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傍晚,金星、木星与月亮一起在天宇上演“双星拱月”的美妙天象。在月亮左上方不远处,金星在闪耀,而在金星右上方不远处,明亮的木星像一块宝石。据此回答以下各题。
1. 金星、木星与月亮
A. 均围绕太阳公转
C. 均为行星
2. 下列关于材料所涉及天体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金星和木星为巨行星
C. 太阳能量来自于核裂变反应
【答案】1. B
【解析】
该组试题考查天体和天体系统,试题难度相对较小。
【1题详解】
金星、木星是太阳系的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公转。三者均属于太阳系。
【2题详解】
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金星不属于巨行星,A错误。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运行轨道之间,B错误。太阳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C错误。哈雷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D正确。
下图这张照片是美国宇航局于2012年7月6日拍摄的太阳耀斑爆发时的图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照片中的耀斑这种太阳活动现象出现在
A. 光球层上
B. 日冕层上
C. 色球层上
D. 日核上
4. 太阳耀斑爆发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包括
A. 全球出现大面积停电
B. 许多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C. 我国东北地区上空出现极光
D. 全球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
【答案】3. C
【解析】
【3题详解】
据图可知,照片中的耀斑出现在色球层上,故C项正确;黑子出现在光球层上,故A项错误;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上,故B项错误;太阳大气没有日核,故D项错误。
【4题详解】
太阳活动不会导致大面积的停电现象,故A项错误;耀斑爆发会导致许多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故B项正确;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东北地区不会出现极光,故C项错误;地震与板块的运动有关,与太阳活动无关,故D项错误。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最基本的有规律的运动形式,它们的特点也影响了地球上最基本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完成以下各题。
5. 下列能够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地理现象是
A. 月球西升东落
C. 太阳东升西落
6. 同一纬线上,在不考虑地形起伏的情况下,大致相同的是
A. 太阳方位
【答案】5. C
【解析】
该组试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特点,试题难度适中。
【5题详解】
随着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观察,太阳东升西落,故太阳东升西落能证明地球在自转,C正确。月球东升西落,A错误。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的结果,B错误。河岸在地球自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往往不对称,D错误。
【6题详解】
同一纬线上不同经度相对太阳的方位不同,太阳高度不同,A、C错误。同一纬线上昼夜长短相同,B正确。同纬线上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时的地方时相同,但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因此不是同时日出,D错误。
北京时间2018年1月1日7时36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观看了升旗仪式,迎接2018年的到来。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 此日,下列各城市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依次是
A. 大连、重庆、海南
C. 重庆、海南、哈尔滨
8.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国际标准时间为
A. l月1日23时26分
C. 12月31日23时36分
【答案】7. D
【解析】
【7题详解】
与直射点的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1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我国城市中,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就越小,故D正确。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8题详解】
世界标准时间采用的是0时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晚8小时,“早加晚减”,故C正确。
【点睛】东时区区时总是早于0时区和西时区,东时区中时区号数越大,区时越早;西时区中时区号数越大,区时越晚,“早加晚减”。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以下各题。
9. 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 甲地
10. 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 甲乙丙丁
11. 若黄赤交角增大,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A. 北寒带范围增大,南寒带范围缩小
C. 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答案】9. D
【解析】
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9题详解】
12月22日约是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四地中只有丁地昼长夜短,故属于南半球的是丁地。故选D。
【10题详解】
根据南北半球同纬度数昼夜长短状况正好相反,丁地此日的夜长为24-13时56分=10时04分,则与丁地相同纬度数的北半球地区丁´的昼长为10时04分。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昼长甲<乙<丁´<丙,丁与丁´纬度数相同,故纬度由高到低为甲乙丁丙。故选B。
【11题详解】
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相等,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地球上热带(即太阳直射的范围)和寒带(即有极昼极夜的范围)面积扩大,温带范围缩小,AB错误;南北两极点极昼极夜的天数保持不变,C错误;夏至日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昼长比以前要更短,夜长要更长,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D正确。故选D。
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誉为九寨沟“五绝”。读九寨沟景色图,回答下面小题。
12. 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 2个
13. 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 瀑布
【答案】12. C
【解析】
【12题详解】
图中翠海指的湖泊,属于水圈。叠瀑水流从陡崖上落下,有岩石圈。彩林是生物圈,地球上近地面有大气圈。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4个,C对。A、B、D错。
【13题详解】
自然界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树木花草,C对。瀑布、岩石、大气不属于生物圈,A、B、D错。
点睛:地球外部圈层有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其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跨其它三个圈层。
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4. 从数量上看,①>②的原因是
A. ②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C. 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15. 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
A. ①减弱
16. 拉萨郊区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的主要目的是
A. 削弱反射作用,提高夜间的温度
C. 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答案】14. D
【解析】
【14题详解】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即吸收、反射、散射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①为没有经过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②为经过大气削弱之后的太阳辐射,所以从数量上看,A>B,选D。
【15题详解】
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保温作用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实现。大气逆辐射与运量、水汽等有关,多云、阴天时的夜晚相比晴天时,云量大,大气逆辐射强,地面获得的大气热量补偿多,气温高。在图中,D辐射即指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选B。
【16题详解】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冬季夜间温度很低,没有防护的蔬菜很可能被冻死。拉萨郊区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因为黑色尼龙网可以通过增强大气逆辐射来提高夜间温度,从而提高拉萨农作物存活率,选C。
【点睛】大气的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弱。②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的热量起到了补偿的功能,减少了大气的热量损失,起到了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图回答以下各题。
17. 关于左图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a处气流上升
A. ①②
18. 右图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
A. 白天
【答案】17. D
【解析】
本题组考查热力环流及其应用。(1)等压面上凸为高,下凸为低,且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性质相反,据此解答。(2)海陆的比热容不同,同样受热或受冷,海洋的变化要小于陆地,因此,白天和晚上,海陆之间的风向会相反。白天风从海吹向陆,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17题详解】
等压面向上弯曲的气压高,等压面向下弯曲的气压低,乙处高空为低压,甲处近地面为低压;近地面为高气压的垂直方向气流下沉,近地面为低气压的垂直方向气流上升,a处气流下沉,b处气流下沉,选择D。
【18题详解】
海陆热容量不同导致白天和晚上海陆之间的风向也不同,白天风从海吹向陆,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根据图示信息,此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可知,此时陆地为冷源,应为晚上,选B。
19.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 太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难度较小。
【详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较少,但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较强,因此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20.下图中A、B、C、D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A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难度适中。
【详解】受海洋和陆地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洋升温、降温速度均较陆地慢,相同天气条件下,海洋上昼夜温差较陆地小。同一下垫面上,多云或阴天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强,昼夜温差小,反之,晴天昼夜温差大。因此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多云的海洋上,故选C。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简单来说,大气中物质越多,如大气密度大、云雾阴天、有火山灰、污染物多等情况下,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较强,昼夜温差相对较小;反之昼夜温差较大。
二、综合题。
21.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A
(2)小行星带位于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是
(4)其中属于巨行星的是
(5)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地球以外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包括地球宇宙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按照因果关系把下列序号填在适中的方框中。
①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原始的海洋
④液态水
⑦适宜的温度
【答案】(1)水星、地球、土星
(2)火星、木星
(3)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
(4)木星、土星
(5)上排从左至右:⑥⑦④⑧;下排从左至右:②①
【解析】
【分析】
该组试题考查太阳系,总体难度较小,以记忆为主。
【详解】(1)按照距太阳由近及远的距离,太阳系统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小行星带是由众多质量、体积相对较小的行星构成的,位于火星和金星运行轨道之间。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大致相同,均为自西向东,称为同向性;运行轨道之间倾角较小,称为共面性;运行轨道形状均接近圆形,称为近圆性。
(4)木星和土星质量、体积较太阳系中其它行星大,称为巨行星。
(5)太阳系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中。日地距离适中,加上地球自转周期适中,太阳连续日照时间不长,使得地球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从而吸引大气分布在地球外围,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原始的海洋,液态水的存在是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
22.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图示所在的半球是________半球及此时的具体日期是__________。
(2)写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______________,并判断图中的晨线是_____,昏线是_____。
(3)把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是________。若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请判断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________(东侧或西侧)。
(4)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日落时间是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该组试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读,涉及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等多个知识点,试题难度较大,重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综合分析等能力。
【详解】(1)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说明是以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图示半球为南半球。此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冬至日。
(2)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直射纬度为23°26′S;图中90°E经线位于夜半球中央,为0点,则90°W为12:00,太阳直射经线为90°W。图中弧AB以东为昼半球,该弧线为晨线;弧线BC以东为夜半球,该弧线为昏线。
(3)线速度随纬度升高而减小,图中A、D、E三点纬度依次升高,则其线速度依次降低。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其运动方向向左偏转,因此若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东侧。
(4)乙点所在纬线昼弧长度为270°,则其昼长为270°&pide;15°,即该纬线昼长为18小时。利用“昼长=(12:00-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00)×2”可计算出乙点日出时间为3:00、日落时间为21:00。
23.读下图模式图,回答问题。
(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
(2)若此图表示海陆风,箭头③表示的是海风,那此时为_____(填“白天”或“夜间”),甲地近地面为_____(填“陆地”或“海洋”),甲地近地面气温______。(填“高”或“低”)
(3)若此图表示的是热岛环流,则甲、乙两地中表示城区的是_________。
(4)若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则甲处为____________(气压带),是由________(填热力或者动力)作用形成的,③处为________带(风带)。
【答案】
【解析】
【分析】
该组试题以模式图为切入点,考查热力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试题以能力立意,总体难度适中。
【详解】(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气流上升的地方气压较低,气流下沉的地方气压较高;高空相反。据此可知图中气压乙>甲>丙>丁。
(2)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白天,海洋升温速度较陆地慢,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海洋上气流下沉,陆地上气流上升,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间相反,形成陆风。
(3)城区车辆、工厂多,排放的温室气体多,气温高,气流上升,因此图中甲地为城区。(4)中纬度指南北纬30°-60°之间,其中南北纬30°附近气流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60°附近气流上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在水平气压梯度作用下,近地面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30°和60°之间形成盛行西风带。
本文标题: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一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8064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8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