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地区某个月份人口死亡率骤然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 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B. 遭遇大的自然灾害
C. 医疗卫生水平下降 D. 经济发展速度减慢
【答案】B
【解析】
【详解】某地区某个月份人口死亡率骤然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遭遇大的自然灾害,B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经济发展速度减慢,不会导致人口死亡率突然变化,A、D错。科技发展,医疗卫生水平只能不断提高,C错。故选B。
【点睛】人口死亡率骤然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遭遇大的自然灾害。科技发展,医疗卫生水平只能不断提高。
2.影响当今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因素 B. 土壤的肥力状况 C. 经济因素 D. 宗教因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经济、政治等方面,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题目较简单。
【详解】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主要是从经济落后的区域迁往经济发达的区域,C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 与现在我国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甲国最可能位于( )
A. 非洲 B. 亚洲 C. 拉丁美洲 D. 欧洲
5. 与其他三国相比,丁国
A. 出生率最低 B. 人口增长数量最多
C. 死亡率最高 D. 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答案】3. B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获取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题详解】
我国目前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甲属于现代型,但已出现负增长;丙和丁属于原始型和传统型.符合的是乙.B正确。
【4题详解】
甲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且出现了负增长,最可能是经济发达的欧洲。D正确。
【5题详解】
丁国人口出生率最高,A错误;图中只给出了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没有给出人口数量,故不能判断出哪个国家人口增长数量最多,B错误;死亡率最高的是丙国,C错误;丁国人口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较高,为传统型,D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6.下列关于人口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口流动就是人口迁移
B. 外籍劳动力流动趋势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C. 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区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D. 我国的“民工潮”属于人口迁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流动。
【详解】人口流动是短期的,不是人口迁移,A错误;国际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故外籍劳动力流动趋势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B正确;流动人口会造成流入地区,就业、环境等压力增大,C错误;我国的“民工潮”是短期的人口流动,D错误。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春节临近,对返乡者来说,又到了一年一度“一票难求”的时刻。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近年来选择“反向春运”者越来越多,所谓“反向春运”是指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返乡。这种既省钱又尽孝的“反向团圆”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成为不少在城市打拼的“80后”“90后”陪伴父母过年的“妙招”。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 导致春运期间人口流动量大的最主要因素是
①社会文化因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8. 有关“反向春运”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输出 B. 不利于交通资源优化配置
C. 缓解东部地区城市空城化 D. 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案】7. A
【解析】
【7题详解】
春运期间人口流动主要是为了家庭团聚回家探亲,属于社会文化因素,①正确;因地区间经济差异,人口一般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春运期间又从工作的发达地区向家乡欠发达地区流动,②正确;因此导致春运期间人口流动量大的最主要因素是①②。故选A。
【8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反向春运”是指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返乡。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是人口的迁入区,以往春节期间迁入的打工人口大量返乡,导致东部地区城市空城现象,“反向春运”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城市空城化。故选C。
【点睛】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其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和个人对生活或职业的需求是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 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表示
A. 从北美迁往拉美 B. 从亚洲迁往拉美
C. 从非洲迁往西亚 D. 从欧洲迁往非洲
10. 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 从湖南流往广东 B. 从河北流往山东
C. 从新疆流往内地 D. 从湖北流往重庆
【答案】9. C
【解析】
【9题详解】
二战后,拉美成为人口的迁出地区,西亚因石油开采收入高,吸引大批外籍工人,成为人口迁入区,C正确。
【10题详解】
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方向是由内陆省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广东经济发达,是人口主要迁入省。A正确。
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我国水源短缺、矿产富饶的地区。近年来,北京市设定了人口“天花板”,计划2020年的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以内。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 北京市设定人口“天花板”的最主要限制性资源是
A. 水资源 B. 矿产资源 C. 土地资源 D. 生物资源
12. 为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北京市可采取的对策是
A. 实行跨流域调水 B. 推行严格的积分落户制度
C. 控制用地规模 D. 提高城市人均消费水平
【答案】11. A
【解析】
【11题详解】
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资源的短板是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北京市资源的短板是水资源,是北京市设定人口“天花板”的最主要限制性资源。选A正确。
【12题详解】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水平、对外开放度及生产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北京应提高资源短板,即增加水资源量,可实行跨流域调水,A正确;推行严格的积分落户制度,只是限制了进京人口,不能提高环境人口容量,B错;控制用地规模,不能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错;提高城市人均消费水平,会降低环境人口容量,D错。选A正确。
【点睛】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不同的生活水平需求会有完全不同的人口容量。很显然,人口容量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⑤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人口容量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或者这样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⑦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受教育水平高了,不会轻易破坏环境)
⑧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这是和科技发展水平相联系在一起的)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A. ① B. ④ C. ③ D. ②
14. 下列各国,目前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A. 丹麦 B. 中国 C. 埃及 D. 印度
【答案】13. B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图示纵坐标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①-②阶段,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反映人口加快增长;②--④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为正数,故判断人口增长放缓,但总人口仍不断增长,④点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则反映人口数量开始下降,故④时为该国人口总量达到顶峰时期。故答案选B项。
【14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目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已出现负增长,为发达国家。丹麦属于发达国家,A正确。中国、埃及、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比较快,BCD 错误。故答案选A。
15.“丁克”家庭也称为自愿不生育家庭,其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是
A. 传统农业文化 B. 现代工业文化 C. 现代大城市文化 D. 宗教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丁克”家庭也称为自愿不生育家庭,因此成为丁克的首要标准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其次,主观上对自己丁克身份接纳和认可--他们认为丁克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属于现代大城市文化。故C正确。传统农业文化与宗教文化一般鼓励生育,故A、D错误。现代工业文化对“丁克”家庭影响不大,故B错误。
地域文化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结果,它又会影响人口的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下列地域文化与其指示的地理环境的关联正确的是( )
A. 傣家竹楼——干热的环境 B. 龙王庙——水旱灾害频繁
C. 楼兰遗址——屈辱的近代史 D. 清真寺——满族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17. 上述文化对当前人口增长有明显影响的是( )
A. 傣家竹楼 B. 龙王庙 C. 楼兰遗址 D. 清真寺
【答案】16. B
【解析】
【16题详解】
傣家竹楼位于南方湿热地区,故A错误;龙王庙是水旱灾害频繁时人们祈神求仙活动的场所,故B正确;楼兰古国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而消失的,故C错误;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17题详解】
目前,傣家竹楼主要用来居住,对当前人口增长影响较小,故A错误;龙王庙、楼兰遗址作为旅游资源 只会影响人口的流动,对当前人口增长影响较小,故BC错误;宗教活动对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进而影响人口的增长,故该题选D。
18.对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有利的人类活动是
A. 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B. 控制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
C. 改进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与方法 D. 大面积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
【答案】C
【解析】
【详解】对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有利的人类活动是改进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与方法,扩大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提高利用率,C对。 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大面积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环境,减小环境人口容量,A、D错。控制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不能改变环境人口容量,B错。故选C。
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9. 下表中反映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A. 25万 B. 30万 C. 35万 D. 45万
2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答案】19. A
【解析】
试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
【19题详解】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反映人口合理容量,从图中可读出为25万,A正确。
【20题详解】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可能扩大;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C正确;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7~8亿人左右,16亿是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故选C。
下图为城市楼层高度与距离市中心距离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1. 在P区域形成的城市地域功能区是(
A. 工业区 B. 住宅区 C. 中心商务区 D. 商科技区
22. 上题中的功能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 交通便利 B. 地租较高 C. 环境优美 D. 科技发达
23. 影响城市楼层高度与市中心距离关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地租高低 B. 建筑水平 C. 环境质量 D. 发展历史
【答案】21. C
【解析】
【21题详解】
据图可知,P位于市中心,区域楼层最高,要求地租最高,只有商业能够支付,可判断为中心商务区。故选C。
【22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为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交通便利,可获得最大的消费人群对象,而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费人群最多。故选A。
【23题详解】
城市地租及支付能力关系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决定性因素。故选A。
读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县(市)、乡镇及其服务范围示意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24. 下列关于石家庄市与赵县等级与服务范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石家庄市的等级与赵县相同,服务范围与赵县相同
B. 石家庄市的等级高于赵县,但服务范围小于赵县
C. 石家庄市的等级低于赵县,但服务范围大于赵县
D. 石家庄市的等级高于赵县,服务范围大于赵县
25. 下列经营活动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A. 粮店 B. 服装店 C. 空调专卖店 D. 汽车交易市场
【答案】24. D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图中图例分析,石家庄为地级市,河北省省会,赵县为县级市,根据中心地理论,石家庄的级别高,服务范围大,赵县相反。故D项正确。
【25题详解】
根据商品的价格和日常购买的频率,服务门槛最高的是汽车交易市场,应建在服务范围较大的中心,所以服务范围最大的是D项。
【点睛】城市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等级越高,城市数目越少,之间距离越远。
下图为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6. 图中阶段⑤→⑥反映的现象是
A. 城市化加速发展 B. 郊区城市化 C. 逆城市化 D. 城乡差别加大
27. 下列关于城市化发展过快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物种增加 B. 地表水下渗增多
C. 出现城市“热岛”现象 D. 城市环境质量提高
【答案】26. C
【解析】
【分析】
考查城市化的特点以及城市化的影响。
【26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市城市人口比重在前期持续增长后,在阶段⑤-⑥城市人口比重在达到约90%后并没有出现增长,说明该市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扩张,郊区也变成了城市。B错误。城市化速度变慢,A错误。城乡差别缩小。D错误。
【27题详解】
城市化发展过快,城市下垫面变成混泥土等,地表水下渗减少,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弱;由于人口增多,人类活动的加剧,排放“三废”增多,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类活动使得城市温度始终高于郊区,进而产生“热岛”效应,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D错误。
【点睛】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①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高度集聚。②郊区城市化阶段。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征是,在工商业继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中心市区。③逆城市化阶段。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进,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出现人口净减少。④再城市化阶段。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
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28. 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B. 在N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C. 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D. 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29. 中国和英国依次处于图中的是
A. P、N B. N、P C. M、N D. P、M
【答案】28.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相关知识。
【28题详解】
N时段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城市化速度降低,但城市化水平较高。故D项正确。M时段处于城市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故A项错误。N时段处于城市化发展后期,城市化水平高,会出现逆城市化。此时人口不会向城市迅速集聚,相反会迁离中心城区。B项错误。P时段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迅速,但水平较低。C项错误。正确答案为D。
【29题详解】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为P阶段;法国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发展速度慢,处于后期成熟阶段,为N阶段。正确答案为A。
【点睛】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1.起步早。2.城市化水平高。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1.起步晚,发展快。2.城市化水平较低。3.城市发展不合理(“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
为缓解停车难问题,某城市采取“错峰停车”措施,鼓励各社会单位将停车车位夜间或双休日向周边社区市民开放。下图为“该城市某功能区不同时段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30. 该功能区属于
A. 商业区 B. 行政区 C. 工业区 D. 住宅区
31. “错峰停车”主要利用了该功能区与相邻功能区
A. 人口密度的差异 B. 人口流动状况的差异
C. 地租水平的差异 D. 汽车拥有数量的差异
【答案】30. C
【解析】
【30题详解】
结合图文信息可知该功能区人口数量在早晨流入大于流出,黄昏时人口流出大于流入。说明此功能区应该是早晨至黄昏的白天上班期间人口数量大,夜晚人口数量较少。商业区一般是周末节假日或黄昏后人口流入量较大,不符合此情况,A错误;行政区虽然也符合,但是人口数量不会出现黄昏有人口流入的情况出现,B错误;住宅区是居民夜晚休息,黄昏人口流入量大,早晨人口流出量大,不符合,D错误;最有可能是工业区,C正确。
【31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提及为缓解停车难问题,某城市采取“错峰停车”措施, 主要是根据该功能区人口数量流入和流出时间与相邻功能区的差异,从而可以实施错峰停车。B选项符合题意。
32.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服务范围表现为(
A. 以中心地为核心的圆形 B. 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C. 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条带形 D. 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五边形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心地理论。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相互重叠,相互嵌套。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据报道,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将整体或部分从市中心迁入北京市东南距市中心30公里的通州区,届时通州区将成为北京政务新区,一些即将迁入的人员对此举表示担忧。
根据报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小题。
33. 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的首要目的是
A. 减轻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B. 缓解北京东郊的交通拥堵
C. 缩小城市内部经济水平差异 D. 减少北京非首都功能
34. 为了解决迁入人员的后顾之忧,可在通州区
①优化交通网络,改善与中心城区交通联系
③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和绿地系统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33. A
【解析】
【33题详解】
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可以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有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故A正确。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入通州,会加剧北京东郊的交通压力,故B错误。由于搬迁的对象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对缩小城市内部经济水平差异影响不大,故C错误。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至通州,并没有离开北京市,因此不能减少北京非首都功能,故D错误。
【34题详解】
为了解决迁入人员的后顾之忧,可在通州区优化交通网络,改善与中心城区交通联系、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和绿地系统、提高教育、医疗、餐饮、文化等服务水平;由于搬迁的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就业问题不是迁入人员担忧的主要问题,故B正确。
【点睛】第一小题应注意题干要求“首要目的”,第二小题宜采用排除法。
下图为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图,图中环形为现在的环形道路,箭头为新规划事项。回答下列各题。
35. 新规划事项最有可能的是
A. 城市过境干道 B. 城市的放射状道路
C. 驱霾通风廊道 D. 城市工业的迁移方向
36. 推测新规划事项最适合布局
A. 交通用地 B. 住宅用地 C. 商业用地 D. 工业用地
【答案】35. C
【解析】
【35题详解】
图中新规划的事项穿过市区,延伸方向整体上是西北—东南方向,以当地季风风向接近,形成“狭管效应”,因此最可能是城市的通风廊道,故C正确。过境干道不应该穿过市区;城市的放射状道路的中心一般位于市中心;工业的迁移方向不会经过市中心,故A、B、D错误。
【36题详解】
通风廊道以大型空旷地带相连而成,主要由道路、相连的休憩用地、城市绿地、非建筑用地等构成,故A正确。住宅用地、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不具备空旷特点,故排除B、C、D项。
把沿街有花园的房屋的实体墙改造成镂空墙,使墙内的绿色透出来,叫“破墙透绿”。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小题。
37. 城市绿地缓解热岛效应的功能体现在( )
A. 调节气候 B. 降低噪声 C. 保持水土 D. 涵养水源
38. “破墙透绿”的环境作用是( )
A. 净化空气 B. 消烟除尘 C. 美化环境 D. 增加湿度
【答案】37.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7题详解】
绿色植物的作用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烟滞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城市绿地在缓解热岛效应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气候。
【38题详解】
直接从材料中分析,“破墙透绿”实际上没有增加绿化面积,而只是使绿化的视野更加开阔,故判断起到的是美化环境的功能。C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39.改善城市大气质量的正确措施有( )
A. 强制性推广无氟冰箱 B. 变城市居民的集中供暖为分户供暖
C. 鼓励购置、使用私家车 D. 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大气质量的防治,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难度一般。
【详解】为了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可以推广无氟冰箱,但不应强制,A错。集中供暖可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不能分户供暖,B错。私家车数量过大,会产生大量尾气,不利于城市大气质量改善,C错。绿地具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的作用,增强城市绿地面积,可以改善大气质量,D对。故选D。
40.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 商业区用地 B. 工业区用地 C. 住宅区用地 D. 绿化用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分布。城市住宅区用地占总面积的40%-60%,所以,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商业用地,C选项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分布。不同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城市中面积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区。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工业区一般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环境,市区工业正向郊区搬迁。
二、综合题
41.下图为“我国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图”(图甲)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图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甲中可以看出,我国的
(2)以图乙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10年间其发展趋向如何,试简要说明原因。
(3)近年来,三个地带中出现了“中部塌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现象,中部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粤、津、苏、沪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平均寿命延长;②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③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比重下降。
(2)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10年间这种分布不均衡的趋势在加剧。东部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不高,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快,经济活力强,吸引了大量人口,造成人口密度的增加。
(3)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原本落后的西部的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
【解析】
整体分析:本题通过地理统计图考查我国人口问题的区域差异以及形成原因、人口分布特点以及成因,掌握统计图的规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要读懂“玫瑰形”人口图,在7%(65岁以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为进入老龄化)圈以外的是进入老龄化的省区,这些省区出现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2)将图乙中1990年和2000年人口分布状况对比可看出:人口东部多、西部少;2000年东西部人口差距比1990年更大;主要原因是东部经济发达,人口从中西部迁到东部地区。
(3)要联系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进行分析。
【点睛】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们生育观念先进,出生率低,同时东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发达,平均寿命延长,所以老龄化严重;但是东部地区因为外来劳动力较多,所以人口增长主要是机械增长,从而导致东西部人口差距增大。
42.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5日发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我国出生人口1 615万,出生率为1.213%;死亡人口943万,死亡率为0.708%;自然增长率为0.505%。
材料二: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
(1)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何种人口问题?从图中看出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
(3)下面漫画反映了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表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2000~2005年间均可 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
(3)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影响。
(4)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例;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我国人口问题以及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由题中材料可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9%,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说明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
(2)由题,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从图中看出该问题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05年,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
(3)漫画中三个男孩对应一个女孩,反映的问题是性别比例失调,长大以后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
(4)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应包括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例;提高人口素质等。
43.下左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下右图为“某城市中心人口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
(2)图右中E-F阶段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
(3)城市化进程中容易产生的城市病有哪些?请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答案】(1)B
( 2)逆城市化
( 3)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任答两点)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1)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目前城市化发展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目前城市化发展快,城市化发展不合理。所以 A、B两条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B曲线,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是A曲线。
(2)图右中E-F阶段反映了城市中心人口比重逐渐增大至最大后开始减小的现象,说明该地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通常出现在左图中的发达国家,也就是A类国家。
(3)城市化进程中容易出现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比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压力增大、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等城市病。针对城市病,可以从规划建设和保护治理等方面解决,比如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大绿化面积,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
44.读 “北京市购物中心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北京市购物中心分布特点______、______。形成这种分布特点主要是受______、______因素影响。
随着城市快速路的修建、地铁的延伸和公交线路的完善,四环到五环之间住宅配套购物中心迅速增加,新兴商圈已经拓展到五环以外。
(2)据资料可以看出四环到五环之间交通条件的变化表现在______、______,实现人口的快速流动,城郊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______ (功能区)迅速增加,为购物中心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3)与购物中心相比,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超市选址时更关注______,为了能够吸引更大范围的顾客,超市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
【答案】(1)集中在四环以内
(2)速度提高
(3)附近人口数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网点的分布等相关知识。
(1)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地域结构。读图分析可知,北京市购物中心主要集中在四环以内,交通沿线,城市中心人口流动量大,由大量的消费人群,交通沿线地区交通便利,便与人口的集散,适合商业的分布。
(2)由材料分析可知,四环到五环之间增加了高速公路、京通快速路以及地铁等交通方式,玉树方式的速度提高,而且交通运输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而实现了实现人口的快速流动,带动了交通沿线地区功能区的变化,住宅区迅速增加,同时由于四环外的位置距离市中心较远,地价较低,土地资源丰富。
点睛: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A. 商业城市:①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② 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或稳定的商品来源;③ 广阔的经济腹地。
B. 市内商业中心:①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②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高速公路沿线)。
本文标题:河北省永清县第一中学高一2018-2019学年3月月考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8320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83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