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
A.处于早期
2.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按照随意的生活方式
C.可以不考虑未来的人口生活质量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4.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C.更高的收入
5.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
城市布局特点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C.交通运输的需要
6.有关现代物流过程中的商贸联系中,供应链正确的是(
A.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
C.采购→仓储→包装→运输→配送
7.人类因食物引起“公害病”产生途径很多,但多数是因为(
A.大气污染所致
C.噪声污染所致
8.下列地区中,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是(
①热带地区的平原
③热带地区的高原
A.①②
9.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
A.重叠交错,同级嵌套
C.界线分明,偶有交错
10.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是(
A.只种玉米
C.是一种粗放型农业类型
11.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
A.中国
12.决定上海郊区的乳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优越的水热条件
C.国家政策的影响
13.下面是“有关工厂设施与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各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造纸厂
B.①造纸厂
C.①钢铁厂
D.①水泥厂
14.为了减少运费,最需要接近市场的是(
A.制糖厂
15.世界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最终目的是(
A.获得丰富资源
C.雇佣廉价劳动力
16.下列问题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A.土地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17.作为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自身做起,下列正确的是(
①参与环保活动
③等工作后再接受环境教育
A.①②
18.实现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最关键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
C.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19.下列说法,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④围湖造田
A.①③⑤
20.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主张(
A.自然是主宰,人类必须完全适应于自然
B.人类是能动的,人类能依据自己的意愿任意利用和改造自然
C.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
D.宁可舍弃发展,也要保护好子孙后代生存的环境
21.导致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有(
①气候干旱,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③植被覆盖率低
A.①②③
2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
①过度樵采
A.①②
23.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①大量人口外迁,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③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沼气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④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
A.①③⑤
24.关于湿地的作用正确的是(
①涵养水源;②调节气候;
③美化环境;④净化水质;
⑤保护生物多样性;⑥保护臭氧层;
⑦湿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降水概率较大;⑧减轻酸雨危害
A.①②③④⑤
25.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26.图为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据图判断该河流开发的核
A.发电
27.河流梯级开发的必要的水文条件是( )
①河网稠密
A.①②
28.下列叙述中属于美国发展农业生产有利条件的是(
①本土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较好;②中部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③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②
北京市的交通管理已广泛的应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下图为北京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对某次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救护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29.急救指挥中心接到一个急救电话,需要通过120急救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救护车到达事故地点,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救护车离事故地点最近,所利用的技术( )
A.RS
C.GPS+GIS
30.救护车司机要想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A.计算机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数字ƒ代表的农业带是
(2)数字代表的农业带是
32.区域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图为某区域的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C、D四城市中最有可能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是
(2)A城市的主导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3)为促进区域工业的发展和联系,B、C两城市之间修建了铁路,铁路建成后,B城市
(4)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目前本区域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的某些城市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请你为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故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故答案选C项。
2.B
【解析】
【分析】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详解】
人口合理容量,必须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B正确。按照随意的生活方式,会加大资源的浪费,A错误。需要考虑未来的人口生活质量,能够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C、D错误。
3.A
4.C
【解析】试题分析:
3.从图表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为迁出国,发达国家为迁入国。故A正确。
4.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人均收入低,而发达国家人均收入高,就业率高。移民外迁主要是获得更多的经济受收入。故C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知识拓展】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迁移的意义: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作用。
2、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影响 |
迁入地 |
迁出地 |
有利 |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
①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
不利 |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并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
5.D
【解析】
【分析】
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河谷、河流形态呈带状,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交通运输线路分布在河谷中,形态受地形、河流影响。
【详解】
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地形和河流的分布,D对。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无带状特点,A错。政治经济的发展不是带状分布的原因,B错。交通运输线路受地形、河流影响,D错。
6.A
【解析】
本题考查商业贸易。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在商品流通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交换是联络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现代物流业的一般流程:采购一运输一仓储一包装一配送。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7.B
【解析】
【详解】
公害病指由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发生的地区性疾病。人类因食物引起“公害病”产生途径很多,但多数是因为水污染所致,食物生产过程中离不开水源,B对。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对食物的直接影响小,A、C、D错。
8.B
【解析】
【详解】
城市首先出现在温带、亚热带地区气候适宜的平原地区,下列地区中,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是温带地的平原,②对。热带地区的平原气候闷热潮湿,不适宜居住,①错。热带地区的高原,气候较凉爽,③对。温带地的高原,热量不足,农业基础差,④错。B对,A、C、D错。
【点睛】
城市首先出现在温带、亚热带地区气候适宜的平原地区。热带地区的平原气候闷热潮湿,不适宜居住。
9.B
【解析】
【详解】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重叠交错,层层嵌套,B对。同级间有重叠交错,高级包含低级的服务范围,A错。界线不分明,彼此交错,C、D错。
10.B
【解析】
【详解】
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B对。主要作物类型是小麦、玉米,A错。是一种密集型农业类型,C错。我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主要是国营农场,D错。
【点睛】
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主要作物类型是小麦、玉米。我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主要是国营农场,美国是家庭农场。
11.B
【解析】
【详解】
美国农业地区生产专门化,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投入多,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美国 ,B对。中国耕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大,商品率较小,A错。法国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适宜商品谷物生产的面积小,C错。俄罗斯纬度高,受热量条件限制,产量不稳定,产量小,D错。
12.B
【解析】
乳畜业是面向城市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故选B。
13.A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污染的类型。不同的工厂排放的污染物不同。造纸厂主要对水体造成污染;水泥厂、钢铁厂存在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飞机场主要是噪声污染。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4.C
【解析】
考查工业区位因素。
瓶装饮料厂不适合长距离的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应接近消费市场。A、制糖厂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料,故为了降低运费,一般布局于原料地附近;
15.D
【解析】
【分析】
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为了获得廉价劳动力,最终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
【详解】
世界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最终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D对。丰富资源、市场不是主导区位因素,A、B错。雇佣廉价劳动力是降低成本的方法,不是目的,C错。
16.B
【解析】
试题分析: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大城市郊区的垃圾山属于固体废弃物污染,即属于环境污染也属于环境问题。B项正确。A、C、D三项属于人类不恰当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不属于环境污染。由此分析可知,B为正确选项。
考点:属于环境污染的环境问题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环境污染与环境问题的认知能力。
17.A
【解析】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减少过度包装、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购物、倡导简朴生活、拒食野生动物、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水等。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8.A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有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和稳定战略。
人口问题 |
人口战略 |
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 |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
人口素质较低 |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
贫困人口多 |
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坚持开发式扶贫 |
人口结构不合理 |
完善养老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禁止性别的人工选择,消除性别歧视 |
目前,影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的首要问题是人口问题。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9.D
【解析】
试题分析:组合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分析,盲目的扩大耕地面积可能加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故①项错误;围湖造田导致湖泊的生态环境功能下降,可能加重流域内的洪涝灾害,④错误;随意开挖矿产资源可能导致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问题,⑤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保护。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结合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分析,注意比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
20.C
【解析】
本题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采集渔猎文明时期 |
崇拜自然 |
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 |
农业文明时期 |
改造自然 |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
工业文明时期 |
征服自然 |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
20世纪70年代以来 |
谋求人地协调 |
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完善,得到公认。 |
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符合可持续发展环境效益和经济相结合的原则。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1.C
【解析】
【详解】
导致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有气候干旱,降水量小于蒸发量,①对。我国西北地区风力强,②错。植被覆盖率低,风力侵蚀作用强,③对。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盲目开垦,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④对。C对,A、B、D错。
22.D
【解析】
【详解】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①②③④对,D对。A、B、C错。
【点睛】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23.D
【解析】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应从导致荒漠化的原因角度分析。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依次防治措施应生态移民、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节约用水、合理放牧、封沙育林等,②③⑤⑥正确,①④错误。故选D。
24.A
【解析】
【详解】
湿地的作用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①②③④⑤对,A对。氟氯烃物质破坏臭氧层,湿地不能保护臭氧层,⑥错。湿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小,降水概率较小,⑦错。湿地可能使降水增多,加重酸雨危害,⑧错。B、C、D错。
25.C
【解析】
试题分析:长江中下游的湿地主要是指沿岸的湖泊湿地,由于长期的农业发展--围湖造田和自然原因(泥沙淤积)等而导致了该地区的湖泊面积缩小。
考点:本题考查湿地资源的保护。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是能借鉴洞庭湖湿地的破坏问题推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湿地问题。故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注意知识的迁移应用和对课本知识的熟悉。
26.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的教材内容与图示中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关系可知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环节就是其中的梯级开发
考点: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试题中关系图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试题的材料完全源于考生所熟悉的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使试题具有较强的识记性。属于一般性的基础题目
27.C
【解析】
试题分析:河流梯级开发的区域,必须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丰富的必要水文条件是水量丰富,③对。河流落差大,④对。水能开发河段位于山区,河网不一定稠密,①错。支流众多不是主要因素,②错。C对。
【考点定位】河流梯级开发的条件,影响水能的主要因素。
28.D
【解析】
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美国本土大部分处在温带和亚热带,而且三面临海,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广大,土壤肥沃,对农业发展有利;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雨热同期,又有多样性的特点,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水分条件较好;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9.
30.
【解析】
29.指挥中心要先通过GPS确定出事地点和各救护车的位置,再通过GIS综合分析确定最近的救护车辆。故选C。
30.通过GPS可以准确定位,客户终端或用户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才能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故选B。
31.(1) 乳畜带
(2)玉米带、小麦带、商品谷物农业
【解析】
【分析】
乳畜带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兴起的,美国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充足,土地较贫瘠,利于多汁牧草生长。接近东北部工业区,市场需求量大。利于乳畜业发展。
【详解】
(1)数字③代表的农业带是乳畜带,乳畜带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兴起的,该地区布局该种农作物的原因是纬度较高,热量不充足,土地较贫瘠,利于多汁牧草生长。接近东北部工业区,市场需求量大。
(2)数字①代表的农业带是玉米带,数字②代表的农业带是小麦区。①②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32.(1) B
(2) 棉纺织、原料指向型
(3) 钢铁
(4)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科技,繁荣经济: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各业平衡发展;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解析】
【详解】
(1)图中A、B、C、D四城市中最有可能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是B。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最可能发展为城市。
(2)A城市位于棉花生产基地,主导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棉纺织工业,靠近原料产地,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此工业属原料指向型工业。
(3)为促进区域工业的发展和联系,B、C两城市之间修建了铁路,铁路建成后,利于C城市铁矿运输,B城市钢铁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会明显增加。
(4)矿业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鲁尔区振兴的措施,这些城市应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科技,繁荣经济。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各业平衡发展。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8117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81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