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大三角,被称为“魔鬼三角”,在这里许多先进的仪器都会失灵,而人员一旦遇险则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为此,科学家作了很多解析,比如洋流说,气候说,电磁说,海底地形说等,涉及到许多地理科学理论。读材料及图,回答下面小题。

1. 洋流说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百慕大海域洋流复杂引起的,流经该地区的洋流主要有(
A. 墨西哥湾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
C. 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
2. 海底地形说认为是该海区海底地形复杂,海沟幽深所致。该地位于六大板块中的(
A. 南极洲板块
【答案】1. D
【解析】
1. 由图可知,百慕大海域位于中低纬北美洲大陆东岸,流经该地区的洋流主要有北赤道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位于太平洋海域,所以ABC错误,该题选D。
2. 由图可知百慕大海域位于中低纬北美洲大陆东岸,根据六大板块的位置,该地应属于美洲板块,所以该题选C。
【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山脉之间的赤沙山中,分布着我国最大的盐丘。图甲为盐丘形成示意图,图乙为盐丘上独具特色的“石芽”。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 有关盐丘形成过程中所受作用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岩层受到张裂作用
C. 岩层受到侵蚀作用
4. “石芽”的形成过程与下列地貌成因类似的是( )
A. 风蚀柱
【答案】3. A
【解析】试题分析:
3. 从图中信息可知,盐丘形成过程中岩层受到内力挤压作用,而非张力作用,因此盐丘形成过程没有受到张力作用。盐丘形成过程有可能是受到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影响,岩层向上拱起,同时盐丘因盐层上覆盖的岩层被风化剥蚀而出露地表,接着盐丘“刺穿”上覆岩层溢出后向低处流动,最后形成现在盐丘的形状。
4. 峰丛峰林是区域地壳不断地产生间歇性抬升,抬升导致侵蚀基准面的下降,使得该区域水动力作用加剧,流水最终切穿高角度的节理或构造裂隙软弱带,形成今日之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而盐丘的形成过程中地壳产生运动抬升,而外部的盐丘不断受流水侵蚀作用,从而形成盐丘上独具特色的“石芽”。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风蚀柱是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风蚀,易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而图中盐丘上独具特色的“石芽”有许多个。故选C。
考点:本题组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读 “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5. 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自然带是狭长分布的热带草原带
C. d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6. 有关g自然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g自然带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B. g自然带的南北延伸与沿岸的暖流有关
C. g自然带的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
D. g自然带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信风登陆带来的锋面雨
【答案】5. B
【解析】试题分析:
5. 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图为南美洲南部,联系气候类型分布判断a自然带是狭长分布的热带荒漠带,A错误;c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错误;d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C错误;e自然带是以亚热带常绿植被为主,D正确。
6. 根据各自然带的特点和自然的分布, g为热带雨林带,g自然带位于巴西高原东侧,g自然带的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带,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g自然带的南北延伸与沿岸的巴西暖流有关,ABC都正确;g自然带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而形成的地形雨,D错误,选择D。
【考点定位】陆地自然带
读图我国个人组织的某次自驾游线路图,回答下面小题。

7. 自驾游程中看不到下列哪种自然景观(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
B. 温带草原
C. 亚寒带针叶林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8. 下列体现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是( )
A. 呼伦贝尔由于过度放牧导致风沙肆虐
B. 漠河由于地势高而形成我国气候寒冷的区域
C. 黑龙江由于砍伐森林土地盐碱化
D. 松嫩平原由于开发沼泽造成水土流失
【答案】7. D
【解析】
7.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
8. 呼伦贝尔由于过度放牧使草场受到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冬春季节多大风,导致风沙肆虐。
下图示意1978-2008年我国四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注: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 关于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甲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 乙城市一直是人口净迁出区
C. 丙城市由净迁出区转为净迁入区
D. 丁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10. 下列省区中,最符合丁所反映的人口变动情况的是(
A. 四川
【答案】9. A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读图分析能力。
9. 读题干,理解人口迁移差额率的含义,读图观察,甲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差额率都在上升,因此,甲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乙城市人口迁移差额率下降,但仍为正数,所以仍然是迁入大于迁出;丙城市人口迁移差额率下降为负数,人口由净迁入转为净迁出;
10. 丁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减缓,但机械增长加快,人口增长速度不一定减慢,应该代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
11. 读下面“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对图示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
A. 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低
B. 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高
C. 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低,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高
D. 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低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地租距市中心距离图,总体上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商品的档次越高,B正确,D错;距市中心越近,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高,A、C错,选B正确。
【点睛】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距离市中心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水平越高。
河中垂钓,钓点是关键,钓点宜选在饵料丰富且易于观察浮漂之地。某次中雨过后,小军来到下图所示河段垂钓。此时,他发现河水已漫过人工堤坝,河中沙洲仍出露水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有关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堤坝的东侧受流水侵蚀比较严重
C. 堤坝上游河段:东侧河水较西侧深
13. 本次垂钓,钓钩最适宜投放于( )
A. 甲处
【答案】12. D
【解析】
12. 结合材料,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知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堤坝西侧受侵蚀较强,A错;河中沙洲主要受流水沉积作用形成,B错;堤坝上游河段,东侧侵蚀作用弱,河水较西侧浅,C错;小军垂钓时,丁处是河流凹岸,侵蚀较强,丙处受沙洲的阻挡,河流流速小,所以丁处河水较丙处浑浊,故该题选D。
13. 图中丙处因沙洲的阻挡,水流较弱,容易观察浮漂,C对;甲乙丁处水流较快,不易观察浮漂,且饵料较少,A、B、D错,所以该题选C。
【点睛】根据河流的曲直状况,若位于弯曲的河段,则凸岸堆积流速慢,凹岸侵蚀流速快;若位于平直河段则根据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右岸坡度大,南半球左偏左岸坡度大”的规律判断。
如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及地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与地形是(
A. 背斜一山岭
15. 图示区域各地层的岩石(
A. 由先成岩石高温高压变质而成
C. 记录着地球的历史
16. 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A.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C. 南方环境的差异性
【答案】14. B
【解析】
14. 由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向高处弯曲),可以判断该地地形是谷地,故AC错误;由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该地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是背斜,D错误,故该题选B。
15. 图示地区的岩层都含有古生物化石,有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由先成岩石高温高压变质而成为变质岩,故A错误;坚硬而致密,是理想的建筑材料为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故B错误;喷出岩质地疏松多孔,属于岩浆岩,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16.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下图为“某城市内一区域日均地铁分时段客运量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7. 该城市区域最可能属于(
A. 中心商务区
18. 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城市化进程目前处于后期成熟阶段
B. 我国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会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D. 我国工业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未出现城市环境问题
【答案】17. A
【解析】
17. 从图中看20点到21点离开的人最多,可排除居民住宅区和公园游览区;8点到9点进入该区域的人少,可排除工业区;10点到11点进入该区域的人最多,该区域最可能属于中心商务区,A正确。
18. 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处于中期加速阶段;我国东部城市化速度比西部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会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进程,C正确;我国工业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因城市化速度快,出现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9. 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 西北风
20. 关于图中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口类工业可能为食品工业
③▲类工业迁移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
A. ①②
【答案】19. C
【解析】试题分析:
19. 从图中不难看出,▲工业由城市外缘向乡村迁移,根据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于主导风向的郊外的布局原则,判断该地的盛行风向为东南风,如下图所示。

20. ①□类工业可能为食品工业,正确,因为□类工业位于城市中心区,无污染;②△类工业污染最大,不对,因为△类工业位于城区,有污染的工业不应布局在城区;③类工业迁移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正确,因为污染物随工业迁移而转移;④类工业布局是否愈来愈受原料的制约,这是不确定的,图中未给我们提示信息。
考点:本题组考查污染企业布局。
点评:本题组实质考查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1)根据工业的布局确定主导风向。(2)无污染的企业可以分布在市区,如食品加工厂等。(3)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于主导风向的郊外。
读某区域地貌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G地的地貌是( )
A. 冰斗
C. 三角洲
22. G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 冰川侵蚀
C. 风力沉积
【答案】21. B
【解析】试题分析:
21. 由图可知,G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河流流出山口处,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冰斗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位于干旱的内陆地区,是由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22. 由上题分析可知,冲积扇是由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考点: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下面是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3. 图中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A.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C. 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
24. 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15-2020年间
B. b曲线自2015年后逐渐上升可能是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造成的
C. 2010-2015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处在过渡型阶段
D. 我国人口数量逐步减少要到2025年以后
【答案】23. A
【解析】试题分析:
23. 根据图中a、b、c三条曲线变化结合我国的人口增长概况,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但不会低于零,故判断a为人口出生率曲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死亡率会有些上升,图中b曲线表示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最终呈负增长。
24. 结合上题结论,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自然增长率为零时,即大约2025年。在2025年之后我国人口数量逐步减少;b曲线自2015年后逐渐上升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2010-2015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处在现代型。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概况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的基本概况,进而判断对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的影响即可。
下图为某山地甲、乙、丙三地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丙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
B. 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
C. 该山地所在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
D. 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300 m
26. 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最可能分布的自然带是(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25. D
【解析】试题分析:
25. 从图中三地降水量分析:甲地降水最少,丙地降水最多,数值相差很大,说明丙为迎风坡,甲为背风坡,A错;丙地7月份气温最低,说明该山为南半球,但气温只有1℃,所以该地不可能位于赤道附近(热带最冷月均温为15℃),B错;该地南半球大陆西岸为寒流,C错;如果该山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则山顶最热月气温要在0℃以下,根据气温递减率,每上升1000米,气温递减6℃,计算1000*19/6≈3300米,在加上山麓2000米的海拔,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300m,因此D正确。
26.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的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为350mm,属于半干旱地区,最可能分布的自然带只能是温带草原带。因此只有C项符合题意。
考点:读图分析山地各点气温和年降水量;自然带的推断
结合2010年世博会召开,目前上海市正在以低碳经济理念,全力打造国家环境友好型城市,为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而奋斗。回答下面小题。
27. 为实现“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上海市的哪类用地将会增加( )
A. 工业用地
C. 高级居住用地
28. 上海浦东新区的地域结构为开敞式——多核心模式,对多核心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建立不同的功能分区,分散城区职能
B. 避免人口与工业等过分集中而引起城市环境问题
C. 可有效减轻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堵
D. 目的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立国际化大都市
29. 为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加强绿地建设
C. 大兴别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
30.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开幕,10月31日闭幕,展馆位于外滩,布局于此的理由是( )
A. 外滩地价便宜,可节省投资
B. 位于中心商务区,可吸引更多的人群,获得最大效益
C. 外滩开发程度低,空闲土地多
D. 目的是接近东方明珠电视塔,方便实况转播
【答案】27. D
【解析】
27. 工业用地的增加会导致环境恶化,故A错误;中心商务用地增加会加剧城市交通问题、环境问题,故B错误;高级住宅用地占地面积较大,增加城市用地紧张,加剧城市化问题,故C错误;根据材料“环境友好型”城市表现为“天蓝、水清、地绿、住佳”,休闲娱乐用地为公共服务设施,其占地的增加符合“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内涵,故该题选D。
28. 根据多核心地域结构的定义:城市围绕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各种功能中心,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多核心的地域结构使城市出现多个核心,建立了不同的功能分区,分散了城市功能,缓解了城市化带来的交通、环境问题,故ABC错误;多核心的地域结构并不是为了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是为了缓解城市化问题,故该题选D。
29. 根据材料城市建设目标是 “天蓝、水清、地绿、住佳”,加强绿地建设,可改善城市环境;鼓励使用一次性用品会增加城市生活垃圾,故B错误;大兴别墅建设,增加城市用地紧张,不利于居住条件的改善,故C错误;工业区的增加会加剧环境污染,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30. 外滩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人流集中,地价昂贵,投资较大,故A错误;外滩土地利用集约,开发程度高,空闲土地稀少,故C错误;和实况转播相关的主要是网络信号与距离电视塔的远近关系不大,故D错误;外滩为商务区,人流量大,世博会在此召开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效益,故该题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24分,32题16分)。
31. 读图我国某城市某住宅区在城市中的区位及其内部布局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A功能区布局的区位优势。
(2)如果B住宅区是高档住宅区,请你为该住宅区房地产开发商写一段广告词,说明该住宅区的区位优势。
(3)B住宅区内部的楼房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布局的优势。
(4)该城市工业区分布有何特点?
【答案】(1) 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2) 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位于河流上游沿岸; 邻近风景区和教育区(好风、好水、环境美); 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污染较轻);靠近环路或放射状道路,交通便利(绿色、自然、交通便利)。
(3) 楼房南低北高,错落有致。利于采光,便于通风。
(4)位于城市边缘,多沿交通线分布; 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地带; 位于河流下游沿岸。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和特点,城市主要的功能区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住宅区有高级和低级之分,在空间分布上呈背向发展的趋势。
(1)图示A区位于城市中心,环状-放射状交通网的中心地带,交通最为便利,这里人流量大,是城市最繁华的地带,是城市的中心商务区。
(2)风频图表示该城市常年吹北风,B区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位于河流上游沿岸;邻近风景区和大学区,广告词可说好风、好水、好景、好区;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污染较轻;靠近环路或放射状道路,交通便利,广告词可说绿色、自然、环保、交通便利。
(3)我国太阳主要在偏南地区,B区楼房南低北高,错落有致,利于采光;该地盛行北风,楼房南北走向,便于通风。
(4)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多沿铁路、公路交通线分布,交通便利;在城市的南部和西南,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位于河流下游沿岸,利于城市环境保护。
32. 读图和文字资料,回答问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援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 经过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
(1)说出甲地的气候类型和所属的自然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说出四地中最容易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点?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哪个地方?
(3)说出图中甲、乙、丙、丁四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地点?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什么的地带性差异?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两个?
【答案】(1)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丙
(3)乙;从沿海到内陆;地形;海陆位置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带和气候类型之间具有相关性,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有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读图甲地位于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属地中海气候,生长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读图乙位于安第斯山脉,海拔高,易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甲处冬季受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丁位于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较多,丙地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温带荒漠,易缺水。
(3)乙处为安第斯山,海拔最高,相对高度也最大,所以垂直地带性最明显;从丁地到丙地为明显由沿海过渡到内陆,因此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差异;地理环境差异性体现为四种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从低纬向高纬)、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结合四地的位置及地形,可以分析得出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和海陆位置。
【点睛】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本文标题:重庆市大学城一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下学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746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