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二氧化碳长期过度排放造成严重后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温带一些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
C. 加拿大农牧业区将扩大
【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长期过度排放,引起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升高,导致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南极洲海拔会降低;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会导致温带一些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加拿大气温升高农牧业区将扩大;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上海、加尔各答等沿海城市将面临灾难。选择B。
2. 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
①酸雨的降落 ②土壤盐碱化 ③臭氧层的破坏 ④噪声污染
A. ①②
【答案】C
【解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酸雨的降落和臭氧层的破坏属于全球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和噪声污染是小范围的,不是全球环境问题,选择C。
3. 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
A.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的废气
C. 工业生产、家庭广泛使用的空调器和电冰箱
【答案】C
【解析】由于工业生产,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冰箱大量排放出氟氯烃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上升到平流层,破坏到那里的臭氧,使臭氧含量大量减少。
4. 氮氧化物(NOx )的主要来源和产生的危害分别是…( )
A. 燃烧煤炭、酸雨
C. 汽车尾气、酸雨
【答案】C
【解析】汽油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所以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出氮氧化物。氮氧化合物使人中毒比一氧化碳还强,它损坏人的眼睛和肺,并形成光化学烟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物质,可使植物由绿色变为褐色直至大面积死亡。燃烧煤炭主要排放硫、磷氧化物,
5. 华北地区湿地水污染带来的后果主要是( )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发生的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 ①②
【答案】A
【解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湿地水污染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①对;人饮用有污染的水会危害人体健康,②对;水污染不会增加酸雨发生的次数,③错误;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是不合理灌溉,不会是水污染,④错误,选择A。
6. 下列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
A. 甲同学家乡,河网密布,必须限制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
B. 乙同学家乡,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应该积极鼓励农民弃田务工
C. 丙同学家乡,矿产资源储量锐减,资源型产业是经济发展方向
D. 丁同学家乡,荒漠化问题严重,经济发展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答案】D
【解析】甲同学家乡,河网密布,说明水源充足,可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应该积极鼓励发展种植业、畜牧业,A错误;乙同学家乡,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应该积极鼓励剩余劳动力务工,但是不能让农民弃田,B错误;丙同学家乡,矿产资源储量锐减,矿产资源优势降低,应该限制资源型产业发展,C错误;丁同学家乡,荒漠化问题严重,经济发展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D对。
7. 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产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
A. 减轻大气污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产品,可以减少不可降解材料使用,有效减轻“白色污染”。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8. (双选)下图是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温室气体的分析结果,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 CO2 浓度随纬度升高而表现出总体减少的趋势
B. CH4 浓度在40°N以北随纬度增高而增加
C. 人类活动是造成沿线CO2 和CH4 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D. 洋流是造成沿线CO2 和CH4 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AB
【解析】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有关,人类活动是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和CH4,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人类的活动范围,主要是中低纬度,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浓度随温度升高而表现出总体减少的趋势,A对;图中反映出氨气的浓度在40°N随着纬度增高而增加,B对;高纬度地区人类活动比较少, CH4 浓度高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C错误;洋流对CO2和CH4 浓度影响很小,D错误。
9. 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A. 植被破坏
【答案】B
31.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人口过度增长,对粮食等需求量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资源,B对。植被破坏、贫困、环境恶化是人口增长过快的结果,A、C、D错。10. 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
A. 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C. 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答案】C
【解析】所谓的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聚苯乙烯、聚丙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种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抛弃而成为固体废弃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11. 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比较小
B. 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 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 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答案】D
【解析】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大,人类畏惧、崇拜自然,A错。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矛盾开始显现,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B错。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关系恶化,C错。 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谋求人地和谐发展,D错。
12.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合系统,其中( )
A. 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
C. 社会持续发展是条件
【答案】D
【解析】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合系统,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选择D。
13. 下列人类发展的原则属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是( )
①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他国环境造成损害 ②鉴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应该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③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④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等自然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A. ①②
【答案】A
【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他国环境造成损害,鉴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应该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①②属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③属于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等自然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④属于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选择A。
14. 以下主张和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
A.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C.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环境保护
【答案】C
【解析】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A错误;想要发达国家应当停止过度消费是不现实的,B错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C对;发达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中具有主要的责任和义务,D错误。
15. 下列做法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 通过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富足的社会环境
B. 提高福利待遇、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C. 通过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答案】C
【解析】只强调经济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A错误;提高福利待遇、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B错误;通过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保护环境,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C正确;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会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D错误。
16. 下列举措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 营造上海外环线绿化带
C. 消除苏州河黑臭现象
【答案】B
【解析】营造上海外环线绿化带和消除苏州河黑臭现象有利于环境保护,建立现代化园区既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环境,这些都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垃圾进行填埋会污染地下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选择B。
17. 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减弱
C.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答案】B
【解析】农业文明时期人对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增加,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A错误;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B对;人类发展农业,改造环境的作用比较强,C错误;大规模的耕作、灌溉和放牧使生态系统日趋不稳定,D错误。
18. 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 )
A. 自然经济时期
【答案】D
【解析】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破坏最大,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尖锐的时期。
19. 关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将林地和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C. 围湖造田以增加粮食产量
【答案】B
【解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应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不能围湖造田;陡峻的山坡应植树造林;应退耕还林还草。
20. 下列活动不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的是( )
A. 滥捕滥猎捕杀野生动物
C. 内蒙古草原退耕还牧
【答案】A
【解析】滥捕滥猎捕杀野生动物是人与生物的对立,不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A对;黄河中游地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草原退耕还牧,建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既有利于环境,也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BCD不能选。
二、 综合题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单双季稻要求年平均降水量分别在750mm和1500mm以上。
材料二:中国水稻分布图。
材料三: A地为宁夏平原,自古享有“塞上江南”、“西北明珠”的美称,而今依旧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小麦、水稻高产稳产,枸杞、瓜果品质优良。银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宁夏的水产基地,而贺兰山前广袤的草场,则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描述中国水稻分布特点。
(2)最近一个时期,不断有人提出 “宁夏不应该种植水稻!”这个问题。试从生态环境角度为此说法提供论据。
(3)指出宁夏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答案】(1)①水稻在中国分布广泛(或水稻在中国分布南北差异大);②集中分布在秦淮以南地区(或南方地区);③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分布不均(或分散分布);④北方地区东北、华北和黄土高原均有分布;其中东北分布面积较大⑤西北地区主要分布在灌溉水源较充足的宁夏平原、新疆的一些绿洲等地区。
(2)①宁夏平原虽然可以引黄灌溉发展农业,但由于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终年降水较少;②水资源不足是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③水稻耗水量大,大量种植水稻,会加剧该地水资源短缺。④大水漫灌,导致该地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荒漠化威胁大。
(3)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发展农林牧;②科技兴农,增大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③以农产品为原料,积极发展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④发展节水农业,改变灌溉方式,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⑤积极植树造林种草,营造农田防护林体系,防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⑥完善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
【解析】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例判断,水稻在中国分布广泛,南北差异大。集中分布在秦淮以南地区或南方地区。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分布不均,呈分散分布。北方地区的东北、华北和黄土高原均有分布,其中东北分布面积较大,西北地区主要分布在灌溉水源较充足的宁夏平原、新疆的一些绿洲等地区。
(2)宁夏平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终年降水较少,虽然可以引黄灌溉,发展农业,但水资源不足是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水稻耗水量大,大量种植水稻,会加剧该地水资源短缺。大水漫灌,容易导致该地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荒漠化威胁大。所以不适宜大量种植水稻。
(3)宁夏平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发展农林牧。实行科技兴农,增大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以农产品为原料,积极发展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应发展节水农业,改变灌溉方式,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积极植树造林种草,营造农田防护林体系,防治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完善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水稻分布特征及区域可持续发展。
22. 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读我国某地产业链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世界其他地区,生产木糖醇的原料主要是林木,在我国则主要使用玉米芯。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我国用玉米芯作原料提取木糖醇的好处主要有
(3)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①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②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③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
④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1)保护森林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2)清洁生产
【解析】试题分析:
(1)我国用玉米芯作原料提取木糖醇,可以减少使用木材,保护森林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2)该生产模式说明,在工业发展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双赢。在农业结构的调整中,我国应推行生态农业,实现循环经济。
(3)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不是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①错。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所以要走节约型发展道路,②对。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人均量少,要求走节约型发展道路,③对。生物多样性减少是生态破坏的特征之一,不是直接原因,④错。D对。
考点:清洁生产的模式和意义,我国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地区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 000米以上。该地区农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11 172平方千米,分为4、5、6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9.26%、52.13%和38.61%;1997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10 793平方千米,4级优质牧草地已经消失,5级、6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
材料二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盐湖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1)说出该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8分)
(2)据下图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并说明该生产模式的优势。
【答案】(1)草场退化(或土地荒漠化)。具体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科技促进畜牧业科技发展,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
放牧方式科学轮牧;围栏放牧;季节性休牧;积极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
数量适度放牧;
减灾防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保护了环境。
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循环利用;延长了产业链,产品多元化,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废物再生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试题分析:
从材料一中可以读出,该地区草场面积减少,草场质量下降。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
措施: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改良畜种,加强牧区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牧场管理,控制放牧数量,改进放牧方式,丙注意减灾防灾。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
这种模式使得资源得到了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既提高了经济效益,由保护了环境。
考点: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24.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
(2)人类社会处在 A B 阶段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于 B 点以后发生转变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人
④ 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A.①②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 )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人,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答案】(1)A之前时段 经济发展过程中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3)B (4)C
【解析】试题分析:
24. 直接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A阶段以前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A~B阶段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B~C阶段由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被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环境污染程度逐步降低。
25.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种类型。
2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依靠科技并调整产业结构使污染迅速下降,故选①②③项。
27.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先污染,再治理”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要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判断能力以及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历史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等知识的理解。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读图反映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形成的原因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本文标题:广西梧州市第二中学2018年春季学期6月份考试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759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