较常见,一般在分析原因时,都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本文标题: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8416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8416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试题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综地理试题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