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濒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读下图。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A. 差异性
C. 整体性
2.图中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A. 区域有固定的面积、形状
B. 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 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 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
3.在无林地区20 cm厚的土层,只需40年就可以冲刷殆尽,而有林地区则需75年以上,这说明了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A. 净化空气
4.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有(
①水能
②风能
③生物能
④煤炭
⑤石油
⑥天然气
⑦核能
⑧太阳能
⑨潮汐能
A. ①②③⑧⑨
黄河上游河段水量丰富、落差集中、水能蕴藏量丰富,尤其是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全长918 km,天然落差1324 m,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33万kW,具有工程投资相对较小和水库移民相对较少、对外交通方便、经济指标好等优点,被誉为我国水电建设中的“富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该河段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海拔高度大
②河流流量大
③水位季节变化大
④河流落差大
⑤水库移民较少
A. ②④
6.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①减轻旱涝灾害威胁
②增加年径流量
③改善枯水期水质
④提高地下水位
A. ①②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7.长江中下游平原誉称“鱼米之乡”,但汉代“或火耕而水耨,或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落后。古代不利开发的自然条件是(
①水系分隔
②土质黏重
③气候潮湿
④交通落后
A. ①②③
8.东北平原取代长江三角洲平原成为全国的“粮仓”,原因是(
A. 人少地多,沃野千里
C. 人多地少,精耕细作
9.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宝钢取代东北地区的鞍钢成为全国的“钢都”,原因是(
A. 大型铁矿的发现和开发
C. 便利的海陆交通条件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0.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 为商业网点选址
C. 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11.对l985年和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 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C. 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下图汽车产量四次大转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世界汽车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这使美国汽车产量迅速增加,其有利条件是(
A. 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B. 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C. 美国出现逆城市化.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D. 国土地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13.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其主要条件是(
A. 原材料和燃料资源丰富
C. 水能丰富,动力投入多
14.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许多著名汽车生产公司纷纷落户中国,建立生产线,这使中国汽车产量迅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
A. 我国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宜
B. 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高
C. 发达的经济和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D. 科技迅速发展,潜在市场广大
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5.台风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主要灾害,要对台风进行及时监测的最佳地理信息技术是(
A. 遥感技术(RS)
16.福建省是全国重要的林区,如果将GIS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A. 用来分析、判断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
B. 用来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灭火所用的大致时间
C. 用来测量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制定植树造林方案
D. 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预测分析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定灭火方案
17.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①人口大量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
④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防护林网
⑥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
A. ①③⑤
下图是东北地区中部和西部的草业一畜牧业
18.东北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是(
①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②促使中部产粮区粮食就地转化
③密切了中西部的协作关系
④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
A. ①②③④
19.东北地区牧业发展重点是(
A. 退耕还草,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和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B. 继续加大粮食种植,提供大量饲料,发展饲养业
C. 发展以屠宰为主的原料型生产
D. 围绕本地区城市消费需要,发展乳畜业生产
下图是怒江大峡谷示意图,读图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0.图示地区地理环境比较脆弱,人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A. 荒漠化
21.最可能直接导致大峡谷生态破坏的常见原因是(
A. 人类开发
22.兼顾怒江大峡谷的开发与保护,正确的做法是(
A. 边采伐边造林,使青山永在
C. 设立自然保护区,适当开发旅游观光
下图是长江的干流剖面图和中下游逐月流量变化曲线图,联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利用的经验,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3.下列描述能正确反映长江中下游气候、水文特征的是(
A. 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有两个汛期
C. 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水量夏秋多、冬春少
24.受流域自然背景的影响,长江的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是(
A. 上游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开发旅游业
C. 下游兴建大坝,防洪、发电
25.长江三峡工程的修建,带来的影响是(
A. 长江航运被大坝完全阻断
C. 使坝址上游洪水发生几率增加
下图是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6.①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 市场
27.由图可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
②Ⅱ、Ⅲ类国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③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取决于Ⅰ类国家
④市场是产业升级的动力
A. ①②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8.M平原最适合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 季风水田农业
C. 大牧场放牧业
29.M区域发展商品粮生产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A. 热量条件
C. 降水条件
30.P地具有的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是(
①净化空气
②美化环境
③调节气候
④涵养水源
⑤调节径流
⑥蓄洪防旱
⑦降解污染
⑧保护生物多样性
A. ①②③④⑤⑥
31.图示平原区域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
A. 尽快开发未垦荒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B. 大规模退耕还湿地,停止粮食生产,建立自然保护区
C. 全面退耕还渔,变种植业主导产业为水产业主导产业
D.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下图表示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2.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A. 工业、农业、服务业
C. 农业、服务业、工业
33.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是(
A. ①
C. ③
34.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是(
A. ①
C. ③
欧洲西部有许多河流和运河构成的内河运输网。青藏高原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5.欧洲西部航运发达,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
①水能丰富
②河网密集
③地形平坦
④货运量大
A. ①②
36.青藏地区内河运输不够发达,主要原因是(
A. 青藏地区有发达的铁路运输
C. 区内资源贫乏,政府不重视
37.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较快的关键因素是:(
A. 国际经济背景
38.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A. 外来投资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有关部门对l973年至2005年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39.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出现了河流下游断流加剧现象,最主要原因是(
A. 过度樵采
40.民谣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下列行为或现象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频发的是(
①以粮为纲,大力垦荒
②积极退耕,还林还草
③增加人口,加快发展
④引水灌溉,挖掘土地潜力
A. ①②③
41.为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应是(
A. 大力发展瓜果、花卉等创汇农业
C. 扩大草原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
下图是我国不同产业地理集中程度变化趋势统计图(基尼系数数值越高,表明地理集中程度或专业化程度越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2.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布从较为分散到显著集中的产业是(
A. 电子制造业
43.服装制造业分布趋势的变化,直接引起了我国(
A. 北煤南运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44.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 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C. 以行政区划分指标
45.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途径是(
A. RS技术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6.荒漠化土地面积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省区简称)(
A. 内蒙古、甘、藏、青
C. 青、藏、内蒙古、新
47.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 大面积植树造林
B.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C. 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 退耕还草
48.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
A.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C.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9.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 ①②
50.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③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④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A. ①②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51.左图是我国的西北地区荒漠化示意图,右图是荒漠化发展与结果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说明导致西北地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
(3)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由左图可见.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下降,其实质是________的退化。
52.左图是中国东北地区(局部人右图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局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耕地类型以________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________,其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种变化会对该地城郊农业生产条件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
(3)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主要的自然限制因素是________。
(4)东北三江平原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
53.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上游地区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作为煤炭输出地的晋、陕、内蒙古面临哪些环境问题?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54.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2)简要说明甲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以及大农业发展方向。
55.下图表示日本企业设在亚洲地区的的用人规模和企业所处的自然环境,乙图表示日本产业转移对
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读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下列说法最为恰当的是________
A、日本企业主要设在种植园农业区
C、人均GDP越低,用人规模越大
(2)、日本向该地区输出的工业,除劳动密集型以外,还有对环境________大的工业。
(3)、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
(4)、图示地区的交通位置,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
参考答案
1.
2.
【解析】
1.该经济区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故反映整体性的特征,选C。
2.经济区域的划分以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为原则,选B。
3.B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没有森林则水土流失严重,有森林则水土流失减缓,故反映了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其他功能通过材料不能体现,据此选B。
【点睛】
森林的生态功能:
4.A
【解析】
【详解】
材料提供的能源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属于非可再生性能源,其他为可再生能源,据此选A。
5.
6.
【解析】
5.河流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水量丰富,二是落差大。图中该河段虽然是温带大陆气候,然而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加上贺兰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较大;从材料中可知该河段落差较大,据此选A。
6.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对其下游河段水量具有调节作用,使其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区域和缓,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同时,枯水期水量增加,水质得以改善;河流的年径流量的大小主要和河流补给状况有关,因此上游梯级开发对年径流量没有影响,据此选D。
【点睛】
河流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水量丰富,二是落差大。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对其下游河段水量具有调节作用,使其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区域和缓,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同时,枯水期水量增加,水质得以改善
7.
8.
9.
【解析】
7.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水流分岔多。在夏季高温多雨的亚热地季风气候影响下发育了土质黏重的红壤。而选项中交通落后不属于自然条件,其余均是自然条件。①②③为古代不利开发的自然条件,据此选A。
8.长江三角洲耕地破碎,无法施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属于精耕细作的自给化农业。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可以施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商品率高,因而有全国“粮仓”之称,选A。
9.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宝钢所处位置优越,水路运输方便;从国外进口的铁矿材料省去了进一步的运输。长三角地区没有大型铁矿,这里劳动力素质较高、不廉价。宝钢是全国的“钢都”,全国市场的扩大不是钢都位置转移的最主要因素。据此分析选C。
【点睛】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2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3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等。
10.
11.
【解析】
10.城市规划中,人口稀少的地区、交通不便的地区不宜设置过密的固定商业网点。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密度和规模要与之相适应。这样,城市交通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为商业网点选址提供参考资料。而建筑设计的合理性要考虑力学、美学和环境学等因素,计算水域面积、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都无需考虑人口和交通因素。据此分析选A。
11.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各功能区的分布、组合,而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构成的地域结构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土地利用的变化。交通流量变化与车辆增减有很大关系,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较小。洪涝、降水等自然现象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关系更远。据此分析选C。
【点睛】
在GIS中,地物空间特征和属性的各项数据的结合,构成某一主题的图层,如地貌图层、土壤图层等。关于某一研究区域的若干图层就组成GIS的数据库。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各功能区的分布、组合,而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构成的地域结构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土地利用的变化。
12.
13.
14.
【解析】
12.汽车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不是劳动力密集型工业;钢铁和石化等工业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当时,美国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汽车工业不仅仅与国土辽阔有关,更重要的是公路里程。据此分析选B项。
13.日本的能源和燃料资源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进口国,其工业分布集中,但投入并不少。水能丰富,但是汽车工业并不是动力导向型的工业,所以动力投入并不多,日本特别重视科技的投入,使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日本的科技发达,人才密集,这是其发展汽车产业的优势。据此分析选D。
14.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科技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大。据此选D。
【点睛】
世界汽车产业转移的第一次,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由于美国的东北部有丰富的资源及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日本矿产与能源缺乏,但由于其重视科学技术的投入,日本的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量很大;世界许多著名汽车生产公司纷纷落户中国建立生产线,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多,潜在市场广大以及具有较多高素质的劳动力。该题关键根据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路径及原因结合图示分析即可。
15.
16.
【解析】
15.遥感技术(RS)主要应用于资源普查和环境灾害监测,尤其是动态事象的追踪、数据获取等,对台风进行及时监测属于动态追踪获取数据,是RS的基本功能,选A正确。
16.“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通过采集火灾的过后的过火地区,燃烧情况统计,可以在GIS上测算面积,并进一步指导应该怎么植树造林,C正确。起火原因和起火地点有人为和自然,都属于偶发、不规律现象,特别是人为原因,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并没有必然联系,事发前没有相关数据,故排除A和B;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预测分析火势蔓延的方向应利用RS,D错误。
【点睛】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17.D
【解析】
【详解】
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一般分析主要结合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于植被破坏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而形成,故治理措施主要从合理用水和恢复植被分析,选D。
18.
19.
【解析】
18.东北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图该模式优点包括: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促使中部产粮区粮食就地转化,密切了中西部的协作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据此选A。
19.根据东北草业一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可知,东北牧区应该注重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东北粮食种植应因地制宜而不是盲目扩大;本题是问牧区发展重点,牧区发展必然不以粮食生产为主,应以牧业为主;屠宰为主的原料型生产产业属于低端产业,应升级改造;乳畜业面向城市市场,市场远近及饲料供应是基础因素,结合区域分析可知本区不适合发展乳畜业生产。据此分析选A。
【点睛】
该题以农业发展模式图为背景考察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西部牧业改变了靠天养畜的方式,使草业走持续发展的道路,牧业走集约化的道路,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并且与中部联系,促使中部产粮区粮食就地转化,使得中西部的协作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实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东北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组题的关键是考生掌握不同区域之间利用各自的区域优势,实现区域之间良性协作,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0.
21.
22.
【解析】
20.怒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由于人们破坏植被,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选B。
21.最可能直接导致大峡谷生态破坏的常见原因是人类活动,即人类开发,选A;气候变暖和季风强弱不能直接导致大峡谷生态破坏,B、C错;构造运动并不常见,D错。
22.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国家建立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怒江大峡谷本身就是比较好的自然风光,在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发旅游观光,选C。AB选项是破坏性开发,D选项属于保护不开发,不现实。
23.
24.
25.
【解析】
23.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河流只有夏汛,冬季不会断流,故选C。
24.长江上游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开发水能资源为重点;中游地区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发电不是重点;下游地区在整治环境污染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长江水能资源丰富,要采取梯级开发,对整个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故选D。
25.长江三峡工程的修建,改善了三峡河段的航行条件,特别是三峡水库对川江航道的改善,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通航能力提高,运输成本降低,据此选B。
26.
27.
【解析】
26.①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产业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故B正确。
27.产业转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由上图可知:I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科技是产业升级的动力。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取决于I类国家,Ⅱ、Ⅲ类国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伴随着产业转移过程,I类国家环境污染可能加重,据此选A。
【点睛】
产业转移影响因素:1.劳动力因素2.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4.国家政策的调整5.原生产地用地紧张6.地价昂贵7.环境污染8.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
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产业转移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
28.
29.
30.
31.
【解析】
28.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M为我国的三江平原,地广人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选B。
29.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是制约商品粮生产的不利条件,选A。
30.P地为沼泽,属于湿地,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特别的功能,向人类提供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等,还是鹤类等大型水禽的栖息地。③④⑤⑥⑦⑧正确。故选C。
31.图示平原为三江平原,是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不应该大力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应该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但不应该停止粮食生产;该地湿地主要是沼泽,不能大规模发展渔业或以水产业为主导产业;区域农业发展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是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据此选D。
【点睛】
三江平原,土壤肥沃,地广人稀,沼泽广布,但由于纬度较高,热量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由于长时期的开垦湿地为农田,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出现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的生态问题,所以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农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湿地的价值体现在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各方面,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32.
33.
34.
【解析】
32.随着时间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比例不断下降,对应曲线b ,工业劳动力比例先上升,然后下降,对应曲线a,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将持续上升,对应曲线c,所以A对。B、C、D错。
33.城市化水平越高,服务业的劳动力所占的比例越大,所以最高阶段是④,D对。A、B、C错。
34.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是工业占比较高,农业比例下降,服务业占比较低,城市化发展较快,据此分析选B。
【点睛】
城市化不同阶段特点、出现问题及发展趋势和地区差异: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功能区混杂分布,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较快,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郊区和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部分产业和人口迁往郊区,出现郊区城市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处于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城市中心问题突出,人口不断外迁至更远的郊区和乡村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处于此阶段。
35.
36.
【解析】
35.注意自然条件,故④排除,而河流航运的发展与水能资源无关,故①排除,据此选C。
36.影响河流航运条件的主要自然条件从河流的流量、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落差等方面分析,由于西藏的河流大都水量较少,且地势落差大,故河流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故不利于航运。D正确。故选D。
【点睛】
影响河流航运价值大小的因素:
1、地形——平坦,流速缓,易于航运。
2、气候——①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流量稳定有利于航运;②冬季气温高于0℃,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
3、土质——土质紧密,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航道深。
4、经济因素——流经区域经济发达,航运效益好。
37.B
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较快的关键因素是DWKF政策,B正确。国际经济背景不符合事实,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侨乡优势一直存在,故A、C、D错误。
38.A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珠三角的发展主要依托GGKF的政策,引进外资而发展经济。
39.
40.
41.
【解析】
39.读图可知,林地、草地比重在下降,耕地和居工地比重一直上升。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出现了河流下游断流加剧现象,最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选C。
40.土地荒漠化是我国西北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其产生原因以人为原因为主,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积极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据此排除②,选D。
41.土地荒漠化整治重点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同时确定合理的载畜量。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不适宜大力发展耗水大的瓜果、花卉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长绒棉和彩色棉侧重经济发展但不是生态农业可持续的措施;西北地区牧业发展也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扩大;西北缺水,故推广节水农业、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是比较好的做法。据此选D。
【点睛】
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是我国西北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其产生原因以人为原因为主,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整治重点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同时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42.
43.
【解析】
42.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布从较为分散到显著集中的产业”,较分散是指基尼指数较小,显著集中是指基尼指数非常高,故结合此图,可以判断选服务制造业(基尼指数由0.4升到0.8左右),据此选B。
【解析】
43.结合上题,分布从较为分散到显著集中的产业是服务制造业——劳动力指向性工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典型案例珠江三角洲在GGKF初期到90年代初,借助国内外的优良条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大量内地的劳动力来此务工,从而有了“孔雀东南飞”的说法,该实例说明服装制造业分布趋势的变化,直接引起了我国人口迁移,选D。
44.
45.
【解析】
44.河流流域是指河流的汇水区域,流域界线一般以山脊、山峰为界。故其划分的指标是单一性的,A项正确。
45.RS用于环境灾害监测方面,通过拍摄遥感影像,可以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而GPS用于定位导航,GIS用于对信息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故A正确。
【点睛】
RS技术、GPS技术和GIS技术的区别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 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46.
47.
48.
【解析】
46.图中荒漠化面积最大的为新疆,达到40%,其次为内蒙古自治区,达到24%,再其次为西藏,达到16%,位于第四的是青海,达到8%。据此选B。
47.塔里木盆地的绿洲边缘由于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荒漠化。在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据此选B。
48.荒漠化的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目标是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协调,据此选D。
【点睛】
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3)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49.
50.
【解析】
49.根据图示,该地的生产结构将煤炭转化为焦煤和燃料气,进一步发展其他产业,延长了产业链,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据此选D。
50.该地生产结构并未实现废气的零排放,能够加剧当地的大气和水体污染,加剧当地的水资源短缺,据此选C。
51.(1)干旱
(2)气候干旱。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砂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口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4)土地生产力
【解析】
【详解】
(1)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接纳太平洋水汽越来越小,因此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
(2)导致西北地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原因由于区域深居内陆、地形封闭导致的气候干旱。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砂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口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3)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4)阅读图片即可获知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其实质是土地退化。
【点睛】
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3)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52.水田
【解析】
【详解】
(1)太湖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其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2)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该地城郊农业生产条件产生的影响有:农产品市场更广阔,品种更多样,规模扩大,农业用地减少等。
(3)黑龙江省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热量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因此自然限制因素是气候(热量)。
(4)东北三江平原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依据当地农业基础较好、地广人稀、黑土肥沃等实际条件,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点睛】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2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3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等。
53.(1)水能 河流落差大、径流量较大
(2)问题:煤炭开采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地面塌陷,引发地质灾害;煤炭加工和运输过程,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措施:矿区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和植树种草;在生产环节中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等。
【解析】
【详解】
(1)黄河上游地区重点开发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水能,其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河流落差大;河流径流量大。
(2)作为煤炭输出地的晋、陕、内蒙古主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这里水土流失很严重,由于开采煤炭造成地面塌陷,引发地质灾害;煤炭加工和运输过程,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因此,在这些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保护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有计划地复垦复植,保护生态,防止地面沉降、塌陷;防治环境污染,美化环境,修建能源外运通道等。
54.(1)自然原因:地块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社会原因: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大量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2)主要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需求,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
【解析】
【详解】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有河流多、地块小、土壤黏重;社会原因主要有人多地少,城市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占用大片耕地。
(2)甲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大农业方向应结合各地的条件进行分析: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需求,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一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
55.(1)B
(4)日本的资源、能源缺乏,尤其是来自西亚的石油,都经过这里的马六甲海峡,才能到达日本。
【解析】
【详解】
(1)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发展工业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较少,日本企业主要设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人均GDP越低,用人规模越小,日本企业设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居多,选B。
(2)一般转出的都是优势小或污染大的产业,日本向该地区输出的工业,除劳动密集型以外,还有对环境污染大的工业。
(3)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等。
(4)图示地区的交通位置主要是指马六甲海峡位置。由于日本的资源、能源缺乏,因此,大量的工业原燃料需要进口,尤其是来自西亚的石油,都经过这里的马六甲海峡,才能到达日本,故该位置对日本至关重要,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点睛】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
产业转移影响因素:1.劳动力因素2.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4.国家政策的调整5.原生产地用地紧张6.地价昂贵7.环境污染8.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
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产业转移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
本文标题: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8109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8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