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人口总量、GDP、能源生产量、能源消费量变化及预测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描述符合2010~2017年变化特征的是( )
①人均能耗不断下降
②人口增长明显变快
③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
④能源消费量大于能源生产量
A.①②
C.③④
6.下列措施中,能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是( )
①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②加快产业升级,提高重化工业比重
③结合国情,增加煤炭使用量
④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③
C.②④
5.C 6.B
【解析】
第5题,结合2010年和2017年的GDP与能源消费总量数据,可以计算出万元GDP能耗在下降;对比我国能源生产量和能源消费量折线可判断出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始终大于能源生产量;结合图中的折线可以判断出人均能耗在上升,人口的增长速度变慢。
第6题,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都能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加快产业升级,提高重化工业比重会增加能源的消耗量,使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增加煤炭使用量,会加重我国的环境问题。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7~8题。
7.维持这一“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关键是
A.
8.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A.
C.
7.D
8.C
【解析】
试题分析:考点: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征,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原因。
7.维持这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森林,有森林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该地水土流失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少,生活、生产的水源充足,村寨、梯田才能安全的发展,江河洪涝灾害少。如果森林被破坏,将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此处的农田、村寨、河流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8.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梯田需要灌溉,施肥,布局在下方水源差,C对。减轻劳动强度、观赏梯田美景不是主要目的,A、D错。与避免洪涝灾害关系不大,B错。
【知识扩展】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梯田规模宏大,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
下图是我国东南丘陵地区某地生态农业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的是( )
A.沼气池、市场、农田、农户
B.市场、农田、沼气池、农户
C.农户、沼气池、市场、农田
D.市场、沼气池、农户、农田
10.当地发展生态农业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荒漠化 ③河流污染
A.①
C.①③
11.该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压缩生产规模
C.减少资源开发
9.D 10.C 11.B
【解析】
第9题,果园、养殖场等都向②提供原料,由此可判断出②为沼气池;果园的产品提供给③,而③又为沼气池提供原料,因而其为农户;④向养殖场提供饲料,因而其为农田;农田、果园向①提供产品,因而其为市场。
第10题,当地发展生态农业可为农户提供能源,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有利于减轻水土流失;养殖场、农户等产生的废弃物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减轻了废弃物对河流等水体的污染。
第11题,从图示内容可以判断出该地的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其生产模式属于循环经济。
12、下图是某生态工业园以循环经济的观念和模式建立的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33分)
(1) 该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2)该生产模式最适宜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推广。(6分)
(3)简述该生产模式对当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9分)
(4)试说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2分)
【解析】
(1)该生产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减轻了环境污染。
(2)图中生产模式的核心是甘蔗的种植,甘蔗是热带作物,因而该生产模式应布局在我国南方的部分省区。
(3)该生产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压力。
(4)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危机以及巨大的人口压力,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答案】
(1)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化
(2)广东、广西、台湾、云南、福建、海南(任选两省区)
(3)使生态工业园内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和利用;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4)我国人口众多,对资源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利用率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增长,环境问题严重;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
本文标题:XJ版高中地理必修2配套检测卷章末过关检测(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737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7375.html