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1. 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 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 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 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 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 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 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 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 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 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1. D2. C
【1题详解】该题认真分析图中各要素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A错误;水域面积也是先增后减,但是变化不大,而不是不断减少B错误;未利用地面积也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C错误;图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故D正确。
【2题详解】首先从上题分析或者从图中看出建设用地发生什么的变化,即面积持续增加,带来的影响应从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影响角度分析。建设用地增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A错误;城市化过程使城市面积扩大,以及现代交通工具让住在较远处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变长B错误;建设用地增加,硬化地表,不透水地表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建设用地增加,会破坏地表,影响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受损D错误。
考点:考查城市化问题及带来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情况。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3. 由图判断,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四个阶段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 C4. A
【3题详解】由图可判断③阶段第一产业比例最大,第二、三产业比重最小,应该处于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
【4题详解】城市化水平高的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大,由图示可判断①阶段第三产业比例最大,该阶段城市化水平应该最高。
阅读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北京市),回答下列各题。
5. 北京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A. 地下水位的上升 B. 径流总量减少
C. 蒸发量增加 D. 降水量增加
6. 要减少北京市中心区在降水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 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 扩大城市的规模
C. 适当增加绿地面积 D. 修建水库
【答案】5. D6. C
【5题详解】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地下径流小,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A错;径流总量大,B错;蒸发量减少,C错;降水量增多。D对。
【6题详解】要减少北京市中心区在降水时期的地表径流,可采取推广使用渗水砖,增加城市地表的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该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扩大城市的规模和适当减少绿地面积,会导致城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增加,故要增加绿地面积,B错C对;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成本较高,不合理,A错。修建水库对调节城市下渗影响小,D错。
读图,回答各题。
7. 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A. a B. b C. c D. d
8. 在上述城镇的城市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
A. 土地生产力大小 B. 水资源的多少
C. 基础设施的建设 D. 经济规模的设想
【答案】7. B8. B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7题详解】图示b处地形平坦,邻近河流,水源充足,又有铁路经过,交通便捷,周边绿洲面积大,位置居中,在四个位置中,其区位优势条件最为突出。
【8题详解】从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看,周围有大片沙漠,河流为内流河,因而制约城市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就是水源条件。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公路交通枢纽 D. 港口
10. 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 位置适中 B. 资源丰富 C. 气候宜人 D. 经济中心
【答案】9. D10. D
【9题详解】仔细读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沿海,是港口(看图例),据材料中有“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说明港口运输繁忙,经济繁荣。相比其他因素,港口对甲地形成城市影响更大。故选D。
【10题详解】该城市位于沿海,并不适中,A错误;题中没有信息反映该城市资源丰富,而且该国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B错误;该国与该城市气候相同的地方很多,C错误;据材料分析,该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而该城市又是主要港口,其经济应该很活跃,是该国经济中心,经济繁荣应该是其成为首都的优势条件,D正确。故选D。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
本文标题:山东省淄博临淄中学高一2018-2019学年3月月考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8330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83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