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是图中哪个箭头起到的关键作用( )
A.③ B.④
C.⑦
2.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
A.水文
C.植被
解析:第1题,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该地绿洲的形成与水文有关。第2题,从描述上看可知两地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由气候造成的。
答案:1.A 2.D
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3~4题。
3.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C.①④
4.根据图中化石推测,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解析:第3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另外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是古生代的生物,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
第4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
答案:3.A 4.B
读四个不同地点的气候资料图,回答5~6题。
5.②地典型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6.以下能体现自然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是( )
A.从①地到③地
C.从①地到②地
解析:第5题,综合分析图中四地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可以判断出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类型和对应的植被分别是:①—温带季风季候、温带落叶阔叶林,②—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③—温带大陆性气候、草原和荒漠,④—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6题,从①地到③地的植被由森林过渡为草原和荒漠,能够明显地体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5.B 6.A
“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据此回答7~8题。
7.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
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
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
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
8.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
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
C.②③
【解析】
第7题,桉树需水量较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地下水下渗严重。
第8题,该案例反映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甚至会使整个环境发生改变。这说明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引进外来物种,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7.C 8.A
(2017·枣庄八中期末)读下图,回答9~10题。
9、影响图中自然带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变化的主导因素( )
A.热量
C.光照
10、图中植被由D到C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的(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9、B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9、自然带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变化主要是水分不断减少造成的。
10、植被由D到C的变化体现的是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及干湿度分异规律。
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完成完成11~12题。
11.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12.图中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体现了(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性规律
11.A
12.C
【解析】
试题分析:考点: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11.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都是热带草原带,但①③是因海拔高形成的,⑤是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的。所以成因不同,A对。B、C、D错。
12.图中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对。A、B、D错。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回答13~14题。
13.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
A.地形平坦
C.降水稀少
14.此景观所在地,以及由沈阳到该地所体现的分异规律组合正确的是
A.华南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西北地区,由沿海到内地的地域分异规律
C.西藏地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华北地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3.C
14.B
【解析】考查植被分布和分异规律
13.读图可知,该植物地上部分树枝短小,植物枯萎,但是地下部分,植物根系十分发达,主要是为了吸收地下深处的地下水源,说明该地区降水稀少。C正确。
14.由上题可知,该植被所在地区,降水稀少,气候比较干旱,应该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沈阳到西北地区,主要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正确。
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15~16题。
15.从图甲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6.这种分异规律的典型分布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解析: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分布典型。
答案:15.B 16.B
读南北美洲森林与热带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图例①~④代表的森林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热带雨林
B.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③—温带落叶阔叶林
D.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8.导致太平洋沿岸自然带景观呈南北狭长延伸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地形
B.洋流、热量
C.热量、水分
D.地形、洋流
解析:
第17题,图中①②③④依次表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故选C。
第18题,在太平洋沿岸自然带景观呈南北狭长延伸,其中热带荒漠和北半球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表现最为明显,主要影响因素一是洋流的作用,二是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直逼海岸。
答案:17.C 18.D
19.下图为某山体自然带垂直变化示意图,关于该山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坡为阴坡
C.位于南半球
解析:选B。该山体同一自然带在南坡的分布高于北坡,故南坡为阳坡,该山体位于北半球。
(2017·德州月考)某探险队在新疆某地形区进行考察,从某地出发,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图所示。下图中数据表示海拔(单位:米)。读图完成20~21题。
20.考察队沿途所见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
21.图中海拔2 100~3 000米的高度为云杉林,其成因为( )
A.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充足
B.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
C.受山谷风的影响,多夜雨
D.受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控制,多降雪[来源:Zxxk.Com]
解析:第20题,在不同海拔高度出现不同的自然带类型,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C正确。
第21题,该山地应该为天山山脉,天山北坡2 100~3 000米的高度为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因此有云杉林分布,B正确。
答案:20.C 21.B
(2017·徐州期末)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22、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CO2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3、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A.开垦沼泽 B.开发水能 C.保护雨林 D.退耕还湖
22.A
23.C
【解析】第 22 题,结合图示知,大气圈中的 CO2 含量与矿物燃料燃烧关系密切,减少大气中 CO2 排放,矿物燃料使用量将受到直接影响。
第 23 题,绿色植物具有吸收 CO2,排放 O2,维持 全球碳氧平衡功能,为此人类必须保护森林,特别是保护雨林。
下图为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读图完成24~25题。
①雨林 ②亚热带林 ③常绿硬叶林 ④阔叶及混交林 ⑤针叶林
24.影响该山地西坡山麓自然带分布更复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24、B
解析:结合纬度跨度达60°、主要位于南半球等信息,可判断该山脉是安第斯山脉;图中显示西坡比东坡多了③④两个自然带,可判断这两个自然带对应的气候分别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成因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25.据图分析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坡③处低山地区适宜发展茶树种植业
B.西坡④所处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以游牧业为主
C.自然带⑥的分布上限西坡均高于东坡
D.东坡⑦处气候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25、B
解析:西坡④所处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地区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以游牧业为主;东坡⑦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是位于西风的山地背风坡而降水稀少。
二、综合题(共50分)
26.(2017·长春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疏勒南山位于青海省北部,是祁连山系中现代冰川广泛发育并分布最集中的一条支 脉。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
材料二 干旱地区的内流河流域生态脆弱,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 系。在流域未被人类开发以前,水资源主要消耗于天然的生态环境系统,随着流域水资源的 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为疏勒河流域示意图。
(1)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8分)
(2)疏勒河流域先后修建了昌马引水枢纽、双塔水库、赤金峡水库等水利设施,有学者认为在 该地区发展大型灌区弊大于利。试分析在疏勒河沿岸修建水库的弊端。(6分)
第(1)问,根据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从气候、水文、土壤、地貌、植被等方 面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第(2)问,疏勒河流域 发展灌溉区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但过度引水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小进而造成湿地萎缩、生物多 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 显著,多戈壁、荒漠;地表水 贫乏,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植被稀少。
(2)库区蒸发量、渗漏量增大;河流下游水量减小;下游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27.南京某中学社团在暑期进行网上模拟联合国亚欧非考察活动,下图表示该次考察活动区域和活动路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比较③⑤两地气候的差异。(4分)
|
③地 |
⑤地 |
气候特征 |
|
|
形成原因 |
|
|
(2)②③两地的自然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6分)
(3)③→④→⑤气候变化带来自然带的相应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特征,自然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4分)
(4)①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
|
③地 |
⑤地 |
气候特征 |
全年高温多雨 |
全年温和湿润 |
形成原因 |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
(2)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地形
(3)整体性 纬度地带
(4)夏季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成熟
【解析】
(1)③为热带雨林气候,⑤温带海洋性气候。
(2)②为东非高原,虽然位于赤道上,但由于地势高,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3)③→④→⑤气候变化带来自然带的相应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 征,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4)①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最有利影响是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成熟。
28.(2017·合肥重点中学期末)读南美洲地形图及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图1
(2)图1中②、③、④三地都位于沿海,但自然带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分异现象
体现了
(3)图2中Ⅲ时期隆起的安第斯山脉,是由
(4)实地考察发现图2中Ⅲ时期山脉西坡雪线比东坡低,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以南美洲地形图及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带遭破坏带来的影响、自然带的地域分异、安第斯山脉的成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雪线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点:主要考查了南美洲自然环境特征。
(1)亚马孙河流域为世界上热带雨林带最大的分布区;上游植被遭破坏,下游泥沙淤积、河道淤塞、严重影响河水质量,引发饮水问题;南半球向左偏,西岸侵蚀,东岸沉积明显。
(2)②、③、④三地都位于沿海,自然带南北方向上更替,以热量变化为基础。
(3)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形成的。区域从Ⅰ至Ⅲ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是由于地形的隆起造成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4)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西坡位于迎风坡,降水多,积雪量大,导致西坡雪线比东坡低。
【答案】(1)热带雨林带
(2)纬度地带性分异
(3)南极洲
(4)西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积雪量大
本文标题:地理必修一新课程成长资源章末综合检测(三)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8115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8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