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读下图回答1-3题。
1.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 )
A.黄河上游泥沙 B.黄土高原泥沙
C.地上河河床 D.渤海海底泥沙
2.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 )
A.耕地面积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 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
3.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 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
1.B
2.C
3.D
【解析】
1.黄土高原地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了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势平坦,泥沙大量沉积。选B正确。
2.黄河三角洲地势低平,受海水侵蚀影响,盐碱化重不利于农耕,湿地增幅减小,不影响耕地面积;湿地增幅减少,地下水也不受影响;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幅下降;三角洲受海浪侵蚀后退幅度加大。选C正确。
3.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主要是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的治理,收到一定效果;上、中 游水利工程拦截了部分泥沙,减沙效应明显;黄河上、中游地区大力发展防护林体系,水土流失减少;渤海的风浪大小对黄河含沙量没有影响。选D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2016年合肥市进入“地铁时代”。下图为合肥市地铁3号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北端学林路站至相城站线路由地下转为地上采用高架敷设。读图完成4~5题。
4.合肥地铁3号线北端采用高架敷设可以( )
A.减轻尾气污染 B.保证行车安全
C.节省建设成本 D.提高运行速度
5.合肥市地铁的发展( )
A.提高了物流效率 B.节省了出行时间
C.减少了轿车数量 D.缓解了河运压力
4. C 5.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因素及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体难度一般。
【4题详解】
减轻尾气污染与是否采取高架无关,A错。地铁比高架安全性更高,B错。高架铺设减少了开挖地铁线路的投入,建设成本较低,C对。高架铺设与地铁的运营速度相差不大,D错。故选C。
【5题详解】
地铁是客运,不能提高物流效率,A错。地铁速度快,受地面交通状况的影响小,节省了出行时间,B对。对于轿车数量没有影响,C错。与河运关系不大,D错。故选B。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第四代城市住房,又被称为“城市森林花园”。第四代城市住房主要特征是每一层楼房都有一个公共院落、私人小院和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供住户种花种菜.遛狗养鸟,也可将车停放在自家门口。建筑外墙长满植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图a为第四代住房(该楼共20层)的8层平面设计图(一层十户型),图b为其植物外墙景观图。据此完成6?8题。
6.城市森林花园的设计,将( )
A.大幅度降低楼房建造成本 B.有利于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居住环境
C.有利于缓解中心商务区停车难的问题 D.有利于加强城市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7.若该设计率先在成都建成并投入使用,且整栋楼周围无其他高大建筑影响,则关于该高层住宅8层的相关户型选房观点合理的是( )
A.夏季午后,810住户受暴晒程度比806少
B.春分日,804住户受807住户遮挡,不便观赏日出
C.隆冬季节,801住户受冷空气影响较810住户小
D.冬至日,809住户的庭院获得的光照时间较802住户少
8.关于植物外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质层的主要作用是控制雨水下渗的速度
B.砾石层的主要作用是增大昼夜温差,促进植被生长
C.植被层的主要作用是截留水分,涵养水源
D.保护层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分下渗和根系向下发育
6.B
7.A
8.D
【解析】
6.城市森林花园的建设不能够大幅降低建造成本,A错;城市森林花园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环境质量,B对;该设计为第四代城市住房,主要影响住宅区,对中心商务区停车问题影响不大,C错;城市森林花园的设计,使得城市建筑外墙长满植被,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城郊之间的温度差异减小,城市风减弱,D错。故选B。
7.夏季午后,西面的房屋受暴晒程度较东部高,A对;春分日,太阳从正东方升起,807位于804的东南方,不影响804观赏日出,B错;隆冬季节,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盛行偏北风(西北风),故801受冷空气影响比810的要大,C错;冬至日,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802位于楼房的西北角,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D错。故选A。
8.基质层的主要作用是为植被生长提供养分和水分,A错;砾石层的主要作用,在于透水、排水,B错;植被层的作用在于截留水分、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C错。屋顶保护层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水分下渗和根系向下发育,D正确。故选D。
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O°C的一条曲线,是划分霜冻区域的标志。下图是某年2月4日-6日我国部分地区霜冻线分布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9.造成甲地附近霜冻线闭合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特征 D.人类活动
10.T甲、T乙、T丙分别表示甲、乙、丙三地2月 4日-6日的平均气温,推断最可能的是
A.T甲>T乙 >T丙 B.T甲>T丙>T乙
C.T丙>T甲>T乙 D.T丙>T乙>T甲
11.图中反映的天气变化,可能会带来( )
A.持续升温,缓解甲地的供暖压力 B.大风来袭,有利于乙地雾霾扩散
C.水面封冻,影响丙地港口的通航 D.降温显著,威胁三地春小麦播种
二、综合题(12、13必做题,14、15题任选一道,共56分)
12.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时期,光武镇成为全国唯一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抗战时期,由于界首市交通闭塞,未受日军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纷纷迁入,一度人口剧增,商贾云集,贸易兴旺,有“小上海”之称。但20世纪90年代末,界首市一些大型企业关张停产,存量盘不活、增量引不进、工业结构性矛盾固化等问题暴露无遗,工业发展陷入困境。2017年,界首市提出了“打造双创高地、产业新城”的产业发展理念,逐
渐形成“一区四园“的空间发展格局,有60多家企业与多所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步完成走向制造业中高端的产业转型。下图示意界首市的
地理位置。
(1)与界首市相比,指出安徽另一座有“小上海”之称的芜湖发展的优势条件。
(2)说明导致界首市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大型企业关张停产的原因。
(3)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低;产业科技含量低,竞争优势差;缺乏资金支撑,企业难以转型等。
(4)简述界首市打造中高端制造业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巴布亚新几内亚矿藏丰富,铜储量1200万吨,黄金储量l756吨,产量分别位列世界第11位和第13位。此外还有富金矿、铬、镍、铝矾土、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森林资源丰富,热带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36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77%,林木总蓄积量约29亿立方朱。巴布亚新几内亚多海底地震,但对渔业资源的形成却是一个很有利的因素。
材料二 巴布亚新几内亚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境内至今无铁路。2016年,中国计划斥资近40亿美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立巨大的工业园区,发展加工业和制造业,以促进巴布亚新几内亚经济的发展,加强两国合作。
材料三 巴布亚新几内亚示意图。
(1)说明巴布亚新几内亚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2)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内无铁路,分析其原因。
(3)中国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设工业园,有人主张在园区建立大规模的家具制造厂,请为其说明理由。
14.【旅游地理】
基律纳是瑞典北部的一座旅游城市,这里人口不多,但是在山丘间建立着一座座现代化的度假中心,每年圣诞节前后有大量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说明在圣诞节前后该地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旅游的原因。
15.【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甘草,地下根状茎发达,是一种良好的防风固沙植物。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量大,甘草价格不断攀升,宁夏一些地方每年春季出现了采挖甘草狂潮,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下图为甘草采挖现场,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采挖结束以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沙土和土坑。
简述大规模采挖甘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
1.B 2.C 3.D 4.C 5.B 6.B 7.A 8.D 9.C 10.C 11.B
12.(1)芜湖为地级市,城市等级较高;芜湖地处“黄金水道”长江边,水陆交通发达;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距上海、南京更近,便于承接产业转移;芜湖城市知名度高,更易吸引投资等。
(2)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低;产业科技含量低,竞争优势差;缺乏资金支撑,企业难以转型等。
(3)位于东西进出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优越;面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背靠中原经济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完善;国家政策支持;与多所高等科研院校发展产学研合作,科技人才丰富,企业创新能力强等。
(4)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促进工业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等。
13.(1)纬度低,热量充足,利于浮游生物和鱼类的生长;水体浅,阳光充足,利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为鱼类提供饵料;珊瑚礁分布非常普遍,为鱼类栖息提供场所;洋流受岛屿阻隔而变得十分紊乱,加上多海底地震,海水扰动,使海底营养物质上泛,促进表层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
(2)岛屿国家,国土面积狭小;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不利于铁路的修建,且河流众多,铁路修建成本高;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运输需求量小。
(3)理由:原始森林资源丰富,原料充足;木材材质优良,知名度高;廉价劳动力丰富;国际市场广阔;有政府政策扶持及外国援助。
14.圣诞节期间游客闲暇时间较多;正值极夜期,游客来此地欣赏极光;滑雪等旅游资源丰富;有机场、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度假中心,接待能力强;靠近欧洲经济发达的地区,客源广。
15.(生态环境脆弱,破坏易,恢复难。)植被破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层结构破坏;荒漠化加剧;水分涵养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加剧;鼠害等生物灾害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